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儒學與中國文化二三題

  一、論舊儒學對中國文化發展的阻礙作用

  舊儒學發展到明清時代,已經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明顯的消極阻礙作用,這種阻礙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舊儒學抑制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

  儒學到了明清時期,已經進入了它的衰老期,明代統治者繼承了元代推崇理學的思想,將其作爲神聖不可侵犯的指導思想,要求科舉考試必須圍遶着四書五經裏的内容出題,且必須圍遶着朱熹等人的思想展開,不允許超越這個範圍,必須做到所謂“替聖人立言”。在舊儒學的控制下,明清時期的知識分子雖然也創造了非常燦爛的文化成果,但是在豐富性上以及發展潜力上已經落後於整個時代,在這個歷史時期,並未出現專業性的學科分工體系,儒家經典依然是士子們安身立命的必讀書目,古典學術依然圍遶着舊學進行,經學依然是核心討論對象,在這種文化生態下,其他學科尤其是自然科學難以得到充足滋養,並没有出現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專業機構和學科,因此對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具有很强烈的阻礙作用。

  2.舊儒學抑制了儒學的更新换代

  舊儒學自身的發展規律導致了儒學自身陷入教條化、僵化,阻止了儒學的更新换代,中國儒學的鼎盛時期是先秦兩漢時代和宋代,這兩個時期的特點是學術討論比較自由,門户偏見較少,學者之間比較寬容,儒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我們今天所説的理學思想也是在兩宋時代較爲自由的學術環境中,同其他流派的儒學思想家相互碰撞,辯論而産生的。到了明清時期,儒學思想已經陷入僵化,理學成爲神聖不可侵犯的教條,成爲“道統”和“正統”的載體,難者或曰明代的心學和清代考據學的存在證明明清時期的思想並不僵化、沉寂,但是不論心學還是考據學都未上昇爲學説生態,而已經僵化、教條了的理學思想却同封建王朝的整體文化生態之間産生了强烈的“路徑依賴”,因此政治思想史者皆指出,考據學和心學皆陷入沉寂,這種沉寂固然存在着一定的學術規律,但是政治因素和社會制度因素導致的獨尊理學生態也是不可忽視的,因此,舊儒學固守“道統”與“正統”的藩籬,最終窒息了儒學,阻礙了它的更新换代。

  二、儒學思想的現實應用:悲觀角度的評判

  筆者認爲,弘揚中國文化固然是本世紀中國人所面臨的重要歷史任務,但是這個任務不能依靠食古不化的方式予以推進。對於儒學的國内應用和國際輸出不應持過分樂觀的態度。

  在國内方面,雖然近幾年來以讀經教育爲核心的所謂“國學熱”受到了社會大衆的廣泛共識,筆者也不反對讀經教育,但並不認爲以讀經教育爲核心的儒學文化傳播能够發展爲一種主流文化價值,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儒學文化不能取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指導地位。我國是共産黨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而不是儒學,這就决定了儒學不可能成爲我國的主流指導思想。雖然目前有一部分學者刻意將儒學和馬克思主義相等同,甚至認爲“中庸”中包含着辯證法思想,“民本”意味着人民民主,但是這些都是一種對儒學思想的誤讀,例如“中庸”是一種模棱兩可的折衷主義思想,同建立在揚棄黑格爾哲學基礎上的辯證唯物主義並不是一回事,唯物辯證法不僅强調兩面性,更主張觀察認識事物的主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對根本性質、根本道路問題的認識上是旗幟鮮明、當仁不讓的,而在“中庸”的思想指導下,對很多根本性質和道路的問題之認識,只能更加模糊不清。

  第二,儒學文化不接“地氣”,無法呈現强烈的時代張力。誠然,儒家文化的某些信條、原則仍然在長時間内影響着中國社會,筆者無意對其進行激烈批判,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儒家思想再次“王者歸來”,成爲中國社會的主導思想,目前以經學熱爲核心的“國學熱”,在學術上僅僅停留在一些大學(如人民大學、清華大學)並未成爲學術界的廣泛共識,且所謂“國學”在學術體例和學術思維上,難以和現代學術或者西方學術完全區隔,也並未見到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將傳統注疏、義理等學術方法在經學領域進行全面復興。在社會層面,絶大多數“國學”愛好者尚未做到“去粗取精、去僞存真”,難以入腦、入心。

  第三,儒學文化難以獲得穩定的傳播平台。目前,在中國社會,儒學文化並未佔據社會文化傳播的主流渠道。任何一種文化,必須佔據主流文化傳播平台,才能成爲一種主流文化。在我國古代社會,儒學文化作爲一種主流文化,在長時間内牢固地佔據了官學和私學體系,到了明清時代,不論是官方設置的書院還是民間私學,皆以信奉儒學、習頌孔子爲主旨。

  第四,在國際傳播方面,在短時間内,儒學難以在國際之間傳播爲一種“普世價值”,甚至難以爲普羅大衆所喜聞樂見,其原因如下:

  首先,儒學文化有極其强烈的文化特殊性,只能在東亞地區得到一定程度的共鳴,而並不能爲西方大衆所接受,更不可能成爲一種所謂“普世價值”。由於歷史原因,我國的儒學文化對日本、韓國、越南和琉球等國家存在着很深的影響,它們的文化被以儒學文化爲核心的中國文化所深刻影響,因此在這些國家推廣儒學文化,提昇其與中國的共情。但是在西方國家和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儒學文化難以被廣泛接受。其根本原因是,這些國家往往是受到一神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的强烈影響,宗教的出世思想和儒學的入世的世俗主義思想格格不入。在現實政治層面,已經狹隘化了的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對這些國家的影響遠高過儒學文化,中國儒學文化的傳播僅僅停留在少數學者的層面,難以得到廣泛共鳴。雖然目前爲止,西方自由主義文化已經體現出很大弊端性,無法約束和治療資本主義社會帶來的各種弊病,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儒家文化就可以解决這些問題。

  其次,儒學文化無法發展成爲一種世俗性的現代文化。從儒學誕生的第一天開始,它就是一種“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士人群體所信奉的文化,目前,不論是中國社會還是其他國家的社會,都已經不存在古典儒學所依賴的社會階級基礎,古典儒學早就成爲了無根之萍、無本之木,這不意味着儒學思想的一些深層次因素也在影響着中國人,但是並没有達到大陸和港台一些自稱“新儒家”的知識分子們所希望達到的狀態。現代世俗文化是一種快餐性的、普及色彩濃厚的甚至比較功利化的文化,而長期範圍内,儒學由於其自身濃厚的知識分子色彩和精英屬性,難以真正被外國群衆所接受,因此也難以進行文化轉型。

  三、展望

  提出一些對儒學文化的淺見,有些屬於逆耳忠言,請各位方家批評指正。

  第一是推動儒學自身的創新,將封建儒學和現代儒學相分離,抛棄儒學思想中的封建主義毒素,讓儒學爲現代化社會服務。儒學所根植的封建社會狀况决定其政治主張已經不適合現代社會,儒學自身的社會教化功能對人性自身的可靠性認識不清,因此儒學文化將長期處於在野的地位,這種現狀也有利於推動儒學自身的創新。

  第二是將儒學作爲中國文化的一個分支而不是主流予以對待,中國文化一直是多種多樣的,近年來一部分社會輿論將儒學理解爲中國文化的全部,這種認識顯然是片面的,儒學並非中國文化的全部,而只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因此復興儒學不能等同於復興傳統文化。

  總之,目前復興儒學的呼聲往往淪爲“雷聲大、雨點小”的原因是儒學並未進行徹底的現代化轉型,從舊儒學轉變爲新儒學,只有儒學徹底完成現代化轉型,才能迎來儒學復興的春天。


  作者係廊坊師範學院明史與明代文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講師。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