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274-294)

  二百七十四、2011年8月—9月,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於2009年開始撰寫的《海洋社會學》這部巨著進入了完稿階段。本書主編範英在《社會學向海洋進軍的號角》的文章中寫道:

  本書是範英等長期主編的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的第43部,也是廣東學者對20世紀80年代末原創意識社會學的應用及演化而成爲當下初創海洋社會學的一次飛躍。

  一

  由中國的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等聯合寫作,前後歷經三年之久,終於完成了《海洋社會學》《海洋社會學》由範英主編,2011年11月底將正式出版。這部新著。

  這部新著寫作的起因有五:

  一是21世紀的人們,包括中國在内,面臨着陸地社會的密植與擠壓,無疑需要向遼闊而又生疏的海洋進軍,以拓展生存與發展的空間;

  二是以往的海洋權益,多爲個别霸主所控,這種很不公平的現象,已引起世界海洋國家的覺醒與抗争,並急起改變現有的痼疾;

  三是人們對於海洋方面的學術理論研究,總體上還處於發展中狀態,尤其從社會學視角探討海洋奥秘的體系性專著,國内外至今仍爲空白;

  四是中國的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於2009年3月成立的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雖屬國内外首創,但有這個專業委員會的存在却無現成的學科理論的指導,寫作此書確係“逼上梁山”之舉;

  五是中國的廣東與兩會等同仁既汲喝着中華文化尤其是嶺南文化敢於天下先的乳汁,又處於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在創設了精神文明學也即意識社會學等基礎上,再試創海洋社會學,有些經驗可資借鑒……

  基於上述原因,課題組通過多種方式,反復研討海洋社會學涉及的相關論題,並於2009年、2010年和2011年,連續向全國社會學年會相關論壇提交本書的主體觀點和全書三級目録,旨在廣泛徵求意見。

  本着“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宗旨,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海洋社會學》,其體系搆架由22章組成。其中每章三節,每節四目,每目四子目,同時在各章之首以相應的聯句爲引語,各章之末有相應的參考文獻和若干思考題。全書共約60萬字。

  這種體系搆架及具體形式的安排,試圖表明本書既是一部海洋社會學的學科性著作,又是一部海洋社會學的實驗性教材。

  這部海洋社會學學科性著作兼實驗性教材所設的22章分爲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至第四章;第二部分是第五章至第七章;第三部分是第八章至第十四章;第四分部是第十五章至第十八章;第五部分是第十九章至第二十二章。

  二

  本書第一部分即第一章至第四章分别指出:時代呼唤使海洋社會學應運而生,海洋社會就是海洋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共創和諧凸現了海洋社會學的研究意義,兼收並蓄則是海洋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這一部分的第一章,以“宇宙洪荒,天地混沌,百科不分爲一體;干坤運轉,大勢趨求,嶄新學説初長成”爲引聯,主要論述海洋社會學孕育的國際背景和中國背景,强調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但人們對海洋的認知還很有限,特别是在海洋社會學學科理論上的探索,也只是近10多年來的事情。從中國現狀看,始於海洋史、海洋經濟、海洋文化和海洋人群等的研究,海洋社會學的基本概念才被陸續提了出來,海洋社會學的體系搆架才被逐步關注起來,海洋社會學相關的研究隊伍才被逐步列入議事日程。到目前爲止,在中國,楊國楨、龐玉珍、崔鳳、張開城、寧波等爲代表的學者對海洋社會學的基本界説與體系搆架等,都提出過不同程度的見解。這些見解於本書的寫作均提供了一定的啓發和借鑒。

  這一部分的第二章則開宗明義地提出了本書最基本的界説——海洋社會學就是研究海洋社會自身及其與人類共進退的一門分支社會學。這一界説意在説明三點:第一點,海洋社會學必須研究海洋社會自身;第二點,海洋社會學必須研究海洋社會與人類共進退的關係;第三點,海洋社會學是社會學的一門分支學科。

  也就是説,海洋社會學不僅要研究海洋社會自身(否則就不是海洋社會學),還要研究海洋社會與陸地社會的依存關係(不然就是孤家寡人的社會學),只有這樣的海洋社會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學的一門分支學科。這門分支學科不僅有自己的理論搆架與理論體系、相關概念、範疇和規律,也有對這個搆架與體系理論的具體應用及其自我完善。範英:《海洋社會學體系之我見》,《文明與社會》,“2010年7月號,2010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第一届中國海洋社會學論壇”文集。

  以上述基本界説爲前提,旋即論述了海洋社會學所要探討的四大層次:第一大層次主要研究海洋社會的内在變遷、外在關照和人類屬性等及其互動關係;第二大層次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環境、海洋經濟、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軍事、海洋外交和海洋法規等及其互動關係;第三大層次主要是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個體、海洋群體、海洋組織和海洋社區等及其互動關係;第四大層次主要是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資源、海洋價值、海洋生態和海洋建設等及其互動關係。 範英:《海洋社會學體系之我見》,《文明與社會》,“2010年7月號,2010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第一届中國海洋社會學論壇”文集。

  與此同時,本書第一部分的第二章,又將海洋社會學的上述研究對象區分爲主軸的歷史維度、主軸的重心維度、主軸的主體維度和主軸的實用維度,進一步論述海洋社會學四大層次分屬的主軸維度及其凸現的客觀規律。

  此外,在本書第一部分的第二章中,還從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總體上,提出和論证海洋社會學總體時空的無限性、總體領域的廣袤性、總體人際的趨利性和總體平衡的根本性等全新的概念與範疇,以深化人們對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基本界説的立體和平面、縱横與實質的認知和把握。正所謂:“俯察魚龍,闊論水域,東南西北收眼底;細品珍奇,宏觀海圖,經緯縱横布全局。”

  本書第一部分的第三章,主要對海洋社會學的研究意義作出初步的論述,指出研究海洋社會學,一有利於强化社會學對海洋社會領域的研究力度,力求從以往對海洋社會開展零散的社會學研究逐步走向比較系統的社會學研究,把强化海洋社會學研究看成是自覺迎接海洋世紀的重大責任;二有利於充實人們的海洋意識、海洋觀念、海洋視野和海洋理論;三是有利於人們深入探索海洋社會、深入發現海洋社會、深入把握海洋社會和深入建設海洋社會。在這裏,本書對海洋意識、海洋觀念、海洋視野和海洋理論等基本概念作了一家之言的界定,同時提出了探索、發現、把握與建設和諧海洋社會的基本用語。正所謂:“汹涌激盪,萬源歸宗,惡浪過後復平和;淺酌酣飲,仰天長笑,歆風拂處沐春青。”這就是説,海洋社會盡管復雜多變,但人是可以逐步認識它的,認識它的目的、研究它的目的,就是要尋求海洋社會的和諧狀態。

  本書這一部分的第四章,講的是海洋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提出一要注重植入社會學研究的適用方法;二要廣泛吸納衆學科的有用方法;三要逐步形成有海洋社會學自身特色的致用方法。概而言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來研究海洋社會學是項新的課題。這並不排斥社會學研究和其他學科研究的適用方法和有用方法。也只有把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和社會學研究等方法有機地溝通起來,並在海洋社會學的長期研究實踐中不斷探索,有自身特色的致用方法才能逐步形成。在這裏,搬弄社會學原有的某些洋教條,於建設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海洋社會學並没有多少用處。一句話:兼收並蓄是唯一的出路。在這裏,本書提出的海洋社會學的致用方法——宏觀、中觀、微觀和綜觀等四大層面的研究方法,也只是一種嘗試。正所謂:“欲善其事,先利其器,磨刀不誤砍柴工;有容其大,必納其細,學科方祈創新風。”

  三

  本書第二部分即第五章至第七章,分别論述了海洋社會的内在變遷、海洋社會的外在關照和海洋社會的人類屬性及其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這是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界定的四大層次中的第一大層次、研究對象主軸的四大維度中的第一大維度——歷史維度。

  這一部分的第五章,專門闡析海洋社會的内在變遷——海洋社會現象與海洋社會結構等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歷史過程及其結果。海洋社會發生的自然圖像、社會背景、史前遺迹以及奇异史例,海洋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重要史實、所具特色以及重大功效,海洋社會當代的經濟看點、海權搏弈、生態需求以及領跑未來的責任,本章均作了力所能及的論説,正所謂:“長空漠漠,星轉鬥移,嫦娥吴剛覓奥秘;史河綿綿,浪起波復,滄海桑田説巨變。”當然,對於源遠流長的海洋社會的内在變遷史進行科學的、系統的研究非常必要,但本書的責任僅限於上。

  這一部分的第六章,專門闡析海洋社會的外在關照——海洋社會與陸地社會這一外在者之間的相互關聯及其結果。海洋社會與陸地社會的關係,實際上是兄弟之間的手足關係:其生同源——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産物;其身同責——同是分擔人類社會的責任;其成同道——同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成長;其誼同胞——同是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存在。這種兄弟之間的手足關係唇齒相依,互存、互補、互促、互進與互榮,對此均作了初步的論述。正所謂:“兄弟緣分,榮辱與共,水陸何曾分彼此?日月同輝,唇齒相依,山海原本爲一家。”當然,對海洋社會與陸地社會的關係史進行科學的、系統的研究非常必要,但本書的責任僅限於上。

  這一部分的第七章,專門闡析海洋社會的人類屬性——海洋社會同陸地社會一樣具有人類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以及兩性的合一。人是社會的主體。海洋社會如同陸地社會一樣,作爲社會主體的人都有它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兩性合一的根本質點。這是本書首次提出的看法。同時認爲,海洋社會的自然屬性,是指人類在海洋社會中,以海洋作爲其主要生活資源並以此生存的本能的特性。這種特性與海洋的自然地理形態、人化自然形態以及自然規律的影響息息相關。而海洋社會的社會屬性則是指海洋社會中人與人通過勞動建立起來的生産、分配、交换和消費等關係,以及由海洋崇拜、海洋文化等組成的意識範疇。正所謂:“四面八方,勞心勞力,海人共具社會性;七情六欲,爲食爲渴,世間同類天使然。”本章在分析海洋社會人類屬性中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基礎上,認爲海洋社會的人類屬性之美,就在於它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交合昇華。

  這一部分的上述三章表明:研究海洋社會,必須大致瞭解海洋社會發生、發展的歷史和在當代的狀况,同時要大致瞭解海洋社會與陸地社會之間與時俱來的共存共榮的相互關係,還要大致瞭解海洋社會與陸地社會共有的人類屬性,這種屬性雖有不同的、具體的表現形態,但從本質上講,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不論海洋社會還是陸地社會,都是相通相連的。

  在以往許多人眼中,地球上只有陸地社會的存在,陸地社會發生、發展的歷史和在當代的狀况完全代替了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歷史和在當代的狀况,人類屬性似乎也只是陸地社會的專利與特權。但在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界定的第一大層次和在主軸的第一大維度中,可説是完全顛覆了上述觀點。地球不只可稱爲“地球”,也可稱爲“水球”,陸地社會的内在變遷及其人類屬性是不能代替海洋社會的内在變遷與人類屬性的,從而還原了人類社會的整體搆成和海洋社會相對獨立的地位。本書就是以這樣的認知來論説海洋社會的内在變遷、外在關照與人類屬性的。也因此,海洋社會才能作爲社會學專門研究的對象之一,才能在這一前提下,對海洋社會的各種搆成元素作出相應的探討,並形成海洋社會學必須研究的重要内容。

  四

  本書第三部分即第八章至第十四章,分别研究了海洋環境、海洋經濟、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軍事、海洋外交和海洋法規及其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這是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界定的第二大層次和主軸的第二大維度——重心維度。

  這一部分的第八章,專門論述海洋環境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海洋社會是由諸多因素搆成的,每個因素的特性都表現着海洋社會的共性。從這個角度上説,海洋社會就是海洋環境的社會。海洋環境就是海洋社會的生力摇籃。正所謂:“摇櫓作筆,玄機映日,畫成生猛新世界;把海爲家,極目蒼天,鑄就歷代弄潮兒。”關於海洋環境的基本類型,我們認爲主要包括海洋自然環境、海洋社會環境和海洋人工環境。這三種類型各有自己的具體展示,呈現出各自的個性特色,並對海洋社會産生基本功用、延伸功用、高級功用和深層功用等。

  這一部分的第九章,專門論述海洋經濟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可以説,海洋社會就是海洋經濟的社會。由海洋經濟的主要地位决定,世界一些國家包括中國在内,對海洋經濟這一概念已有過相當的研究。我們認爲,海洋經濟是海洋社會的物力根基,是海洋社會生産、交换、分配和消費活動的總和,是人類社會經濟總體的主要組成部分。其基本類型可分爲歷史發展形態、空間地理形態和研究範圍形態等三種。海洋經濟對海洋社會的國内生産總值、就業、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功用是相當巨大的。正所謂:“耕牧藍緑,變咸爲甜,收穫財富養人類;經略水天,化弊成利,積聚能量强物基”,是人們研究海洋經濟的經濟權益所在。

  這一部分的第十章,專門論述海洋政治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我們認爲,海洋社會就是海洋政治的社會。海洋政治就是海洋社會的權力指向,即世界海洋國家之間有關海洋權益的决策及執行並相互影響的政治活動的總和。本章對海洋政治的形成、海洋政治的核心和海洋政治的争鬥作了簡述之後,把海洋政治大致分爲古代海洋政治和近現代海洋政治兩大基本類型和若干基本特徵,同時指出海洋政治在影響整個人類生存空間、影響具體國家以及普及海洋意識等方面對海洋社會均具巨大的社會功用。正所謂:“飛龍翔空,游魚潜淵,無邊海疆作舞台;執政行權,保民安邦,運籌帷幄定干坤”,是人們研究海洋政治的政治權益所在。

  這一部分的第十一章,專門論述海洋文化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我們認爲,海洋社會就是海洋文化的社會。海洋文化就是海洋社會的智力聚焦,即人類認識、把握、開發、利用海洋、調整人海關係實踐中形成的精神成果的總和。本章在論述海洋文化的發生、嬗變之後,將海洋文化分爲海洋物質文化、海洋制度文化、海洋精神文化和海洋行爲文化等基本類型,同時提出海洋文化是由海洋文化元素、海洋文化叢、海洋文化層、海洋文化圈等大致組成,並各具相應的特徵和對海洋社會發生重要的社會功用。正所謂:“雲蒸霞蔚,五彩斑斕,虹浪連地開艷葩;風奇俗异,漁歌悠揚,信仰精神寄海魂”,是人們研究海洋文化的文化權益所在。

  這一部分的第十二章,專門論述海洋軍事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我們認爲,海洋社會就是海洋軍事的社會。海洋軍事就是海洋社會的武力後盾。本章概述了世界及中國的海洋軍事歷史與戰略,就海防是海洋國家的長城、海權是海洋軍事的核心、海戰是海洋軍事的搏鬥這些重要命題作了初步探討,同時將海洋軍事分爲全球型國家海洋軍事、亞球型國家海洋軍事、地區型國家海洋軍事、區域型國家海洋軍事等基本類型,並對這些類型的主要特徵作了概説,强調了海洋軍事對海洋社會具有的維護海上政治安全、維護海上經濟安全、維護海上公共安全和維護海上軍事安全等的獨特功用。正所謂:“曾幾何時,逞强凌弱,血戰原本争是非;如今備武,應作後盾,唯和才算真本心”,是人們研究海洋軍事的軍事權益所在。

  這一部分的第十三章,專門論述了海洋外交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我們認爲,海洋社會就是海洋外交的社會。海洋外交就是海洋社會的和力橋樑,即通過外交手段和途徑處理國家間海洋事務、開展海洋事務各領域的溝通交流等活動的總和。本章對世界及中國海洋外交史作了概説,把海洋外交劃分爲主體維度、内容維度、目的維度和特殊維度等基本類型。其中主體維度的海洋外交主要指官方、半官方、民間的海洋外交;内容維度的海洋外交主要指海洋經濟、政治、文化的外交;目的維度的海洋外交主要指友好型、合作型、防預型海洋外交;特殊維度的海洋外交主要指軍事方面的海洋外交。這些類型各具相對的主要特徵與重要的海洋社會功用。正所謂:“海水引路,傳遞情誼,南天北地友多憐;海船下聘,播撒文明,東成西就橋益堅”,是人們研究海洋外交的外交權益所在。

  這一部分的第十四章,專門論述海洋法規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我們認爲,海洋社會就是海洋法規的社會。海洋法規就是海洋社會的制力天平,既包括國際海洋法規,又包括各國國内制約海洋社會的相關法規在内。本章對國際海洋法規和中國海洋法規及其演進均作了初步概説,從立法機構、立法層面、立法内容和立法動機等方面分别劃分和闡析海洋法規的基本類型與主要特徵,並論述了海洋法規對海洋社會在維護國際和平、捍衛海洋權益、保衛海洋安全、解决海洋争端方面的政治功用,在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維護海洋經濟秩序、護衛海洋各種資源、保衛海洋生態環境方面的經濟功用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功用。正所謂:“設定方圓,制海衡洋,萬邦樂見昇平景;扶桑旭日,朗月疏桐,法規終顯艷陽天”,是人們研究海洋法規的法規權益所在。

  從上可知,這一部分的第八章至第十四章,作爲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界定的第二大層次和研究對象主軸的重心維度,包括海洋環境、海洋經濟、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軍事、海洋外交和海洋法規等,是海洋社會的主要範疇和主要領域,是支撑海洋社會大厦的主要骨架。海洋社會的諸多現象都與它們息息相關。離開這些海洋社會的主要現象,不深入到這些社會現象之中,海洋社會學的研究便是非常貧乏無力的。這如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大作《資本論》,“它雖然講的是社會資本,但陸地社會、海洋社會的環境、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法規等無不綜納其内而合爲大成,因有世人稱其又是社會學巨著之謂。”範英:《海洋社會學體系之我見》,《文明與社會》,“2010年7月號,2010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第一届中國海洋社會學論壇”文集。]

  前述海洋社會的主要範疇和領域,不僅支撑起海洋社會學的大厦,成爲海洋社會學研究主軸的重心維度,而且還以母體之責,爲孕育海洋環境社會學、海洋經濟社會學、海洋政治社會學、海洋文化社會學、海洋軍事社會學、海洋外交社會學和海洋法規社會學等子學科預留了廣闊的空間。正如海洋社會學不能跳過社會學一樣,海洋環境社會學等也絶不可能跳過海洋社會學。在海洋社會學尚未成形之前,談論任何海洋環境社會學等都只是一種臆想。

  不過現有的一些社會學者,他們在研究社會現象時,却常常丢掉社會的環境、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和法規等這些搆成社會的主要骨架和重要範疇領域,而停留在某些所謂社會學權威既定的框框裏。這實在不是社會學的前進而是社會學的後退,起碼是對作爲社會學巨著的《資本論》問世之後的後退。有鑒於此,在海洋社會學研究之始,把被一些社會學者們丢棄的主要骨架和主要範疇領域重拾與歸位,是完全必要的。不然,既不可能充分發揮社會學在海洋社會學中更好的指導作用,更不可能發揮海洋社會學對海洋社會更好的指導作用。

  五

  本書第四部分即第十五章至第十八章,分别對海洋個體、海洋群體、海洋組織和海洋社區及其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作了探討。這是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界定的第三大層次和主軸的第三大維度——主體維度。

  這一部分的第十五章,專門探討海洋個體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正所謂:“巍巍高山,茫茫大海,抔土杯水成偉岸;粒粒細沙,株株小草,滴浪只魚競自由。”我們認爲,海洋社會就是海洋個體的社會。海洋個體就是海洋社會的有機細胞,即在海洋社會中實際生活着的具體的、現實的個人。本章對海洋個體的形成發展、海洋個體的本質屬性作出初步闡析之後,把海洋個體分爲依賴型、實用型和征服型三大個性類型,各大個性類型又細分爲若干方面。這些類型既有各自的特徵又有共同的特徵。同時指出海洋個體對海洋社會的功用方面,一表現爲海洋個體是海洋社會存在的前提;二表現爲海洋個體創造了海洋社會的歷史;三表現爲海洋個體影響着海洋社會的現實;四表現爲海洋個體造就着海洋社會的文化等。

  這一部分的第十六章,專門探討海洋群體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正所謂:“血緣地緣,友緣業緣,無緣豈能聚衆群;海闊洋闊,力闊智闊,舍我其誰主沉浮?!”我們認爲,海洋社會就是海洋群體的社會。海洋群體就是海洋社會的天然主宰,是直接或間接地以海謀生的人群。本章對海洋群體在遠古、中古、近代和當代的歷史行程與四維張力——群體的認同力、凝聚力、爆發力和探索力等作出初步論析後,即對海洋群體的類型之一——疍民家庭與直系血親、漁民村落與旁系血緣、海洋社區與旁系血緣、海洋族群與混血血統;類型之二——地中海海洋族群、阿拉伯海洋族群、南洋海洋之族群、東海海洋之族群;類型之三——第一産業群體、第二産業群體,第三産業群體、第四産業群體及其基本特徵等展開探討。同時論述了海洋群體在創造豐富的海洋物質財富、斑斕的海洋精神文化和推進海洋世界的文明交流等重大的社會功用。

  這一部分的第十七章,專門探討海洋組織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正所謂:“織網捕魚,宏開利路,戰風鬥浪作底藴;習俗傳統,擁愛神器,漂洋過海達和昌。”我們認爲,海洋社會就是海洋組織的社會。海洋組織就是海洋社會的公共用器,是涉海人群彼此協調與聯合起來的社會團體的總和。本章初步闡析海洋組織形成發展的歷程。研究了海洋組織的基本類型之一的功能目標型——經濟生産型、政治目標型、社會整合型、模式維持型;之二的受惠對象型——互惠型、服務型、經營型、公益型;之三的權力控制型——强制型、功利型、道德型、神明型等及其主要特徵。論述了海洋組織的基本功能——實現組織整合、體現效率追求、滿足成員需求、實現組織目標;拓展功能——强化認同、應對挑戰、完善制度、協商矛盾;潜在功能和發展走向等。

  這一部分的第十八章,專門探討海洋社區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正所謂:“紅日沉西,滿船豐喜,漁翁戴月舞歸途;炊烟漫户,鼎鐺飄香,百鳥斂翅暖愛巢。”我們認爲,海洋社會就是海洋社區的社會。海洋社區就是海洋社會的栖息家園,是依託於海洋的社會共同體,是海洋社會的核心表征和縮影。本章探討了世界或中國陸地社區與海洋社區的异同,探討了海洋社區的基本類型之一的功能差异型——海洋漁業社區、海洋旅遊社區、海洋工業社區、海洋軍事社區;之二的發展程度型——發展狀况、人口狀况、組織狀况、環境狀况;之三的地理位置型——沿海社區、海島社區、漁村社區,輪艇社區,以及這些類型的基本特徵。探討了海洋社區激發海洋社會各業繁榮、夯實海洋社會基礎工程、維護海洋社會民生權益、迎接海洋社會美好明天等重大功用。

  從上可知,這一部分的第十五章至第十八章所論的海洋個體、海洋群體、海洋組織和海洋社區及其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即海洋社會與研究對象界定的第三大層次與研究對象主軸的主體維度,是以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界定的第二大層次與研究對象主軸的重心維度作基礎的。也就是説,人是離不開海的,要探討海洋社會學關於人與社會和自然之間的人海互動關係,必須對人所置身的自然與社會狀况包括環境、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和法規等方面先行認知,才更有利於對人的研究、對主體——海洋個體、群體、組織和社區方面的探討。因此,這兩大層次的先後安排不能隨意顛倒,是由其人海關係的内在邏輯使然。

  同時還可看到,這兩大層次又是相互勾連的。特别表現在本書對海洋社會這一基本概念的表述無疑使這兩大層次連成一體。在第二大層次中,本書認爲海洋社會就是海洋環境的社會、海洋經濟的社會、海洋政治的社會、海洋文化的社會、海洋軍事的社會、海洋外交的社會和海洋法規的社會等,而在第三大層次中,本書並未停留地指出海洋社會就是海洋個體的社會、海洋群體的社會、海洋組織的社會和海洋社區的社會等。這可從個别到一般、從分散到總體地認知海洋社會這一基本概念。借此也無疑使第二大層次與第三大層次自然地合二爲一。

  與此相關,在第二大層次中,本書認爲:海洋環境就是海洋社會的生力摇籃、海洋經濟就是海洋社會的物力根基,海洋政治就是海洋社會的權力指向,海洋文化就是海洋社會的智力聚焦,海洋軍事就是海洋社會的武力後盾,海洋外交就是海洋社會的和力橋樑,海洋法規就是海洋社會的制力天平等,同時在第三大層次中又認爲海洋個體就是海洋社會的有機細胞,海洋群體就是海洋社會的天然主宰,海洋組織就是海洋社會的公共用器,海洋社區就是海洋社會的栖息家園等,這也無疑表明:作爲海洋個體、群體、組織和社區的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界定的第三大層次與主軸的主體維度,其有機細胞、天然主宰、公共用器和栖息家園的機理,只有融入到海洋的環境、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和法規等所分别標示的生力摇籃、物力根基、權力指向、智力聚焦、武力後盾、和力橋樑與制力天平等氛圍中才能凸顯。舍此則屬緣木求魚,海洋社會學企想研究的任何一個問題都必然落空。

  六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即第五部分包括從第十九章至第二十二章,分别對海洋資源、海洋價值、海洋生態和海洋建設及其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進行了論説。這是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界定四大層次的最後一大層次,也是其主軸四大維度的最後一大維度——實用維度。

  這一部分的第十九章,專述海洋資源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由於豐富多彩的海洋社會潜藏着豐富多彩的海洋資源,因此要研究海洋社會資源體系這一基本内容。我們認爲,所謂海洋社會資源體系,是指存在於海洋環境中可被人類利用的物質、能量、空間等一切資源的集合體。它既有自然特性,也有社會特性,是兩種特性的有機統一。根據已有的研究,本書在綜觀海洋社會資源體系七大種類的基礎上,指出了進一步完善這些分類的若干建議,同時對現有各種類海洋社會資源的主要特點,世界和中國海洋社會資源及其開發的狀况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均作了初步的論介,並提出海洋社會資源全面開發的系統性原則、持續性原則、科技性原則與和諧性原則。總之,豐富多彩的海洋社會資源等待着人們的全面開發,正所謂:“龍子敬茶,龍女送花,龍王折腰迎海客;龍母呈圖,龍祖坦言:‘龍宫藏寶獻世人’”——這既是種美妙的神話,又是現實與未來的美好希望。

  這一部分的第二十章,專述海洋價值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豐富多彩的海洋社會資源决定着彌足珍貴的海洋社會價值,因而要研究海洋社會價值體系這一基本内容。我們認爲,所謂海洋社會價值體系,是指海洋以自有的資源和條件等自身屬性爲依託並能滿足人類一定需要的價值總和。其内容是無所不包的,本書則主要論述它的經濟價值、軍事價值、科研價值和生態價值等。時至今天,人們對海洋社會價值的認識尚處初級階段,對海洋社會價值的利用尚待充分把握。爲此而提出對海洋社會價值深化認識和綜合利用的基本方略,包括指導思想、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和戰略任務等方面的初步設想。正所謂:“珊瑚比肩,巨珠盈握,道不盡價值連城;家國得利,世代獲益,數不完綜合奇功”,這是人們對海洋社會價值的一種形象比喻和價值的總體評價。

  這一部分的第二十一章,專述海洋生態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如同陸地社會一樣,海洋社會也面臨人口、環境和資源等這些涉及生態範疇的重大課題,因而要研究海洋社會生態體系這一基本内容。我們認爲,所謂海洋社會生態體系,是指海洋生態與海洋社會生態各自平衡和全局平衡的有機系統。海洋社會生態體系大致可分爲:基層——海洋社會自然環境要素、自然物質要素、自然生物要素;中層——海洋社會生物群落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表層——海洋社會人文生態要素、生態互存、生態互制與生態互促。從世界總體情况看,海洋自然環境日趨惡化,生態效應嚴重失衡,社會活動過度頻繁,生態管理相當滯後。海洋的社會生態尚未得到充分保護。因此,樹立人海和諧共進的生態文明觀、維護海洋社會生態系統的綜合平衡、構建海洋社會生態保護的運行機制、實現海陸生態的科學協調持續發展是今後世界人們的重任。總之,從“藏污納垢,赤潮横流,千般無奈傷人海”的狀况,到“激濁揚清,生態均衡,萬端有志護家園”的結果,海洋生態的根本變化將會給人類帶來更大的福蔭。

  這一部分的第二十二章,也即本書的最後一章,專述海洋建設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認識海洋爲的是利用、保護和建設海洋。建設海洋的根本目的就是爲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以人爲本”是天經地義的。前面已經用了相當多的筆墨來論説認識海洋社會的奥秘,本章則集中地論説海洋社會建設的相關問題。這就必須弄清楚海洋社會建設及其體系的内容。我們認爲,人類的社會建設,是由社會主體對自己所處的整個社會及其各個領域的文明狀態進行不斷更新、促進人類社會全面進步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即人類對自己所處的整個社會及其各個領域的文明狀態進行交錯綜合的以人爲本的實踐。也就是説,人類社會文明主要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法制文明和人種文明等六大文明的建設。關於“六大文明”建設的系統觀點,是範英從20世紀80年代中起就一直研究、使用的,在他主編的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的系列著作中均有所論。]而海洋社會建設與陸地社會建設一樣,都是人類的社會建設。以此爲據,本章分别論述了海洋社會建設中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法制文明和人種文明建設的相關内容,同時對上述海洋社會建設中尚未充分爲人的主要問題作了疏理後,分析其總體根源——歷史根源、現實根源、客觀根源和主觀根源等。最後强調在海洋社會建設中要以人爲本不動摇:一必須堅持海洋社會建設以人爲本的全面性;二必須堅持海洋社會建設以人爲本的系統性;三必須堅持海洋社會建設以人爲本的持續性;四必須堅持海洋社會建設以人爲本的和諧性。本章用“高歌人本,全面建設,社會文明日日新;感恩海洋,和合共處,環球民生處處興”爲意境,寄託了本書作者們對試創海洋社會學這一新興學科的衷心祝願。

  從上述這一部分的第十九章至第二十二章的大致觀點可以看到,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界定的第四大層次和主軸的第四大維度,都是前面三大層次和三大維度的落脚點和歸宿。我們認爲,前面三大層次研究對象的界定和三大維度的主軸,分别從海洋社會的内在變遷、外在關照和人類屬性及其展示的歷史維度講起,到海洋社會的環境、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和法規這些基本領域及其展示的重心維度,再到海洋社會的個體、群體、組織和社區這些凸現人的因素及其展示的主體維度,歸根結底就是要由最後一個層次和展示其實用維度的這一部分爲宗旨、爲焦點。因此,海洋社會學的初步構建,盡管在學科理論上必然存在許多缺陷,需要今後不斷深化、完善,需要中外熱心學者的長期共同奮鬥,但在注重學科構建以人爲本的實用性方面,則是不可隨意削弱、不可隨意丢棄的終極關懷。

  七

  爲方便讀者更加一目了然地把握全局,現將上述全書第一章至第二十二章五大部分所論的海洋社會學的基本脈絡試作下表所示:

  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簡表

  海洋社會學的主軸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它是研究海洋社會自身及其與人類共進退的一門分支社會學海洋社會學的總體

  歷史維度第一層次1主要研究海洋社會的内在變遷及其互動關係2主要研究海洋社會的外在關照及其互動關係3主要研究海洋社會的人類屬性及其互動關係

  重心維度第二層次4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環境及其互動關係5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經濟及其互動關係6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政治及其互動關係7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文化及其互動關係8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軍事及其互動關係9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外交及其互動關係10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法規及其互動關係

  主體維度第三層次11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個體及其互動關係12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群體及其互動關係13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組織及其互動關係14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社區及其互動關係

  實用維度第四層次15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資源及其互動關係16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價值及其互動關係17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生態及其互動關係18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建設及其互動關係

  時空的無限性·領域的廣袤性·人際的趨利性·平衡的根本性

  從上簡表可以看到:本書對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的探討特别重視四大層次、18種互動關係。這種系統的、客觀的互動關係,有如戴維·波普諾對社會學所下的界説——“社會學是對人類社會和社會互動進行系統、客觀研究的一門學科。”戴維·波普諾著、李强等譯:《社會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頁。]當然,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四大層次的18種系統的、客觀的互動關係是作爲主題來看的,此外還有由此形成的犬牙交錯的各種細項、專項或延伸範疇的互動關係,也是很系統、很客觀的,但只能居於次題。不是説居於次題的東西不重要,而是説居於主題的東西是根本。因爲主題明確了、立定了,次題才能有所依附和變通之宜,才能不斷豐富和完善海洋社會學自身及其各子孫體系、充分發揮海洋社會學自身及其各子孫體系的功用。所以説,海洋社會學只是研究海洋社會的主題所在、根本所在和一般所在,而不是芝蔴緑荳式的、眉毛胡子一把抓。這是必須申明的基本觀點。

  總而言之,力求成爲具有世界普適意義的、比較全面比較系統的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也成爲一部關於海洋社會學的創新專著與創新教材。適合全國中專以上各類院校以及社會科學相關研究單位和從事海洋工作的各級政府部門參考使用。

  二百七十五、2011年9月27日—28日,本會會長範英應邀參加了省社科聯在南沙區召開的社會組織負責人研修班,在會上作了《民間學術社團的主要任務和重要任務》的經驗介紹:

  廣東社會學學會經過26年的工作,已從當時30多位理事、70多位會員,發展到今天的600多位理事、2萬多位會員。這包括總部和總部先後下設的體育社會學、潜能社會學、殯改社會學、三農社會學、健康社會學、海洋社會學、志願服務社會學等7個專業委員會和一批重點團體骨幹單位在内。已成爲國内省級社會學學會參與人數較多、學術活動較頻、發展規模較大、服務民生較勤的社會組織,影響力也在逐步提高。

  今天回顧、總結廣東社會學學會的成長與發展歷程,特别從社會建設中隊伍自身建設角度來講,重點體現在隊伍自身學術理論建設和隊伍自身服務民生建設兩大方面,並有一些工作體會和看法。

  一、在社會建設中,隊伍自身學術理論建設是主要任務

  我們認爲,社科類社會組織在社會建設中的主要任務,就是從隊伍自身建設出發,咬住所從事的學科,不斷開展基礎理論研究,借此夯實該類社會組織總體的學術根底,提昇該類社會組織成員的學術品位,豐富所在學科的學術理論,從而爲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化强省”和“文化强國”作出應有的努力。

  從上述主要任務出發,廣東社會學學會在社會學學科基礎理論研究方面所作的集體探索與努力,已顯示了它的代表性成果。

  一如近20多年來,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共同創立了和逐步完善着改革開放中形成的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也即意識社會學(錢學森教授語)。這一新興學科的創立,具有人類普適意義,凝聚了廣東學者們的集體智慧,展示了廣東敢爲人先的創新氣質。僅從社會學學科基礎理論的研究上講,這一意識社會學無疑是社會學大家庭中的一個新成員,一個子學科或分支學科。其代表性學術著作《精神文明學論綱》於1990年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以來,不僅成爲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得以成立的學科基礎理論的根底,同時也夯實了廣東社會學學會學科基礎理論研究,提昇了它的成員的學術品位,豐富了它所在學科的學術理論,爲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化强省”與“文化强國”作出了應有的奉獻。可見隊伍自身學術理論建設是廣東社會學學會自强不息的主要任務。

  又如近10多年來,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等共同創立了和發展着社會學領域又一新的分支學科——殯葬改革社會學。對這一社會學新興分支學科的研究,起因是改革開放以來,隨着國家經濟生活等各方面的發展,生老病死等民生問題更顯得突出,尤其往生問題已成爲老百姓生死兩大難之一。出於對這一尖鋭社會民生大事的關照,廣東社會學學會便於1999年成立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殯葬改革社會學》一書也同時問世。此書作爲本會該專業委員會的基礎性指導理論,事實證明它發揮了重要作用。因爲没有對口的、具體的學科指導,新成立的專業委員會可能會打亂仗,也難於使基礎理論扎實起來,更難於爲老百姓解决往生大事作出有理論深度的建言。同此道理,本會一向要求,凡新成立的專業委員會,如没有現成學科理論爲指導的,都要力求創立該專業委員會相應的基礎理論,並努力加以完善。這證明隊伍自身學術理論建設是廣東社會學學會自强不息的主要任務。

  再如近些年來,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又完成了一部學科創新性的基礎理論著作——《海洋社會學》。建構這一社會學新興分支學科的原因大致有五個方面:一是21世紀的人們,包括中國在内,面臨着陸地社會的密植與擠壓,無疑需要向遼闊而又生疏的海洋進軍,以拓寬生存與發展的空間。二是以往的海洋權益,多爲個别霸主所控,這種長期不公平的現象,已引起世界海洋國家的覺醒與抗争,並急起改變現有的痼疾。三是人們對於海洋方面的學術理論研究,總體上還處於發展中狀態,尤其從社會學視角探討海洋奥秘的體系性專著,國内外至今仍爲空白。四是廣東社會學學會於2009年3月成立的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雖屬國内外首創,但有這個專委會的存在却無現成的學科理論爲指導,寫作此書確係“迫上梁山”之舉。五是廣東學者既汲喝着中華文化尤其嶺南文化敢於天下先的乳汁,又處於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在創設了精神文明學也即意識社會學等基礎上,再試創海洋社會學,有些經驗可資借鑒。出於上述原因,課題組持續弘揚“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和“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方針,通過多種方式,反復研討海洋社會學涉及的相關論題,並於2009至2010年和2011年連續三年向全國社會學年會相關論壇提交本書的總體搆架和目録,引起國内社會學界的廣泛反響,也得到“海洋教育國際研討會”的特别邀請並作講演。這次海洋教育國際研討會擬由數十個國家的相關學者與會,由中國海洋局等主辦,2011年10月底將在中國召開。可見該新興學科的問世之初,已爲國内外相關學者所重視,也説明隊伍自身學術理論建設是廣東社會學學會自强不息的主要任務。

  除前述學科基礎理論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外,本會關於主要任務的其他著述還有20多部以及大批論文調報等。當然,把隊伍自身學術理論建設作爲社科類社會組織的主要任務,把相關學科基礎理論建設擺在主要地位會涉及到許多具體難題,並不是件容易之事。但作爲這樣的團體,如果看輕這一主要任務,無視這一主要任務,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爲“文化强省”和“文化强國”而提昇當地的學術文化水準、强化自身隊伍的建設等美好的夢想,是很難兑現的。因此,希望各級哲學社會科學領導部門在正本清源的基礎上,爲社科類民間學術社團的主要任務鳴鑼開道。

  二、在社會建設中,隊伍自身服務民生建設是重要任務

  我們認爲,社科類社會組織在明確其社會建設中的主要任務的基礎上,還必須把社會建設中隊伍自身服務民生的建設看成是重要任務。主要任務不去努力爲之,是不務正業、名不副實,隊伍自身没有學術底氣、没有理論品位,更拿不出可以争鳴的學術思想和經得住考問的理論觀點,而有可能純粹是掛羊頭、賣狗肉,或者成了争名奪利的場所、騙財騙物的東西。同樣的,重要任務不去努力爲之,莫説在繁榮與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化强省”和“文化强國”上留下學術理論的火花,爲我省、我國的社會建設發揮“智囊團”、“思想庫”作用,就連自身有無必要存在都成問題。

  從上述認識出發,近20多年來,廣東社會學學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並肩作戰,堅定不移地把學科理論的基礎研究擺在主要地位的同時,始終不忘爲民生服務的重要任務,並在這種服務中强化主要任務,逐步形成主要任務與重要任務互促互進的態勢。

  例如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本會就社會民生困境中的殘疾人特别是大批弱智兒童存在的尖鋭問題,寫出了《廣州首創的民辦兒童教養院》調研報告,發表在《學術研究》1985年第5期,《新華文摘》同年全文轉載,既引起全國20多個省市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又以人道主義實踐的例证突破當時人道主義理論上的禁區。當改革開放偏重於城市發展而忘却落後農村存在的被動局面時,本會則到老、少、山、邊、窮的南雄縣進行調研,寫作了《南雄特色研究》和《南雄發展之路》兩書,分别由人民出版社於1987年、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同時舉辦了全國性專題研討會,旨在引起社會各界對“三農”這一廣大弱勢群體的關顧,並以南雄縣的先進經驗爲典型,帶動“三農”問題的逐步克服。與此同時,爲促進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和廣東大、中、小型企業的發展,本會在廣州白雲山制藥總廠等作了定點調研,寫成《改革中的新型企業》和《中國浪潮:横向經濟聯合》兩書,分别由人民出版社和東方出版社於1988年出版。通過這些實地調研和調研成果説明,隊伍自身服務民生建設是廣東社會學學會的重要任務,也促進了本會主要任務的提昇。

  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本世紀頭10年,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集體寫作的近50部論著的2/5,均屬直接服務民生建設的重要任務。在完成這些重要任務中既逐步養成理論緊密結合實際的優良學風,也達到了逐步深化、完善學術理論建設這一主要任務的要求。尤其是學者們的研究視野在服務民生建設的重要任務中更能開闊起來,更能進行學術理論的新探索。前面所講的《海洋社會學》的試創就是一個實例。如果没有多年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實踐,没有把服務民生建設作爲重要任務,就不會有爲新世紀開發海洋社會、吹響向海洋社會進軍號角的創新成果。

  此外,本會在服務民生建設這一重要任務中,還取得了相應的科研經費,維持着本會的生存和發展。在中國,現行的哲學社會科學體制和哲學社會科學體系都是僵化而無活力的(關於這一問題,範英會長曾在2011年3月24日在《向全國政協調研組提供的相關資訊》一文中已有點到,詳見本會設在廣州市委黨校外網:http://www.gzswdx.gov.cn/内設欄目《文明與社會研究》)。它對體制内的哲學社會科學和體系内的哲學社會科學設下的科研項目、科研經費和科研奬勵等,不能不説比較重視,但對這一體制外和體系外的哲學社會科學,尤其是民間學術社團及其研究、創新的理論等,是很少考慮予以實質性權益的,但却有與體制内、體系内的哲學社會科學同等的各種義務與要求。這當然很不公平。這種很不公平的現象,是前30年改革既得利益集團仍將長期壟斷的現象。同時,處於現行哲學社會科學體制和體系外的民間學術社團,除了團體内部或部分社會熱心人士的一些實際支持之外,一無財政撥款,二不準搞經營活動,三不能非法自造紙幣,四不能靠關係、走後門去生存。以上原因决定民間學術社團如果不以自力更生爲主,不通過服務民生建設的重要任務從而取得一些正當的活動經費維持自身,就可能散架,或有名無實,或半死不活。因此,盡管重要任務中一些横向有償服務項目不是隨便可以拿到的,但也能解燃眉之急,總能勉强支撑着生存下去,甚至還可以在没有經費來源而又必須去做的學術研究專題上作些自我扶持。本會和一些同類型的學會就是這樣熬下來的。

  近年來,我們在横向項目中,先後與中殘聯、衛生部、省殘聯、省衛生廳、省市部分單位合作推出的社會熱點、難點和重點民生問題的《尋幽探勝論西關》、《廣衛模式:平安和諧社區之創建》、《和諧醫患關係建設概論》、《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和殘疾人事業的理論與實踐》、《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狀况考察與發展戰略研究》、《文化管理創新模式初探——全國文明先進典型廣東省中醫院的綜合考察》、《機制管理創新模式概論——全國文明先進典型高州市人民醫院改革巡禮》和《特色管理創新模式研究——東莞市太平人民醫院實事求是地改革的路向》等著作和一批專項調研課題,都可説明“馬死落地行”,“車到山前總有路”,“天無絶人之路”,就看你在服務民生建設的重要任務中如何運作,就看你是否有一批中堅分子在合力支撑,就看你的服務能力與誠信。

  總而言之,提出民間學術社團在社會建設中主要任務與重要任務的問題,並通過廣東社會學學會在社會建設中的實例來説明這一問題,旨在還原其作爲民間學術社團的本來面目和作用。也只有擺正上述主要任務和重要任務的區别與聯繫,民間學術社團在社會建設中才不會走樣或變態,才有生存和發展的可能。本會願爲此而努力奮鬥。

  二百七十六、2011年10月中旬,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撰著的《特色管理創新模式研究——東莞市太平人民醫院實事求是地改革的路向》一書已完稿。主編範英在前言中寫道:

  近些年來,“看病難、看病貴”的民生問題非常尖鋭、突出。醫療衛生戰綫深化改革的問題成爲人們關注的熱點、重點和難點之一。

  有鑒於此,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便將這一問題列入研究視野,在深入社會調查的基礎上,進行了理論與對策的連續思考,以祈有益於民生問題的逐步解决、社會建設的逐步開展。

  我們有意識地挑選廣東省中醫院、高州市人民醫院等在醫療衛生戰綫上,敢於深化改革、努力爲老百姓服務的醫院爲典型個案,及時總結、概括其管理模式並加以大力推廣,已出版了三部著述。三部著述係指:張壽生、範英、劉小敏、董玉整等著:《和諧醫患關係建設概論》,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8年版;範英、劉小敏、董玉整、吕玉波等著:《文化管理創新模式初探——全國文明先進典型廣東省中醫院的綜合考察》,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年版;範英、劉小敏、董玉整等著:《機制管理創新模式概論——全國文明先進典型高州市人民醫院改革巡禮》,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10年版。]本書則是第四部。

  本書所寫的是東莞市太平人民醫院的管理模式之特色。

  作爲市一級醫院的管理模式,與省一級的廣東省中醫院和縣一級的高州市人民醫院的管理模式,共性之處很多,但關鍵在於“文化爲根,管理創新,患者至上,服務精誠”。

  也就是説,不能離開文化來講醫院的制度管理、科學管理,等等,只有靠文化才能成就先進模式。

  因此,“文化强醫”是它們“公開的秘密”。東莞市太平人民醫院的管理模式,無疑充滿了“文化强醫”的總體風貌和基本品格。

  但它所具有的個性特色又是比較鮮明的。這便是本書所要論述的主體内容。

  本書共設二十章。除第一章和第二十章先後論述東莞市太平人民醫院近十多年來艱苦創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今後再上新台階的戰略思路外,即以大量的篇幅來展開該院在管理創新中形成的18個特色,包括:

  堅强有力的集體領導;明確有序的價值理念;規範有效的制度建設;不斷進取的技術創新;公平合理的利益導向;開放融合的經營法則;透明適宜的設備管理;全面順暢的信息工程;關係全局的財務調控;運作高效的後勤改革;層次遞進的人才培養;結搆合理的工作團隊;影響廣泛的社區服務;立足現實的形象塑造;豐富多彩的醫院文化;高雅文明的審美追求;務實勤儉的黨群組織等。

  爲方便廣大讀者記住各章尤其是上述18個特色的簡要内容,本書試以喜聞樂見的三字經形式,寫了共20首、160句、480字的《太醫頌》並單列於後,謹供閲讀時參考;同時也將各首依次權爲每章引語,其旨皆同於上。

  二百七十七、2011年10月25日,範英會長完成了《特色管理創新模式研究》一書各章的三字經寫作如下:

  一

  東莞市 魚米鄉 虎門鎮 名早揚東莞市太平人民醫院屬市級醫院,但設在東莞市虎門鎮。虎門鎮因林則徐銷鴉片而名揚海内外。

  改革中 求自强 太醫人“太醫人”係指東莞市太平人民醫院全體員工之總稱。譜新章

  二

  太醫人 譜新章 班子硬 導有方
  衆骨幹 合力旺 人心齊 泰山讓

  三

  太醫人 譜新章 價值觀 不走樣
  精服務 保患康 醫院魂 永不忘

  四

  太醫人 譜新章 設制度 敢擔綱
  重管理 奬懲詳 嚴監督 無不往

  五

  太醫人 譜新章 鑽技術 决質量
  優專科 揚特長 零缺陷 布全崗

  六

  太醫人 譜新章 民爲本 公平彰 
  看績效 事業昌 持盈利 競相幫

  七

  太醫人 譜新章 爲公益 經營忙
  時俱進 行開放 帶企業 闖市場

  八

  太醫人 譜新章 用設備 細减項
  替患者 多着想 係全局 關存亡

  九

  太醫人 譜新章 信息化 獨研創
  協作順 流程暢 一條龍 爲臨床

  十

  太醫人 譜新章 嚴財務 促業煌
  定期曬 明細賬 控盈虧 益滿堂

  十一

  太醫人 譜新章 辦後勤 甩背囊
  發外包 壯内膛 社會化 效率漲

  十二

  太醫人 譜新章 固院本 人才香
  外納英 内培養 庸者下 賢者上

  十三

  太醫人 譜新章 管理者 似脊梁
  醫療隊 堅如鋼 服務工 響當當

  十四

  太醫人 譜新章 進社區 助農商
  獻愛心 救死傷 魚傍水 浪接浪

  十五

  太醫人 譜新章 内和外 樹形象
  下苦功 打勝仗 贏口碑 得芬芳

  十六

  太醫人 譜新章 興文化 百事爽
  茁壯成 日可丈 拓民智 開無疆

  十七

  太醫人 譜新章 真善美 俱崇尚 
  創文明 重日常 和諧風 暖心房

  十八

  太醫人 譜新章 天地寬 引瑞祥

  求幸福 不渺茫 三關愛“三關愛”係指東莞市太平人民醫院“關愛員工是幸福之基,關愛集體是幸福之本,關愛患者是幸福之源”。福永享

  十九

  太醫人 譜新章 舉務實 多儉諒
  正黨風 齊向黨 途雖艱 豈可擋

  二十

  太醫人 譜新章 登高處 眺遠洋東莞市太平人民醫院地處珠水旁、南海邊,故有“眺遠洋”之句。

  知彼己 惜時光 繪願景 發新航

  二百七十八、2011年10月29日,本會於在廣州醫學院舉行學會會長和專委會(及籌)負責人擴大會議。該會主題是爲學習貫徹十七届六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創新社會學術文化工作,就本會及各專委會前段時間運作情况進行交流,並對年底工作進行了部署。本會會長範英研究員,常務副會長劉小敏研究員、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玉整教授,常務副會長王寧教授,常務副會長夏俊杰教授,副會長王家驥、江立平、嚴建强、吴燦新、李振連、唐孝祥、郭凡、樑國維、謝俊貴、蔡禾,殯葬改革專業委員會、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志願服務研究專業委員會和“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等主要負責人或代表,以及學會骨幹近50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董玉整教授主持。

  範英會長指出,當前全國上下正在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决定》(下稱《决定》)精神。他認爲,《决定》不僅明確地提出了建設“文化强國”的目標,而且爲廣東此前開展“文化强省”的實踐提供了更加濃烈的社會氛圍和更有作爲的前進動力。他强調,“强國”和“强省”的文化建設任重道遠,其相對應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法制建設等不僅不能與之互斥、脱節、滯後或破落,還要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六對主要的互動關係,包括軟件文化與硬件文化、事業文化與産業文化、大衆文化與精英文化、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係等。這六對互動關係,以及六對之間和各自内部之間的互動關係絶對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息息相連、環環相扣的有機鏈條,其中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必然有礙全局和整體文化建設的大發展與大繁榮。他特别講了六個“不斷”:作爲社會組織,廣東社會學學會全體同仁應深刻領會《决定》精神,不斷地發揚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並重與密切結合的良好學風,不斷地解放思想,不斷地破除迷信,不斷地排除干擾,不斷地推動學會學科理論創新,不斷地從廣東的基地出發,不斷地敢於和善於爲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社會學作出應有的貢獻。

  範會長在向與會代表匯報學會前期工作進展情况(詳見《文明與社會》總第340期:《民間學術社團的主要任務與重要任務》)的同時,並對學會年末更好地完成年度任務提出了具體安排和要求。他指出,今年3月份會長會議對全年工作進行統籌規劃以來,各專委會全體同仁同心協力,克服種種困難,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學術研究的質量有所提昇,各種公益性社會活動産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詳見本期部分專委會工作匯報)。他希望各專委會在年末進一步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創造條件,圓滿完成年初既定的工作任務。

  與會代表就如何學習貫徹《决定》精神進行了廣泛的研討,並對更好地開展學會工作提出了建議。會議還討論了成立新的專委會等事項,並一致同意在時機成熟、條件具備的情况下把若干新的專委會辦起來。

  最後,劉小敏研究員對會議進行了總結。他認爲,本次會議具有以下特點:一是主題鮮明。與會學者結合工作實際,圍遶學習十七届六中全精神進行了深入的研討,針對我國、我省文化建設的現實問題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二是成效顯著。學會和各專委會分别匯報了今年工作的開展情况,各與會學者充分交流分享了辦會成果和經驗,受益匪淺;三是求真務實。學會和專委會在匯報工作成效的同時,毫不隱晦面臨的困難和存在的不足,更有利於學會和各專委會今後的發展。

  二百七十九、2011年10月29日,範英會長在同日大會上,以《必須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六對互動關係》爲題作了講演:

  《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决定》不僅明確地提出了建設“文化强國”的目標,而且爲廣東此前開展“文化强省”的實踐提供了更加濃烈的社會氛圍和更有作爲的前進動力。我認爲,“强國”和“强省”的文化建設任重道遠,其相對應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法制建設等不僅不能與之互斥、脱節、滯後或破落,就是文化建設自身也要高度重視如下幾對主要的互動關係及其内部之間的互動關係。

  一、必須高度重視軟件文化與硬件文化的互動關係。軟件文化主要包括基礎文化——教育、科技、衛生、體育和娱樂;核心文化——理想、道德、情操、紀律和“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審美文化——審美對象、審美意識、審美欣賞、審美教育和審美踐行等。硬件文化即文化的基礎設施。軟件文化與硬件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就是文化的基礎、核心和審美等要素與基礎設施的互動關係。如果説文化的基礎、核心和審美等要素是馬兒,那麽文化的基礎設施就是馬兒的草料,要想馬兒吃得飽跑得快,同時避免吃飽了草的馬兒不想跑、不會跑,就必須重視軟件文化與硬件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

  二、必須高度重視事業文化與産業文化的互動關係。事業文化主要指由政府財政撥款支持和保障的社會公益性文化。産業文化則主要指用市場經濟手段進行的經營性文化。此外還有介乎事業文化與産業文化之間的文化形態。它們之間的互動關係都是必須重視的。只强調事業文化或産業文化的建設,看不到它們之間存在的互動需求,就很容易走錯歷史的房間,既不能如期地把公益性的事業文化做大做强,也不能如期地把經營性的産業文化推上高端。

  三、必須高度重視大衆文化與精英文化的互動關係。大衆文化與精英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是無處不在的普遍現象。隨着經濟、政治和法制等社會條件的逐步改善,公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基礎文化、核心文化和審美文化等素質的逐步昇華,人們對大衆文化或精英文化的追求也就日見迫切。因此,真正爲大衆服務的文化和真正尊重精英人才的文化是關鍵中的關鍵。也因此,文化建設不僅要切實地做好大衆文化和文化大衆的工作,還要切實地做好精英文化和文化精英的工作,並把握好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

  四、必須高度重視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的互動關係。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的種種差别,可説是文化中心與文化附圍之間的差别。要從根本上改變歷史造成的這種差别,需要假以時日。在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程度已很高,許多鄉村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鄉村,許多文化基本設施也鳥槍换砲、今非昔比,但要真正與城市文化融爲一體,也决非一日之功。更何况,許多老、少、山、邊、窮的鄉村及其文化落後狀態,更要城市文化來帶動,才能水漲船高、相得溢彰。

  五、必須高度重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互動關係。離開傳統文化的現代文化,是條無源缺水之干河。中華民族的共同傳統文化以及我們的嶺南傳統文化,特别是傳統的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和海外廣東人文化,是須臾丢棄不得的。當然,只對傳統文化作揖打躬,天上也不會掉下一個“林妹妹”。我們今天建設的是現代文化,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只有深刻認識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才能立人、立業、立家、立國,才能把握“文化强國”與“文化强省”的新目標、新要求、新趨勢和新期待。

  六、必須高度重視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互動關係。不同地域或範圍形成的各個民族和國家的文化都有各自的特色與特長,都是世界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不重視本民族文化的弘揚與創新,全盤西化或排斥世界文化的交流與借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將會成爲空中樓閣。因此,在文化安全的基礎上,要隨時隨地把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之上,才不會閉目塞聽、夜郎自大,或照搬照鈔、鸚鵡學舌,才不會諞己諞人、誤國誤民。

  前述“文化强國”與“文化强省”進程中必須高度重視的軟件文化與硬件文化、事業文化與産業文化、大衆文化與精英文化、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這六對主要的互動關係,以及六對之間和各自内部之間的互動關係絶對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息息相連、環環相扣的有機鏈條,其中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必然有礙全局和整體文化建設的大發展與大繁榮。

  以上是他學習十七届六中全會精神的體會。其中點明了當今與經濟、政治、法制等相對應的“文化”所具有的豐富内涵,以及除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這對重要的互動關係外,其他五對互動關係同樣是重要的。如果只重視前面一對而不重視後面五對,“文化强國”和“文化强省”的美好願望斷難實現。

  現在有些文化學者到處講“文化”,把什麽東西都裝進“文化”裏頭,或只講文化中的藝術,或只講文化中的學術等,這是不了解十五大以來重要文件所强調的那個“文化”;現在有些文化産業專家到處講“文化産業”,却不甚瞭解“文化事業”的豐富内涵及對“文化産業”的重要作用,而一味將“文化産業”GDP看成是重中之重。上述種種片面現象,實在令人擔憂、令人無所適從,故不得不從正面作些極爲簡要的厘清。

  二百八十、2011年11月14日,本會範英會長應《南方日報》之約發表的《必須不斷完善文化建設的十大機制》,文中指出:

  十七届六中全會的《决定》指出:“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是社會主義文化管理的基本體制。這一基本體制内含着極爲豐富的體制機制,歸結起來主要有如下十大方面是必須在改革開放中不斷完善的。

  一、必須不斷完善黨委領導工作機制。社會主義文化治理體制的火車頭,無疑是黨委領導。社會主義文化體制不斷完善的前進路向、所屬性質、方針政策和得失成敗,都由這一領導工作機制及其體系的是否健全所决定。因此,在加快構建有利於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中,加强黨委的政治責任、班子的組織建設和充分發揮人民群衆的文化創造積極性,不斷完善領導工作機制及其體系是關鍵所在。現在有的地方黨委領導在文化工作機制上的軟弱無力,是當地文化滯後的主觀原因之首。

  二、必須不斷完善政府治理服務機制。在加快構建有利於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中,不斷完善治理服務機制及其體系,是各級政府的天然責任。黨委關於社會主義文化體制的正確路向、既定性質、方針政策和工作要求,須有各級政府的堅决執行和貫徹,並在執行、貫徹中不斷改善治理意識、治理觀念、治理思路、治理方式和管理水平。特别是在新形勢下,如何從長期習慣於陳舊失效的官僚式治理逐步轉向和普行現代服務治理特别是文化治理,各級政府切實親民、便民、爲民的公務員品格方能凸現。

  三、必須不斷完善主體自律約束機制。在加快構健有利於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中,主體自律約束機制及其體系面對的是社會主義國家中所有的公民個體和公民群體、企業事業、黨政機關等各種社會組織。主體自律約束機制要運作正常順當,黨員、幹部、先進分子和社會精英應爲主體自律約束機制及其體系的先知先行者,維護主體自律約束機制及其體系的捍衛者和潤物細無聲的引導者。同時要依靠廣大公民的文化自覺、文化自尊、文化自愛和文化自信,對其自律約束機制及體系構建的勿左勿右和過與不及都無濟於事。

  四、必須不斷完善社會他律監督機制。有利於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光有主體自律約束機制及其體系的加快構建,必然會産生顧此失彼、獨脚跛行的不正常現象,也消融主體自律約束機制及其體系的自覺内化和自覺張揚。因此,在加快構建文化繁榮發展的主體自律約束機制及其體系之同時,加快構建文化繁榮發展的社會他律監督機制及其體系既是當務之急又是長遠之策。現有不少社會他律監督機制或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或“潜規則”滿地飛,正常的社會監督法規形同虚設。這是必須引爲警覺的。

  五、必須不斷完善事業全民公益機制。當代中國提出加快構建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這一重大課題,源於面臨提高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特别是國内經濟發展與轉型昇級觸動社會建設全面推進之需。在此歷史變革之際,文化成了“引領時代風氣之先”的動力之最,成了廣大公民迫切的内在之求,成了全民共享成果的公益之權。因此,不斷完善文化全民公益機制及其體系,理所當然地是民族、民權龢民生這一終極目的之旨。如果在文化體制機制中輕視加快其構建,無疑與它的之最、之求、之權和之旨背道而馳。

  六、必須不斷完善産業組建經營機制。要加快文化産業的繁榮發展,使之成爲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重要支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着力點和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支撑,就必須不斷完善文化産業組建經營機制及其體系。其中,形成以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格局,用現代科技增强競争力的核心,擴大文化消費總量和提高文化消費水平等相關内容,都是文化産業組建經營機制及其體系的重心。但在處理文化産業與文化事業的互動關係以及産業機制與事業機制的互動關係時,最易出現的種種片面認識和實踐應當及時糾正。

  七、必須不斷完善人才培育創新機制。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不完善人才培育與人才創新機制及其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基本體制的執行和貫徹只能面對空氣。關於人才培育創新機制及其體系的不斷完善,首要的是真正地、切實地“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真正地、切實地實施人才强國戰略,造就德才兼備、層次較高的各類領軍人物和有一定素質的人才隊伍,以及真正地、切實地拿出敢於創新、善於創新的重要成果。目前我國對人才培養教育的問題較多,文化創新的重要成果較少,有待不斷克服。

  八、必須不斷完善績效評價激勵機制。如果説,文化人才培育創新機制及其體系重點體現在文化人才資源和文化産品成果方面,那麽,文化的績效評價激勵機制及其體系則是對文化人才及其産品成果的公正鑒定與公正褒揚,尤其是對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價值取向,經得起實踐驗证和歷史驗证的優秀成果,無論對自然學科、技術學科和管理學科,還是對社會學科、人文學科及邊緣新興學科等優秀成果,都應實行公正的績效評價和激勵,給予實至名歸的重奬。但長期以來,偏重於自然學科、技術學科與管理學科的作用和地位而忽視社會學科特别是人文學科等作用和地位的惡習必須根除。

  九、必須不斷完善開放交流合作機制。文化的開放交流合作,包括文化個體與他體、文化群體與他體、文化單位與他體,以及區際、省際和國際之間的文化開放交流與合作。這是現代文化繁榮發展的大勢所趨,没有誰可以關起國門而自我陶醉。對一個國家、民族而言,不與其他國家龢民族開展正常的、平等的文化開放交流與合作,可能是死路一條。這是人類文化歷史運行呈現出來的鐵律。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優秀文化和當代優秀文化,既要加倍努力,積極、主動地走向世界,又要虚心吸納於我有益的各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爲我所用。因此,不斷地完善文化開放交流合作機制及其體系,絶對不能或缺。

  十、必須不斷完善體制綜合保障機制。加快構建有利於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不光要加快構建黨委領導工作機制、政府管理服務機制、主體自律約束機制、社會他律監督機制、事業全民公益機制、産業組建經營機制、人才培育創新機制和開放交流合作機制及它們的機制體系,還要加快構建這種體制綜合保障機制及其體系,主要是指整個文化體制所處的社會環境、社會經濟、社會政治和社會法制等綜合而成的基礎與條件,尤其是整個社會所能提供的物力與財力等保障機制及其體系,所謂文化的功夫在“詩外”是也。

  前述進一步改革開放、加快構建有利於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之十大方面的歸納和理解,只是個人學習《决定》的初步認識與思考,有請方家批評指正。

  二百八十一、2011年11月19日,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在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舉行“文化强國論”研討會。黨的十七届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决定》(下稱《决定》),明確提出了建設文化强國的奮斗目標。爲進一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届六中全會精神,調動和發揮學會骨幹參與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積極性並承擔起文化强國的歷史使命,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於結合文化强省和文化强會的工作,就如何貫徹落實全會精神進行了熱烈的研討和交流。

  本會會長範英研究員、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玉整教授、常務副會長洪旗歌,副會長盧黄熙、劉卓紅、嚴建强、吴燦新、楊鬆、蕭新生、陳芳芳,常務副秘書長唐孝祥、李保平,副秘書長吕志、吴少瑜、李振連、李揚、陳偉、冼美新、林福益、趙建平、霍秀媚,及特邀常務理事、理事和會員代表近50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董玉整教授主持。

  範英會長指出,在我省建設文化强省、我國建設文化强國的大背景下,本會率先提出“文化强國論”的命題,是貫徹落實《决定》精神的創新之舉。他進一步闡述了“文化强國論”和“文化强國”與《决定》的内在邏輯和外部關聯,認爲“文化强國論”用“論”的形式將散狀的文化强國思想、理論、行爲等因素集中、統籌和整合起來,成爲一個全新的命題,具有概念界定、主體内容、理論昇華和實踐訴求等多層要素,值得深入探究,希望大家各抒已見、集思廣益。

  範英會長接着回顧了本會等從事精神文明研究30年來的簡要歷程,介紹了本會關於“文化”概念的獨到理解。他强調,在黨的十七届六中全會提出建設文化强國的新部署之後,有必要對十五大以來關於“文化”的一整套理論進一步深化、細化、層次化、理論化和系統化,賦予創立於20多年前的精神文明學以新的生命、新的活力和新的發展。他還要求,本會同仁要在率先提出“文化强國論”的基礎上,弘揚理論研究和實際研究密切結合的優良學風和會風,憑着長期甘坐冷板凳的心態,秉承文化人寧静而致遠的氣度,不爲名不爲利,持之以恒地咬住“文化强國論”不放,逐步完善“文化强國論”的主體内容,進一步弘揚廣東民間學者自覺自信、自由自主和敢於擔當的學術人格與學術品位。

  範會長還總結了本會今年的主要工作,充分肯定了學會骨幹在促進學會發展方面的貢獻和作用,希望大家再接再厲,爲學會在文化强國進程中再立新功而努力。

  會上,與會者就《决定》精神展開了熱烈的研討。他們從不同的層面闡明瞭《决定》相對以往文化發展政策的創新價值,充分肯定了《决定》對於今後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推動意義。吴燦新副會長指出,黨的十七届六中全會在歷史上首次就文化發展問題作出《决定》,體現了黨對文化發展問題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經濟和精神的雙重價值,必須協同發展,不能偏廢。省社科聯科普辦劉正春副主任認爲,廣東建設文化强省和幸福廣東,物質基礎很重要,但文化建設是非抓不可的關鍵。吴少瑜副秘書長認爲,在建設文化强國的大背景下,應通過點—綫—面逐步做大做强廣東的文化,加大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建設的基礎,創造更多的條件,持續不斷地推進廣東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在重點研討“文化强國論”專題時,學者們對範會長提出的“文化强國論”這一命題和六大論共50章的基礎開展了極爲踴躍的發言。一致認爲,在黨的十七届六中全會提出文化强國的戰略部署之後提出“文化强國論”的重大命題,體現出强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高度的文化自覺,對於廣東在建設文化强國征途發揮排頭兵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嚴建强副會長談到,本會提出“文化强國論”新命題主題好、立意高;文化强國是社會主義强國的重要内涵,没有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就没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陳芳芳副會長建議,“文化强國論”大有文章可做,可從不同的角度開展學術研討。劉卓紅副會長認爲,“文化强國論”是當前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學會應從文化創新的視角,將“文化强國論”作爲未來一段時期的研究重點,爲文化强省和文化强國建設盡力作出實在而有自見的文化學術理論作品。李振連副秘書長指出,本會提出“文化强國論”大有作爲,體現出善抓機遇的敏鋭觸角,建議學會寫出有關研究報告供省委省政府决策參考。《嶺南學刊》副主編武晟指出,學會應以“文化强國論”爲新起點,進一步提昇學會理論與實踐研究水平,爲提昇廣東文化研究和文化發展在全國的地位作出新貢獻。對此,會議作出了探討“文化强國論”的相關决議,會後將在前段工作基礎上,開展這一主題研究的工作部署。

  二百八十二、2012年1月1—2日,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在廣州舉辦了“新時期弘揚鐵道兵精神理論研討會”。300多代表與會,收到論文近40篇。會上,兩會會長、大會主持人範英教授就“新時期鐵道兵精神”的命題提出了三大理論研究新觀點:一是關於“鐵道兵精神”的四個形態説——即原生形態、再生形態、衍生形態和融生形態。二是關於“鐵道兵精神”的四個層次説——即鐵道兵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傳統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鐵道兵爲國爲民吃大苦、耐大勞、無私奉獻的大無畏精神;是新時期振興中華、弘揚鐵道兵精神的内在質素。三是關於“鐵道兵精神”的四個内核説——即把艱苦留給自己、把青春獻給祖國、把幸福帶給人民,把愛心傳給後代。本次大會的信息由省内外多家媒體持續報導。大會後還進行論文評奬和出版了論文集,收到廣泛的社會影響。

  二百八十三、2012年1月8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和東莞市太平人民醫院在東莞市聯合舉辦“《特色管理創新模式研究》新著首發座談會”,與會代表100多人。該著作是兩會於上世紀90年代以來長期主編的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的第42部,也是該叢書中連續探討“文化强國”中之“文化强醫”專題的第四部,即繼《和諧醫患關係建設概論》、《文化管理創新模式初探——全國文明先進典型廣東省中醫院的綜合考察》、《機制管理創新模式概論——全國文明先進典型高州市人民醫院改革巡禮》之後,重點總結、提昇東莞市太平人民醫院實事求是地改革的路向,全書36萬字。與會的省衛生廳、東莞市人民政府、市衛生局及相關醫院代表對該著的出版給予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晚會上,東莞市太平人民醫院的員工還集體朗誦了該書以新三字經形式寫成的《太醫頌》。年初,東莞市太平人民醫院榮獲“三甲”醫院稱號。該著總結的經驗也成了省内醫療衛生行業參考借鑒的熱門資訊。

  二百八十四、2012年1月15日,本會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在廣東省社科聯大樓八樓會議廳舉行潜專會年終總結暨學術交流會。出席會議的領導、專家和新老會員代表100多人。與會者高漲的激情,給這個寒意的冬日帶來了絲絲的暖意。

  大會分兩段舉行。上午由潜專會主任委員譚昆智教授匯報了“2011年潜專會工作回顧和展望;副主任委員吴建華講了“2012年潜專會具體活動和管理工作”。接着進行學術交流,李新异、趙肝茗等作專題主講。此後,由潜專會主要骨幹譚昆智、陳家義、黄海濤、吴建華、何寧、劉廷、温亮輝、盧建紅8人撰寫的《潜能開發指南》這一新著(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30萬字),在本次大會上隆重首發,有關作者作了寫作情况的介紹。與此同時,大會還向新會員贈送了第四届(廣東)中國潜能開發創新成果展示暨高峰論壇論文集。當天下午是2011年潜專會年終總結表彰大會。1.由“潜能開發研究實驗基地”8個先進單位負責人介紹經驗,這8個先進單位分别是:(1)春天學堂“紅色春天家長茶吧”;(2)心智源教育培訓中心;(3)廣州五中“科學奇趣園”;(4)關愛教育;(5)奉愛樹教育中心;(6)江南中街科普致慧園;(7)普樂谷早教中心實驗基地;(8)雅言文化實驗推廣基地。2.由“潜能開發研究實驗基地”優秀聯繫人劉廷介紹經驗。3.頒發潜專會優秀“潜能開發研究實驗基地”榮譽證書。4.提交2012年潜專會活動計劃。5.會員互動交流。

  大會最後,廣東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教授在講話中,充分肯定潜專2011年取得的重要成績,充分肯定專委會主要骨幹的帶頭作用,特别是《潜能開發指南》一書的合力撰寫和正式出版,多項實驗基地的建立與夯實,表明潜專會在學科理論上的努力方向,在服務基層上的求實普及。他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裏,堅持依法依規辦會,堅持探索創新,堅持團結合作,在2011年度被評爲本會優秀專委會的基礎上,争取新的進展。

  二百八十五、2012年1月17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聯合主辦、廣州市瑞禮高文化活動策劃有限公司協辦的“廣東學術界海洋强國論研討會”在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舉行。兩會會長範英,常務副會長劉小敏、董玉整、夏俊杰,副會長盧黄熙、嚴建强、蕭新生、陳芳芳、唐孝祥、戢鬥勇,常務副秘書長李保平、馮仿婭、霍秀媚,副秘書長吕志、陳偉、段華明、謝建社、程潮、王丹怡、張建平、冼美新、李小霧,部分常務理事、理事以及新著《海洋社會學》作者和編務人員等近50人出席了會議。會議由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玉整教授主持。

  董玉整教授宣佈了會議主要兩個議程:一是進一步落實3月份將於深圳召開的“廣東文化强國、海洋强國與海洋社會學探索論壇”籌備工作;二是重點就新著《海洋社會學》出版及海洋强國論問題進行初步學術研討。會長範英研究員對兩會等關於“廣東文化强國、海洋强國與海洋社會學探索論壇”的籌備進展情况作了匯報後指出,去年7月,國務院已正式批復《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會同廣東省發改委正在起草《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努力打造海洋經濟强省的决定》等五個配套工作草案,將提交社會各界徵求意見。在這一省情背景下,從文化强國和海洋强國的大方向上,本次會議以“海洋强國論”爲主題,與去年11月19日召開的“文化强國論”爲主題的會議,都是爲前述形勢服務的。但時間緊迫,今天不可能對“海洋强國論”的所有内容進行研討,只集中探討兩會新著《海洋社會學》所及的一些重點問題,希望大家各抒己見。

  與會者一致認爲,21世紀是海洋世紀,建設海洋强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去年底黨的十七届六中全會又提出了建設文化强國的戰略任務。廣東兩會等以《海洋社會學》爲具體抓手,及時開展“文化强國、海洋强國與海洋社會學探索論壇”十分必要,意義重大。與會者紛紛表示,將盡己之力保障論壇的順利召開。常務副會長劉小敏副院長强調,爲辦好論壇,一方面要準確理解《海洋社會學》的内涵,深刻把握《海洋社會學》的精髓,切實理解它與文化强國和海洋强國的關係;另一方面全體同仁要形成共識,把論壇的籌備和舉辦工作做好。常務副會長夏俊杰教授表示,將緊密配合江立平常務副會長所在的公司,成立專門的接待小組,負責會議接待等後勤工作,確保論壇順利召開。

  在學術研討環節,範英會長指出,學會成立20多年來,一批又一批同仁甘坐冷板凳,踏踏實實地做學問,兢兢業業搞科研,滴水成河、積沙成塔,同心協力克服了各種困難,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尤其是創立的精神文明學也即意識社會學(錢學森教授語),不僅被寫進《廣東省建設文化强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之中,成爲今後10年我省要不斷鞏固的“特色學科”、“重點學科”之一,其代表作《精神文明學論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年版)被廣東省社科聯評爲50年來10項“優秀理論著作奬”之一,而且近年來兩會還通過《海洋社會學》一書的寫作,把意識社會學推進到海洋社會的全新領域加以探討,經過有關方面專家的指導,全體寫作、編輯人員歷時3年的努力,幾易其稿,終於付梓成書,在海洋社會學領域率先推出比較完整、系統、全面的學科體系架構,初步填補了國内外該領域的學科空白。這充分體現了廣東兩會等學界永不停步、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和學術風貌。對此,需要展開實事求是的回顧、總結和評價,以樹立起嶺南學派的信心和格調。他還提到,作爲一部致力於率先探索建構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的著作,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許多不足,很需要行家們的批評與指導,以便集思廣益地吸納各方面的意見,進一步推動海洋社會學學科建設的完善。這不僅是新興學科自身發展的要求,也是所有學術理論不斷發展的要求。希望借此機會,在海洋社會學學科創新方面,能收到持續推陳出新、百花齊放和學派林立的效應。

  劉小敏常務副會長在發言中指出,《海洋社會學》的學術價值等同於《精神文明學論綱》,具有開創性意義,也是嶺南學派的又一種展示。他認爲《精神文明學論綱》自1990年出版以來,對精神文明學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旗幟和引領作用;而《海洋社會學》則率先於國内外初步建構了海洋社會學的學科體系架構,也必然對海洋社會學的發展及海洋社會建設産生重大的推動作用。夏俊杰常務副會長認爲,兩會在國内外帶頭推出海洋社會學的學科著作,不僅對於推進海洋社會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於海洋强國强省、文化强國强省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副會長唐孝祥教授非常贊同劉小敏關於“《海洋社會學》的學科價值等同於《精神文明學論綱》”的論述,指出該書邏輯嚴密、體系性强,體現出强烈的系統觀、整體觀和層次感,充滿了敢於探索、善於創新的時代精神。陳芳芳副會長、陳家義常務理事等與會學者也先後就海洋社會學專題進行了探討,發表了各自的真知灼見,並對進一步完善《海洋社會學》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議。

  在會上,範會長還針對社會學研究中存在的學風問題提出了一些看法。他認爲,當前中國社會學界存在“西化”和“細化”兩種研究傾向。所謂“西化”,是指開展社會學研究時一切唯西方馬首是瞻,動輒西方的思維、理論、方法和技術,認爲西方的就是先進的,西方的就是科學的,西方的就是主流的,完全不講中國的自身特色和優勢,不講本土社會學的自構和開拓。所謂“細化”,是指開展社會學研究時抛棄了綜觀、宏觀或整體的視野,推崇孤立的具體環節、故弄玄虚的名詞堆砌和脱離實際的微細研究,往往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他指出,“西化”的研究的確有不少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必須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要特别注意發揚中國的傳統優勢;“細化”的研究也有其獨到的優長,但如果没有綜觀、宏觀層面的總體把握,就無法保证研究的真實和正確的方向以及爲大衆理解的社會學。從總體上講,“西化”和“細化”兩種研究傾向都不甚可取。同時,作爲扎根本土研究中國具體社會問題的中國社會學,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講要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研究範式,實際上却越來越“西化”和“細化”,根本看不出中國自己的東西。《海洋社會學》就是針對“西化”和“細化”的問題所作的初步嘗試,意在爲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社會學探路,包括相關體系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探路。

  劉小敏常務副會長最後對會議進行了總結。他認爲,本次會議開得成功,富有成效。第一,强化了對海洋强國强省重大意義的深刻認識。葡萄牙、西班牙、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歷史表明,要想成爲世界强國,必先成爲海洋强國。中國的海洋面積十分遼闊,海權的維護面臨着巨大的挑戰。廣東是海洋大省,不僅要研究海洋社會經濟,還要研究海洋社會經濟之外的重大問題,在這些問題上先行一步率先探索,兩會等責無旁貸。第二,對《海洋社會學》一書的特點進行了初步的思考和分析。特别是該書的定位是大社會,而非小社會。所謂大社會,包括環境、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法規、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等領域在内的宏觀範疇。缺少了海洋經濟之外其他重要方面的研究,海洋經濟斷難獨立强化,斷難如期收效。幾十年來改革開放的經驗及教訓已證明這個道理。因此,從大社會學的視角切入海洋社會問題研究是站得住脚的,它保持了大社會的品格,更是馬克思系統社會觀的真諦所在。同時,它又明確地站在世界人類的方位來考察海洋社會,而不只是局限於“我國”、“我省”來研究海洋社會問題,因而具有世界意義以及人類終極關懷的胸臆。第三,整個研討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該書雖然是首部先於國内外較完整、系統、全面提出海洋社會學學科建構框架的著作,但對近10多年來各省相關研究成果均作了足够的評價與尊重。因此,它是對已有研究成果的承繼、挖掘和創新,並形成自身鮮明的特色。這些均有待各界的扶持與關注,這是對文化强國强省、海洋强國强省的實際行動與有力的回應。正如與會者所説,尤其地處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廣東,應當多出一些反映時代特色的邊緣交叉新興學説、能够言之成理的學術理論和經得起長期實踐驗证的學術觀點。

  二百八十六、2012年1月21日,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會長範英應邀參加省社科聯主辦的“引導和動員社科類社會組織參與廣東文化改革發展”專題座談會時,以《打造理論粤軍 建設理論强省》爲題作了重點發言: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爲:一個民族要想站在高山之巔,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論的思維。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行業或作爲一位文化人,如果没有理論的思維,也同樣難於站在高山之巔,甚至有可能失魂落魄、孱弱衰敗。因此,在“文化强省”的重大議題中,“理論强省”的建設和“理論粤軍”的打造不可或缺。這已逐步成爲廣東全省上下的共識與共舉。

  問題在於,“理論粤軍”的打造是項艱巨而長期的任務,“急性病”和“輕視病”是兩個片面、兩個極端。違背理論研究的相關規律辦事,不顧理論研究的天時、地利、人和等主客觀條件,“理論粤軍”的打造斷難成就。筆者從事社會科學幾十年工作實踐的體會是:打造“理論粤軍”必須敬畏相關規律、必具主客觀綜合條件和對文化的自覺自信與責任追求等。這無疑要通過深化改革開放的長期實踐方能逐步兑現。借此着重講如下幾個粗略的觀點。

  一、要不斷營造理論研究的寬鬆環境。這裏主要指寬鬆的政治環境。寬鬆的政治環境是理論研究發展繁榮的根本所在,也是對打造“理論粤軍”相關規律的認識。理論研究的學術文化屬社會科學範疇。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社會科學當然是科學;社會科學當然是生産力;發展繁榮社會科學當然就是發展繁榮科學和生産力。固然,社會科學中有一部分屬意識形態的政治性工具,但這種意識形態的政治性工具在社會主義社會主要還是爲社會主義社會的科學與社會主義社會生産力的發展繁榮服務的,它同其他科學和生産力的進步一樣,都是以“杠杆”的作用維護和保证社會主義社會的政治文明和社會主義社會的全面文明。多少年來,我國之所以强調“科學研究無禁區”,也主要是從上述角度來判定。如果不這樣看問題,“科學研究無禁區”的判定則是毫無意義的“忽悠”,學術自由、學術民主,“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正確方針,在極左和極右思潮的擺弄下便會走樣變形。這就根本談不上人們正常理解的理論研究的寬鬆環境,“理論粤軍”的打造便會偏離相關規律,“理論强省”的口號終究還是口號。

  二、要切實追加理論研究的財力投入。俗話説:“兵馬未到糧草先行”;“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可見相對的財力基礎是開辦任何事業的客觀先决條件之一。“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少吃草”的要求和做法,“理論粤軍”的打造也只能是紙上談兵或畫餅充飢。因此,“理論研究用不着花多少錢”的觀點是欠妥的。我們廣東近30多年來,已從“經濟窮省”變爲“經濟大省”再變爲“經濟强省”,2011年的GDP占了全國的1/9,税收占了全國的1/8,但歷年用在理論研究規劃上的財政投入却相對偏少,甚至比不上一些邊遠省份,這種“省富文窮”的“廣東現象”至今没有多大改觀,是講不過去的。同時,省内各種社科類社會組織的絶大多數,一無上級財政支持,二無正常經費收入,三無經營運作權利,四無資格申報國家和省部級年度規劃項目,五無長期的“後台關係”,自身生存都成問題,你叫它怎麽“打造”得起、怎麽“發展繁榮”?“錦上添花用處小,雪中送炭功勞大”,是衆多社會科學類社會組織的共同感受和呼聲(詳見《文明與社會》2011年3月號拙作:《向全國政協調研組提供的相關資訊》中《關於促進民間學術社團健康發展的五點建議》)。再就是“理論粤軍”中,改革前一般文科知識分子工資比同級公務員工資略高,但改革後,他們的工資不僅比公務員低了,而且漲幅也比公務員的相對小。物價飛漲使他們養家糊口的擔子越來越重,加上“公務員本位”興盛之時、“知識本位”冷落之日,他們裏頭中青年人的研究工作能始終如一地安心下去嗎?這些事實表明:廣東今後應認真考慮“民生”弱勢群體中的“文生”弱勢群體,實事求是地對症下藥,來些特事特辦的傾斜政策,尤其在財力上的切實追加和合理有效的調配,是打造“理論粤軍”最爲緊迫的任務之一。要辦好這件事,關鍵還在於進一步認識和評價社會科學體制内和體制外、體系内和體系外的“理論粤軍”,在改革開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今後在深化改革開放中建設“理論强省”、“文化强省”的艱巨責任。

  三、要及時完善理論研究的體制機制。打造“理論粤軍”的前兩個客觀條件如果説是主要的條件,那麽,及時完善理論研究的體制機制則這是重要條件。十七届六中全會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决定》指出:“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是社會主義文化管理的基本體制。這一基本體制内含着極爲豐富的體制機制。筆者認爲,這種體制機制大致可歸納爲十大方面:一是黨委領導工作機制,二是政府管理服務機制,三是主體自律約束機制,四是社會他律監督機制,五是事業全民公益機制,六是産業組建經營機制,七是人才培育創新機制,八是績效評價激勵機制,九是開放交流合作機制,十是體制綜合保障機制(詳見《南方日報》2011年11月14日、《文明與社會》2011年11月25日拙作)。上述十大方面的體制機制又是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的互動機制。打造“理論粤軍”,建設“理論强省”,不僅要營造寬鬆的政治環境和切實追加財力投入,還必須在上述十大體制機制的制定、完善和落實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使“理論粤軍”的打造和“理論强省”的建設能在配套成龍、强而有力的體制機制保证下逐步地、順利地開展起來。

  四、要探索新創理論研究的嶺南學派。這裏所講的“探索新創”與“探索創新”是有所區别的。探索新創理論研究的嶺南學派,是“理論粤軍”探索新創“理論强省”和“文化强省”主觀方面的自覺自信與責任追求。過去有人説,廣東向來没有什麽學術理論文化的貢獻。這是與事實不符的看法。在廣東歷史上,出現過許多學術理論文化的先驅,並形成特色濃重的嶺南學派。尤其是近代的嶺南學術理論文化,在提出時代全新課題方面一直處於國内的先進行列。有學者考證,創立洋爲中用的拜上帝會者是洪秀全,首先提出資本主義改革綱領者是洪仁軒,最早提出商戰理論而導發商辦企業者是鄭觀應,著名的維新變法提出者是康有爲和樑啓超,中國資産階級民主革命綱領的提出者是孫中山……這些嶺南的先知先賢,確實使廣東人揚眉吐氣、臉上有光,也在嶺南學術理論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此其時也,嶺南學術理論文化便成了國人議論紛紛的主要對象,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褒揚者不絶於耳,鞭笞者怒發衝冠。但不管怎樣,廣東人高舉了嶺南學術理論文化的旗幟,提出了時代的重大課題,誰都否定不了。

  從上世紀的60年代到80年代,廣東的經濟學家卓炯等執着地研究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學術理論文化,敢於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寫人所未寫,因而被世俗看成是“離經叛道”的怪論。但是在今天,他們爲鄧小平理論中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所作的貢獻,以及他們在鄧小平理論的偉大價值中所得到的應有肯定,是用不着證明的。此外,從上世紀90年代廣東如張江明先生等的社會主義社會辯證法研究、範英教授等的精神文明學研究、鄭群先生等的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魏雙鳳教授等的綜觀經濟學研究、鐘陽勝教授等的追趕型經濟學研究、李江帆教授等的第三産業經濟學研究等新興、邊緣或交叉學科的涌現(請注意:尚未形成比較全面、比較系統的學科體系的理論不在此列,僅屬理論創新或觀點創新範圍。這個區别,一直以來被許多人所混淆,好象廣東到處是學術理論文化“體系”的創新,這是欠妥的,不得不在此點明之),以及一些原有優長學科長期的學術積累,均爲現時代嶺南學術理論文化作出了許多有益的奉獻,並在全國享有不同程度的盛譽……

  如此看來,争當時代的“馬前卒”總比做時代的“馬後砲”要有意義些。廣東今後要建設“理論强省”,打造“理論粤軍”,自身的責任心和自信力是很關鍵的因素。這不僅要學習、承繼嶺南學派以往時期的探索創新精神,更要探索新創嶺南學派當今時代的學術理論文化。全省的學術理論文化隊伍,各行業學術理論文化的主要骨幹,特别是敢於和善於探索新創的學科領軍人物,都應立足廣東、面向全國、面向世界和面向未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深入改革開放、建設“文化强省”這一艱巨而長期的偉大實踐中,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甘坐冷板凳的毅力,接受時間的磨練與驗证,努力擯棄無所作爲的懈怠自輕、拔苗助長的急功近利、不切實際的形式主義、重名輕實的文化口號和弄虚作假的文化泡沫等現象,在探索新創當今時代的嶺南學派、進軍“理論强省”和“文化强省”的征途上發出一份光熱。

  二百八十七、2012年1月,兩會新著《海洋社會學》出版。主編範英主撰該書各章的聯語《藍色的奥秘》如下:

  一

  宇宙洪荒 天地混沌 百科不分爲一體
  干坤運轉 大勢趨求 嶄新學説初長成

  二

  俯察魚龍 闊論水域 東南西北收眼底
  細品珍奇 宏觀海圖 經緯縱横布全局

  三

  汹涌激盪 萬源歸宗 惡浪過後復平和
  淺酌酣飲 仰天長笑 歆風拂處沐春青

  四

  欲善其事 先利其器 磨刀不誤砍柴工
  有容其大 必納其細 學科方祈創新風

  五

  長空漠漠 星轉鬥移 嫦娥吴剛覓奥秘
  史河綿綿 浪起波復 滄海桑田説巨變

  六

  兄弟緣分 榮辱與共 水陸何曾分彼此
  日月同輝 唇齒相依 山海原本爲一家

  七

  四面八方 勞心勞力 海人共具社會性
  七情六欲 爲食爲渴 世間同類天使然

  八

  摇櫓作筆 玄機映日 畫成生猛新世界
  把海爲家 極目蒼天 鑄就歷代弄潮兒

  九

  耕牧藍緑 變咸爲甜 收穫財富養人類
  經略水天 化弊成利 積聚能量强物基

  十

  飛龍翔空 游魚潜淵 無邊海疆作舞台
  執政行權 保民安邦 運籌帷幄定干坤

  十一

  雲蒸霞蔚 五彩斑斕 虹浪連地開艷葩
  風奇俗异 漁歌悠揚 信仰精神寄海魂

  十二

  曾幾何時 逞强凌弱 血戰原本争是非
  如今備武 應作後盾 唯和才算真本心

  十三

  海水引路 傳遞情誼 南天北地友多憐
  海船下聘 播撒文明 東成西就橋益堅

  十四

  設定方圓 制海衡洋 萬邦樂見昇平景
  扶桑旭日 朗月疏桐 法規終顯艷陽天

  十五

  巍巍高山 茫茫大海 抔土杯水成偉岸
  粒粒細沙 株株小草 滴浪只魚競自由

  十六

  血緣地緣 友緣業緣 無緣豈能聚衆群
  海闊洋闊 力闊智闊 舍我其誰主沉浮

  十七

  織網捕魚 宏開利路 戰風鬥浪作底藴
  習俗傳統 擁愛神器 漂洋過海達和昌

  十八

  紅日沉西 滿船豐喜 漁翁戴月舞歸途
  炊烟漫户 鼎鐺飄香 百鳥斂翅暖愛巢

  十九

  龍子敬茶 龍女送花 龍王折腰迎海客
  龍母呈圖 龍祖坦言 龍宫藏寶獻世人

  二十

  珊瑚比肩 巨珠盈握 道不盡價值連城
  家國得利 世代獲益 數不完綜合奇功

  二十一

  藏污納垢 赤潮横流 千般無奈傷人海
  激濁揚清 生態均衡 萬端有志護家園

  二十二

  高歌人本 全面建設 社會文明日日新
  感恩海洋 和合共處 環球民生處處興

  二百八十八、2012年3月22日-25日,“中國(廣東)文化强國、海洋强國與《海洋社會學》首發論壇”在深圳隆重召開。

  寒流來襲難掩春意盎然,方家匯聚情係海洋社會。由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主辦,深圳市李朗股份合作公司承辦,《光明日報》評論部、求是《小康》雜誌社、中國範仲淹研究會、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深圳市醫學繼續教育中心、廣東省廣業資産經營有限公司、廣州市番禺區人力資源管理協會、戴甘集團香港養生研究有限公司、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等協辦的“中國(廣東)文化强國、海洋强國與《海洋社會學》首發論壇”在南國鵬城隆重召開。來自省内外的領導、專家、學者代表共150餘人參加了論壇。全國政協副主席羅富和對論壇的召開表示了祝賀,《求是》雜誌社編委葛洪澤發來賀詞。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原副政委、《解放軍報》社長範印華中將,《光明日報》評論部包霄林主任,求是《小康》雜誌社舒富民社長兼總編輯,中國範仲淹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北京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範國强教授,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原社長葉佐英教授,《中國文化報》總編室黎宏河副主任,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田豐研究員,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會長(下稱兩會)、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顧問範英教授,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理論處丁晋清處長,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黄發玉研究員等分别作了講話。兩會常務副會長、深圳市李朗股份合作公司江立平董事長,兩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小敏研究員,兩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計劃生育委員會董玉整教授,廣東省精神文明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廣業資産經營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洪旗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山大學社會學係主任王寧教授,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深圳市醫學繼續教育中心主任夏俊杰教授等“兩會”領導和骨幹分别主持了論壇的召開。範英會長會上作了致詞,會後作了總結。

  本次論壇除首發的新著《海洋社會學》(範英、江立平主編,劉小敏、董玉整副主編,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1月出版,約66萬字)外,共收到論文近60篇,省内外30多名與會專家代表作了發言。參會論文和發言代表就《海洋社會學》的生發機理、學科地位、内容創新、結構特色、價值功能、學術風骨、寫作感受以及其他有關問題展開了廣泛、深入的研討。歸納來看,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海洋社會學》的生發機理

  所謂生發機理,即事物産生、發展的緣由、規則、邏輯和原理。與會學者一致認爲,《海洋社會學》的誕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動的結果。這些因素主要包括:一是海洋社會發展的内在迫切需要。隨着海洋世紀的到來,更多的人類社會活動走向海洋,海洋社會逐漸形成,迫切需要建立海洋社會學加强海洋社會問題的研究。二是海洋社會形勢發展的外部迫切呼唤。2003年國務院提出了建設海洋强國的目標,2010年中共廣東省委十届七次全會作出了建設文化强省的戰略部署,2011年黨的十七届六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强國的奮斗目標,2011年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廣東時也對廣東作出了“努力打造海洋經濟强省”的重要指示,這些都要求我們强化文化自信,加强海洋社會問題研究,不斷提昇中國的綜合國力。三是廣東兩會學術團隊的文化自覺。廣東兩會素有推動文化創新的傳統,長期以來在没有政府財政支持的情况下,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意識和學術責任感,克服重重困難,堅持開展學術文化研究。學者們認爲,該書是以範仲淹後人範英先生爲核心的廣東兩會學術團隊對“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學術發展、學術創新歷史使命自覺擔當的智慧成果;是在提供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諮詢方面的一種預見性體現和提供海洋强省方面開展基礎理論求索的體現;是承傳“範公精神”的精品佳作,體現出領衔主編的範英先生等强烈的社會責任感。還有學者認爲,該書的出版體現了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學術基因的傳承與超越,是精神文明學學科内在邏輯的必然藴涵。

  二、《海洋社會學》的學科地位

  學科地位,是衡量一部學科著作的學科價值的重要衡量標準。學者們認爲,《海洋社會學》的出版,和1990年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的《精神文明學論綱》一樣,都是學術研究、學科建設的重大創新性成果,是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特别是該書初步創立的較完善的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標誌着海洋社會學這一新興學科的誕生,使海洋社會學成爲社會學領域的一朵奇葩,填補了國内外學術界在這個領域研究的空白。有學者指出,該書是證明和檢驗社會學的解釋力的一部鴻篇巨製,同時拓展了社會學的學科邊界,使社會學的研究邊際從陸地社會擴展到了海洋社會。有學者認爲,該書從歷史維度、重心維度、主體維度、實用維度四大層次對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界定,以及對海洋社會學兼收並蓄的研究方法的探討,爲海洋社會學這樣一門分支社會學構建了基本體系,並爲海洋社會學成爲一門獨立的母體學科及其預設的子體學科群的生長奠定了基礎,堪稱海洋社會學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有人指出,該書運用馬克思的社會系統觀和兼收並蓄的全方位研究方法,論证和捍衛了海洋社會學的學科合法性,並成爲第一部較規範的海洋社會學的學科教材。有學者從東西方比較研究發現,該書填補了西方社會學在海洋這一領域的研究缺口,豐富了社會學的研究對象,開拓了社會學的研究新領域,是以中國爲代表的東方在歷來較後進的社會學研究上一次較爲成功的探索。還有學者從歷史學的角度,肯定了《海洋社會學》一書的學科貢獻,認爲該書除將引導歷史學者提高對中華民族開發海洋久遠歷史的關注度,開闢出歷史學研究的一片新天地以外,還在於爲其參與這一研究提供學術認同與支撑、研究具體指向,以及激發對諸多學術新問題的思考與解决,最終有力推進海洋社會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三、《海洋社會學》的内容創新

  許多學者認爲,《海洋社會學》研究的内容系統、深入,形成了一系列的創新概念和發展了衆多海洋社會學命題,實現了顯著的内容創新。特别是通過“五大部分”對海洋社會學進行的全新謀劃,充分厘清海洋社會學研究的主要學科框架:第一部分即第一至第四章,用足筆墨分别探討了海洋社會學的研究背景、研究對象、研究意義和研究方法,既讓讀者預知全局、進入狀態,也爲以後各章作了輔墊;第二部分及第五至第七章,分别探討了海洋社會的内在變遷、外在關聯、人類屬性,闡明瞭海洋社會從何而來、與陸地社會是何關係、它有何屬性等重大理論問題;第三部分及第八至第十四章,分别探討了海洋環境、海洋經濟、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軍事、海洋外交、海洋法規等七大方面,講明瞭海洋社會的存在必須有生力摇籃、物力根基、權力指向、智力聚焦、武力後盾、和力橋樑和制力天平這些不可或缺的支撑要素;第四部分及第十五至第十八章,分别探討了海洋個體、海洋群體、海洋組織和海洋社區四大方面,便於理順其紛繁複雜的現象,找出各自帶規律性的東西。第五部分即第十九至二十二章,分别探討了海洋資源、海洋價值、海洋生態和海洋建設四大方面,深究了海洋社會資源體系、海洋社會價值體系、海洋社會生態體系和海洋社會建設體系等重要命題,有效地保证了創立海洋社會學所要達到的功效。學者們普遍認爲,該書以上述“五大部分”的創新性謀篇布局,促使該書成爲以全新的視野完成的海洋社會學基礎理論專著,無疑是言人未言、有膽有識的創新之舉。此外,該書對海洋社會系統各搆成要素的功能所作的比較準確的定位,表明瞭“南方學派”在社會學研究領域的獨特視野和基本觀點,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和結構功能主義的研究視角,凸顯了深厚的學術功底及開闊的理論視野,折射出廣東社科界精英們在新時代背景下不斷進行科學探索的創新精神。還有學者指出,全書很好地利用神話的素材,很多地方涉及了海洋美學的内容,是其他有關學科元素在海洋社會學中的生動表達和創新運用。

  四、《海洋社會學》的結構特色

  除在内容方面實現了重大創新之外,該書的體系結構也甚具特色。與會學者一致認爲,《海洋社會學》全書體系完整,思維縝密,獨具匠心,結構特色突出,令讀者耳目一新,體現出領衔人在布篇謀局方面功力的深厚。有學者指出,全書章、節、目、子目四級層層遞進,章、節、目開頭語級級深入,章、節、目、子目標題題題劃一,每章結束語語語點睛,每章前設引聯詩聯聯出彩。特别是每章前聯句,高度凝練地概括了各章的主要内容,起到提起要義、畫龍點睛、啓迪聯想、引發互動、增進理解、加强記憶、給予美感、增强讀趣等功效,是一個重大的創舉,實現了科學(邏輯)與藝術(形象)的完美結合。有學者認爲,該書不僅具有層次鮮明、論述獨特的體系結構,而且體系之中又有體系,從層次上看至少可以劃分出兩大級的體系,每一級小體系自成系統,各級小體系又共同搆成全書不可分割的完整的大系統,全面、系統地展示了海洋社會學的學科體系,不愧爲學科體系性的創新專著,爲之鼓與呼,於情於理皆不爲過。有人指出,該書還體現出對系統論方法的運用,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並用,敢於和善於開展探索的並用,基礎性與實用性的並用等特徵,使其内容既以嚴緊的邏輯叙述分析爲主體,又啓迪讀者開展廣闊的形象思維空間,體現着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統一。有學者明確認爲,該書立意方面特點突出,高瞻遠矚的學術視域、深刻而富有創見的概念闡釋、至廣大而盡精微的體系搆架、極高明而道中庸的著述方法,呈現出高屋建瓴般的雄渾氣勢。

  五、《海洋社會學》的價值功能

  《海洋社會學》的價值功能體現在對新學科創立的推動,及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層面促進海洋發展的戰略功能。許多學者指出,《海洋社會學》構建了海洋社會學學科理論新體系,提昇了海洋社會學理論研究服務社會的新境界,成爲理論粤軍向“文化强國”、“海洋强國”發展戰略獻禮的又一重大理論成果。有學者指出,該書從人類一般的視野探討海洋社會學學科建設問題,爲世界的海洋社會探索和海洋社會學的學科建設與發展提供思路的借鑒和方法的參考。該書打破了以往社會對海洋社會狀態零碎、學科模糊、概念朦朧、方法單一的研究情勢,爲社會學開闢了另外一個廣闊的天地,爲改寫民族文明、尋找歷史變局找到了一個契機,爲我國新時期的海洋强國事業做出了理論貢獻,對於廣東發展戰略性海洋新興産業也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雖然我國提出了海洋强國的戰略,但由於對海洋社會問題研究的深度不够,戰略的實施缺乏足够有力的理論支撑。該書的出版,及時爲海洋强國戰略的實施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石。有學者認爲,該書初步構建的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及其關注的重點問題,將有助於推動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助於進一步科學認識、保護、利用和開發海洋。

  六、《海洋社會學》的學術風骨

  學術風骨是一部著作的靈魂所在。學者們普遍認爲,《海洋社會學》的思想内容、體系設計和著寫出版,充分體現了鮮明的世界視野、廣東風格和中國氣派。有學者認爲,該書内藴的精神特質,是人類共同擁有、共同遵循、共同追求的價值與精神的折射與再現,呈現出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真理與價值的統一、邏輯與歷史的統一;高度重視人道價值、生態價值、幸福價值,極大地豐富了追求環球大同的思想與實踐。有學者指出,該書具有中華文化品格和時代特徵的理論視野、治學態度、價值取向、實踐使命和令人信服的恢宏氣概,在全球視野、學科構建、團隊歷練、寫作形式、薪火傳承等方面彰顯了顯著的中國氣派;在範式立場的堅守中表達了中國立場和中國視角的本土貢獻。還有學者指出,該書彰顯了廣東人的精神品質,展現了善爲人先,務實進取,開放兼容,敬業奉獻的廣東人精神。在寫作文風方面,體現了“嶺南學派”的優良學風。

  七、《海洋社會學》的寫作感受

  對於作者們而言,參與該書的寫作無疑是一種全新的學術體驗和十分寶貴的人生經歷。作者們紛紛表示,《海洋社會學》爲他們學習和提高提供了寶貴的機會,收穫頗豐。寫作和修改的過程中,大家深深體會到領軍人範英前輩治學嚴謹、不辭勞苦、甘於奉獻的高風亮節和人格魅力。範英前輩不斷親自思考該書的立意,還親自設計全書的體系架構,多次送往全國社會學年會匯集多方智慧,親自參與寫作並熱心指導作者寫作,逐字逐句進行修改、潤色。該書從醖釀到成書的3年間,除多次調研會、碰頭會的發言,以及平時的電話、短信、郵件和書稿1—4稿各章諸多的批改建議等與作者的頻繁交流外,範英前輩還直接給作者們寫了近百封長短不一的信函,充分體現出老一輩學者“學問爲志業”的精神和求真求實的品質。他在信函中對初稿短小精闢的文字分析,展現了老一輩學者的深厚的學術底藴和前瞻的學識眼界。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在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喜迎著作出版之後,作者們不僅學術能力得到充分歷練和長進,精神境界也得到一次很好的洗禮和提昇。許多人醒悟到,要勇於挑戰自己,正確地認識自己,調整好心態,始終保持樂觀向上的態度和一顆雄心壯志,時刻保持勤奮努力,把困難當成一次成功的機遇,决心用自己的辛勤努力,在曲折坎坷的道路上不斷摸索、不斷前進。

  除上述其他問題外,還有學者從其他的角度對海洋社會問題進行了探討。如有學者通過對上海的海洋漁村的歷史檢证研究,探討了海洋社會的形成過程;還有學者探討了海洋文化産業、海洋休閒産業問題,並指出了海洋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等。

  在論壇的開幕式致辭和閉幕式總結中,兩會會長範英研究員一再指出,本次論壇得到多方面的鼎力支持,是新時期向文化進軍和向海洋進軍的一次並肩推動的學術盛會。他同時强調,《海洋社會學》體現了新、真、美的本質和和追求,詮釋了全新的寫作意圖和學術主張:作爲國内外首部比較全面、比較系統的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性專著和實驗性教材,是精神文明學(也即意識社會學——錢學森語)在當今時代具有突破性理論學術創新的嘗試;堅持了馬克思的社會系統觀,鄭重地歸復了社會學原有“大社會”的研究範圍,以及社會學切入海洋社會形成海洋社會學研究時所持的方法論和“兼收並蓄”的改革和變通,凸顯了社會學本土化的構建,凸顯了“社會學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始終站在人類一般的方位來考察海洋社會及構建海洋社會學,力求使之具有世界普適性,從而填補了中外海洋學領域的學科空白,是對十七届六中全會關於中國社會科學應打向世界的一種實際回應。他希望,該書能够在中國得到廣泛推廣,成爲全國中專以上各類院校、社會科學相關研究單位和從事海洋工作的各級政府部門參考使用的實驗教材。他還指出,《海洋社會學》的出版,只是萬里長征走出的第一步,對於一個學科發展而言,還有待有志氣、有實力的學者去深挖、去鋪開、去推進,起一股海洋社會學研究的熱潮,把海洋社會的意識、觀念、理論提昇到更高的層次,使海洋社會學從廣東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他認爲,西方社會學有很多長處,但我們决不能拜倒在别人的石榴裙下,而應當有志氣,有能力,敢於擔當,敢於開拓。要實現這些目標,除了學習,除了實幹,没有别的出路。他進一步號召,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海洋社會學研究力量團結起來,共同推進該新興學科的成熟、發展和完善,推動海洋社會學這一文化海洋的新潮、文化廣東的新潮、文化中國的新潮和文化人類的新潮一浪高過一浪,後浪超越前浪!

  二百八十九、2012年3月22日—25日,兩會會長範在“中國(廣東)文化强國、海洋强國與《海洋社會學》首發論壇”上,以《海洋社會學:文化海洋之新潮》爲題的致詞如下:

  在這南國陽春、繁花似錦的美好時刻,來自北京、上海、江蘇、山東、陝西與廣東等地相關領導、專家學者、新聞傳媒和基層單位代表,歡聚在深圳市寶亨達國際大酒店,共同參加“中國(廣東)文化强國、海洋强國與《海洋社會學》首發論壇”。我謹代表本次論壇主辦單位之一——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特向所有與會嘉賓和大會工作人員表示熱烈的歡迎!

  女士們、先生們,建設“文化强國”是十七届六中全會的重要决定,建設“海洋强國”是中共中央今後的重要方略。與此同時,廣東省委、省政府先後也對“文化强省”和“海洋强省”作出了相關規劃。可見“文化强國”、“海洋强國”和“文化强省”、“海洋强省”是我中華民族和廣東人民面對的艱巨任務。

  在此背景下,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歷經3年寫成的新著《海洋社會學》(範英、江立平主編,劉小敏、董玉整副主編,66萬字,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1月版),我們認爲,既是填補海洋社會學領域國内外空白的創新之作,更與“文化强國”、“海洋强國”和“文化强省”、“海洋强省”艱巨任務的實施有着天然的互動。以《海洋社會學》新著爲具體抓手,開展其與“文化强國”、“海洋强國”和“文化强省”、“海洋强省”之間内在奥秘的探討,將對推動“文化强國”、“海洋强國”和“文化强省”、“海洋强省”的偉大實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爲此,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主辦,深圳市李朗股份合作公司承辦,《光明日報》評論部、求是《小康》雜誌社、中國範仲淹研究會、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深圳市醫學繼續教育中心、廣東省廣業資産經營有限公司、廣州市番禺區人力資源管理協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協辦的“中國(廣東)文化强國、海洋强國與《海洋社會學》首發論壇”,經過近年的籌備,終於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深圳特區隆重舉行。本次論壇共有150位相關黨政領導、專家學者、新聞傳媒和基層單位代表與會,收到60多篇論文和首部《海洋社會學》新著。可以説,這是新時期向文化進軍和向海洋進軍一次並肩推動的學術盛會。

  這次論壇的召開,得到全國政協羅富和副主席的熱情支持。他在相關的賀件中指出:“海洋是我國現代社會發展的重點之一,《海洋社會學》一書的完成展示了社會學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

  這次論壇的召開,得到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原副政委、《解放軍報》原社長範印華中將的熱情支持。他不僅親自到會指導,還將作重要講話。

  這次論壇的召開,得到《光明日報》評論部包霄林主任、求是《小康》雜誌社舒富民社長兼總編、中國範仲淹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範國强教授、《中國文化報》總編室黎宏河副主任、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原社長葉佐英教授和《中國社會科學報》、廣東電視台等的熱情支持,還有來自上海、江蘇、山東、陝西等地海洋學界、文化學界、神話學界、歷史學界和經濟學界等專家學者的支持。此外,這次論壇還得到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理論處和深圳市社會科學界等相關領導的熱情支持。

  我提議,請大家以熱烈的掌聲向上述領導和省外的協辦單位等專家們表示衷心的致謝!

  女士們、先生們,這次論壇的召開,不僅得到上述單位和個人的熱情支持,而且還得到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田豐教授的熱情支持。他既充分肯定《海洋社會學》是項學科理論體系的創新之作和“兩會”的開拓創新精神,又對這次大會的召開給予具體指導。同時,省内作爲協辦單位的深圳市醫學繼續教育中心、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廣東省廣業資産經營有限公司、廣州市番禺區人力資源管理協會,以及戴甘集團香港養生研究有限公司等,也分别對本次論壇的舉辦作出了應有的努力。

  本次論壇的舉辦,要特别感謝深圳市李朗股份合作公司及該公司董事長江立平先生。他認爲:辦合作經濟、做經濟工作,不能没有企業文化,不能不講文化學術。尤其在當今社會,没有文化的支撑,經濟是上不去的。因此,近10年來,他所帶領的團隊一直在支持着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的學術活動。爲了籌備、開好這次論壇,江立平先生及其公司義無反顧地主動承擔了大部分經費開支,爲本次論壇的順利召開提供了優質高效的服務。我對他説,如果没有這種切實的、盡力的支持,《海洋社會學》可能寫不來、出不來,論壇也可能開不起來呵。

  現在借此機會,我再次提議,請各位以熱烈的掌聲向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田豐主席、江立平董事長及其公司和省内多家協辦單位等表示真誠的感謝!

  女士們、先生們,提交這次論壇的主體著作《海洋社會學》,從總的説來,有四大面的主觀意圖需要簡單講一下:

  一、《海洋社會學》把廣東學者共同創立的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及其後近30年來通過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50多部的持續研究思路,明確而清晰地從陸地社會推及今天的海洋社會,並構建起新興學科海洋社會學的重大舉措,不僅産生了國内外首部比較全面、比較系統的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性專著和實驗性教材,也自然地提昇了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對人類社會(除空中社會之外)總體性的探索功用,是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在當今時代具有突破性理論學術創新的嘗試。

  二、《海洋社會學》秉承“雙百”方針和學術民主、學術自由精神,從馬克思主義“大社會學”的全新立場和全新方法,重點探討世界性海洋社會的重要搆成和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的四大層次、研究主軸的四大維度、研究總體的四大特徵,並將落脚點放在海洋社會以人爲本的全面建設之上,從而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系統觀,鄭重地歸復了社會學原有“大社會”的研究範圍,以及社會學切入海洋社會形成海洋社會學研究時所持的方法論和“兼收並蓄”的改革和變通,因而凸現了社會學本土化的構建,凸現了“社會學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

  三、《海洋社會學》始終站在人類一般的方位來考察海洋社會及構建海洋社會學,力求使之具有世界普適性,從而填補了中外海洋學領域的學科空白,是對十七届六中全會關於中國社會科學應打向世界的一種實際回應。同時,該書多以“中國”、“廣東”爲例,旨在推進中華民族和廣東全省爲破解“文化强國”、“海洋强國”和“文化强省”、“海洋强省”這些難題而盡一份責任,即在試圖構建人類一般的海洋社會學中,也試圖爲中國的强文與强海、爲廣東的强文與强海作出一份努力。

  四、希望《海洋社會學》一書,在中國能得到廣泛推廣。“人類在大海的無限裏感到他自己的無限的時候,他們就被激起了勇氣,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這種超越土地限制、渡過大海的活動,是亞細亞各國所没有的。就算他們有更多壯麗的政治建築,就算他們自己也以大海爲界——就象中國便是一個例子。在他們看來,海只是陸地的中斷,陸地的天限;他們和海洋不發生積極的關係。”這是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之“歷史地理基礎”一節中詩意般所寫的一段話,同時也指出了我們中國百年多來與海洋“不發生積極的關係”的癥結所在。因此,《海洋社會學》的面世有利於强化社會學對海洋社會領域的研究力度,有利於充實人們的海洋意識、海洋觀念、海洋視野和海洋理論,有利於深入探索海洋社會、深入發現海洋社會、深入把握海洋社會和深入建設海洋社會,是當今時代不可多得的關於海洋社會學的創新專著和實驗教材,特别適合全國中專以上各類院校、社會科學相關研究單位和從事海洋工作的各級政府部門參考使用。

  女士們、先生們,《海洋社會學》一書的問世,仍有不少學術問題需要深入研究,更希望與會領導、專家學者給予精心的指導,共同來推進該新興學科的成熟、發展和完善。同時祝願所有與會代表在論壇期間身體健康,過得愉快!祝願這次論壇在大家的支持、配合下開得完滿成功!祝願《海洋社會學》這一文化海洋的新潮、文化廣東的新潮、文化中國的新潮和文化人類的新潮一浪高過一浪,後浪超越前浪!

  二百九十、2012年3月22日-25日,“中國(廣東)文化强國、海洋强國與《海洋社會學》首發論壇”優秀論文獲奬名單:

  編號姓名題 目

  1李保平海洋社會學:全新體系之特色

  2嚴考亮海洋社會學:概念命題之精新

  3程 潮海洋社會學:社會脈絡之歸真

  4蔣 蓉海洋社會學:總體四性之玄機

  5李開文海洋社會學:體系之中之體系

  6劉俊榮魯 旭海洋社會學:縱深開拓之實证

  7林福益海洋社會學:創新思維之强光

  8朱 雲海洋社會學:高屋建瓴之雄渾

  9陳木朝萬 娟海洋社會學:不同凡響之宏論

  10王雨磊海洋社會學:出奇制勝之帷握

  11鄭孟煊海洋社會學:章引聯句之功用

  12袁 忠海洋社會學:美學視角之抒張

  13劉歌德海洋社會學:專注人類之未來

  14歐 陽海洋社會學:人文關懷之極致

  15劉小龍海洋社會學:學科教材之雙行

  16吕 志劉小龍海洋社會學:理論粤軍之奉獻

  17陳 偉海洋社會學:中國氣派之嘗試

  18婁君俠海洋社會學:世界普適之取向

  19左偉清竇暢宇海洋社會學:人類共舉之價值

  20劉 勤海洋社會學:現有數家之比較

  二百九十一、2012年4月23日,《中國社會科學報》以《藍色的奥秘 藍色的新潮——廣東推出新著〈海洋社會學〉力促文化强國海洋强國偉業》爲題,用了兩大彩版編發了3月22日—25日大會的主體評價:

  最近,全國150多名專家學者雲集改革開放前沿深圳特區,出席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主辦,深圳市李朗股份合作公司承辦,《光明日報》評論部、求是《小康》雜誌社、中國範仲淹研究會等協辦的“中國(廣東)文化强國、海洋强國與《海洋社會學》首發論壇”。

  由廣東學者範英、江立平主編,劉小敏、董玉整副主編,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1月出版的《海洋社會學》,是部善爲人先、開放兼容的力作,是歷時三年完成的長達66萬字的鴻篇巨製,是國内外首部比較全面、系統並有重大創新的海洋社會學學科專著和學科實驗性教材。新著秉承廣東學者共同創立的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及其後30年來推出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新著爲該叢書的第43部)所形成的研究思路,堅持馬克思的社會系統觀,回歸社會學原有“大社會”研究範圍,弘揚學術民主、學術自由精神,爲中外海洋學領域、社會學領域增添了學科體系比較完整的新的分支學科,是對文化强國、海洋强國偉業的重要理論貢獻。

  全國政協副主席羅富和教授在聽取論壇籌備情况匯報時指出,海洋是我國現代社會發展的重點之一,《海洋社會學》的完成展示了社會學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是一個很好的基礎工作;希望廣東學者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使廣東學術水平走在全國前列,爲廣東和我國社會的全面和諧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現將出席論壇部分代表的發言摘登於下,以饗讀者。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原副政委、解放軍報社原社長,中將範印華以《時代新潮的重要貢獻》爲題:新著《海洋社會學》文化内涵相當豐富,與範英主編、1990年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的《精神文明學論綱》一樣,是學術研究的重大創新性成果,爲社會創造了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可以説,是領時代之新潮,開風氣之先河。新著屬於文化精品,研究視角獨到新穎,是對文化强國、海洋强國的重要貢獻。

  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但迄今爲止,不少人仍然缺乏應有的海洋意識和海防觀念。例如,中國人發現美洲大陸早於哥倫布70年,鄭和是環游世界第一人,中國人發現澳洲和南極洲比庫克船長早350年。但是,有些人却簡單地否定了這些史實。更爲嚴重的是,現在還有些人只知道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不知道或者不願意承認中國還有300萬平方公里的管轄海域。廣東是中國的海洋大省,廣東的學者不僅關注海洋研究,而且把研究視角聚焦於人們關注較少的海洋社會,其研究内容系統深入,最大特色就在於它從整個社會有機體的大社會概念出發,來研究海洋環境、海洋經濟、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軍事、海洋外交、海洋法規等各類問題及其相互關聯,建構起了大社會學基礎之上的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在國内社會學學科領域獨樹一幟。這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等真理性認識的堅持,也是社會學學科領域在新時代條件下因應時勢的重大理論創新。

  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研究員田豐以《歷史使命的自覺肩負》爲題:三年前,以範英研究員爲核心的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本着“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肩負學術發展和學術創新的歷史使命,以敏鋭的學術眼光,開始研討海洋社會學的相關論題。

  新著既是對30多年前廣東原創的意識社會學(精神文明學)的具體應用和移植演化,也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堅持馬克思主義社會系統論創設社會學領域新興學科的一次創新性飛躍。

  新著架構宏大,比較全面、深入地論説了海洋社會學誕生的時代背景、研究對象、研究意義和研究方法,海洋社會學主軸的歷史維度、重心維度、主體維度和實用維度,海洋社會學總體時空、總體領域、總體人際和總體平衡的特性,從而初步確证了新興海洋社會學學科誕生的客觀必然性和時代價值。

  新著從社會管理的七大層面分别論述海洋社會與海洋環境、海洋經濟、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軍事、海洋外交和海洋法規的互動關係,從海洋社會的全面開發、綜合利用、科學保護和總體建設等來論析海洋强國、强省的戰略内容和戰略原則等,尤爲難能可貴。

  新著内容豐富,結構完整,視野開闊,善於創新,堪稱國内外社會學領域的大手筆。新著不僅是具有世界普適意義的學科創新成果,而且對廣東社會科學界在海洋社會建設領域爲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諮詢也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求是雜誌社編委、編審葛洪澤以《拳拳之心的時代壯歌》爲題:收到範英先生等寄來的新著《海洋社會學》,但見洋洋灑灑60多萬言,不禁爲之高興;初讀粗讀之後,更覺心潮激盪,即填詞一首,曰《望海潮·讀〈讀海洋社會學〉》,謹賀新著首發和相關論壇的召開:

  雲海茫茫,水天無限,自古望洋興嘆。智者樂水,漁歌唱晚,海洋人類家園。絲綢海路艱。船隊霧中行,把舵羅盤。鄭和壯舉往矣,至今留美談。

  海洋社會學建。賴範英主持,共襄群賢。五部謀篇,四易其稿,拳拳之心可鑒。陸海有主權。看南海風雲,時起波瀾。方針不變,擱置争議謀發展。壬辰三月。

  中國範仲淹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北京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常務所長、教授範國强以《範公精神的真實寫照》爲題:所謂範公精神,就是指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範仲淹(世稱“範文正公”)所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患意識與擔當精神。範公精神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動力。

  作爲範仲淹的後人,範英早在30多年前就以憂國憂民的情懷和勇於擔當的精神,組織一批學者編寫《精神文明學論綱》。該著作標誌着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在廣東的誕生,曾在國内産生强烈反響,現在精神文明學已成爲廣東文化强省重點培育的特色學科。

  作爲中國範仲淹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範英現在又睿智地發現海洋社會問題已經成爲國家的和全人類的重要利益之所在。他帶領廣東學者隆重推出的新著《海洋社會學》,不僅立足於中國國家利益、中華民族利益和中國人民的利益,而且能够從宏觀的大社會來思考海洋問題,從全人類整體利益的角度來揭示海洋社會的發展規律,爲包括中國在内的全世界合理開發和平利用海洋提供理論指導,因而同樣堪稱傳承範公精神的精品佳作。

  值得注意的是,範英組織編寫的中國精神文明學(也即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既没有納入國家或省部級課題基金,也没有得到政府的資金支持,但却堅持了30多年,推出了近50部著作,爲廣東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理論骨幹人才。範英等廣東學人的無私奉獻精神,無疑也是範公精神真實與生動的寫照。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主編、研究員戢鬥勇以《海洋强國的有機契合》爲題:《海洋社會學》(以下簡稱“範著”)首先與海洋强國呼唤相契合。但凡要躋身强國俱樂部,通常先要成爲海洋强國,尤其在現時代,海洋不僅意味着資源和市場,還代表着開放和希望,是綜合國力的體現,成爲海洋强國是現代强國的必由之路。範著抓住了海洋强國呼唤的契機,寫出了目前分量厚重、體系完備的鴻篇巨製,反映了中國的崛起催生出海洋意識覺醒和著者站在海洋强國建設時代潮流前列起引領作用的價值所在。

  其次,範著與海洋强國戰略相契合。中國海洋强國的建設不僅僅是軍事意義上海軍的建設,而是以海洋軍事爲保障、以海洋經濟爲基礎的綜合實力的提昇。中國的海洋强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走的是和平發展、綜合發展之路。範著站在戰略高度,其學科體系的創新不僅使得海洋社會學更爲科學,而且凸現了海洋社會學實踐性本質,客觀上爲海洋强國的建設進行了科學的論证和理論的服務,起到學術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最後,範著與海洋强國地位相契合。範著在海洋社會學形成發展史上具有的重要地位,不僅表現爲上述範著創新的一門宏觀社會學體系方面,還突出地表現爲克服海洋强國建設存在的不足而開出療救之方。尤其從“大社會”視野出發,不僅可以看出離海洋强國的許多差距,而且還可以發現海洋强國建設上許多新的問題和障礙。可見海洋社會學與海洋强國建設的一路同行,必將成爲叱咤風雲的顯學。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唐孝祥爲《海洋强省的理論基石》爲題:《海洋社會學》以“俯察魚龍,闊論水域,東南西北收眼底;細品珍奇,宏觀海圖,經緯縱横布全局”的學術眼光和理論膽識做了全新的系統論述,堪稱海洋强省的理論基石。

  特别是一論生力,指出“海洋環境就是海洋社會的生力摇籃”。二論物力,指出“海洋經濟就是海洋社會的物力根基”。三論權力,指出“海洋政治就是海洋社會的權力指向”。四論智力,指出“海洋文化就是海洋社會的智力聚焦”。五論武力,指出“海洋軍事就是海洋社會的武力後盾”。六論和力,指出“海洋外交就是海洋社會的和力橋樑”。七論制力,指出“海洋法規就是海洋社會的制力天平”。上述海洋社會管理七種力的全面闡釋,表明作者對海洋社會主要範疇和主要領域深刻而清晰的認識。

  此外,《海洋社會學》還在第十五章至第十八章中,從海洋活動的主體維度分别對海洋個體、海洋群體、海洋組織和海洋社區及其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作了探討,在第十九章至第二十二章,則從海洋活動的實用維度即海洋資源、海洋價值、海洋生態和海洋建設及其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進行了論説,進一步拓展了關於海洋强省建設的理論視野,深化了關於海洋强省建設的戰略思路。這些都是廣東今後在建設海洋强省中必需高度重視的基礎理論。

  中國文化報社總編室副主任黎宏河以《理論前沿的又一巨著》爲題:《海洋社會學》不僅切合黨的十七届六中全會提出的文化强國的戰略目標和廣東推出的文化强省、海洋經濟强省的發展規劃,而且具有寬廣的世界眼光和高屋建瓴的戰略思維,特别是切合嶺南文化在本質上是海洋文化的特性。

  《淮南子·人間訓》中説:“九嶷之南,陸事寡而水事衆……。”這裏所説的“陸事寡而水事衆”,意味着在同水、陸的關係中,嶺南人與水的關係更爲密切。嶺南上古時代以漁獵爲主,大量的貝丘遺址説明以海産爲食;中古時期,在吸納、消融中原文化的同時,海上貿易不斷發展並趨向繁榮鼎盛;近代,始有現代意義港口的開闢並作爲初步海濱資源的開發,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益加强烈。正是由於嶺南居南海之濱,有漫長的海岸綫,具有海洋文化善爲人先、開放兼容的特質,嶺南文化才富有生機與活力,在中國地域文化中獨樹一幟。

  可見,新著從海洋文化研究入手,顯然找準了廣東文化强省建設的切入口,抓住了文化强國、文化强省的要義。因此,廣東對海洋文化的研究就理所當然地搶佔了先機,充分表明廣東社會科學界又走在了理論研究的前沿。

  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理論處處長丁晋清以《南粤再涌的特色學科》爲題:無論從學科前沿,還是從研究基礎上講,廣東推出的《海洋社會學》都具有鮮明區域特色,很值得學界開拓的學術新空間和新增長點。

  廣東作爲海洋大省和經濟强省,應當充分利用現有的優勢和條件,把海洋社會學發展成爲廣東人文社會科學的又一優長學科、特色學科。打造“理論粤軍”、建設“學術强省”是我省的重點項目之一,也是省委、省政府今後將大力推進的一項重要工程。理論處將根據上級的工作部署,一如既往地積極扶植培育我省特色學科和優長學科,並關注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發展。

  《海洋社會學》的創設出版恰逢其時。書中關於海洋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法規和環境等方面及其互動關係的精湛見解,關於海洋個體、群體、組織和社區,關於海洋資源、生態和建設等及其互動關係的全面闡析,爲當下的廣東海洋問題乃至嶺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和多維的思路,具有創新性和啓發性的重要意義。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社會學係係主任、教授王寧以《佐证學科的解釋之力》爲題:如今,各門學科研究對象的區分越來越模糊,相互交叉越來越厲害,而能把研究相同對象的各學科加以區分的,不是研究對象的不同,而是研究視角、研究範式和研究方法的獨特性。一門學科越是具有解釋力,它所能研究的領域就越寬廣。現在,社會學的研究領域已經大大超越傳統的研究領域介入一些新領域。社會學把研究的觸角伸展到新的領域,不但證明它自身在發展,而且也證明它的解釋力得到越來越多研究領域的檢驗。

  新著《海洋社會學》就是證明和檢驗社會學解釋力的一部鴻篇巨製。它把我們社會學傳統的研究邊際從陸地社會擴展到了海洋社會。可以説,以往的社會學研究往往囿於大陸情結,只關注陸地社會,而忽略了海洋社會的存在。這種對海洋社會的冷漠持續時間之久,不能不讓我們反省内心的無意識深處的海洋恐懼症和海洋冷漠症。與海洋自然打交道,同與山地或沙漠等陸地自然打交道,不但在手段和方式上不同,而且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徵、生活方式、組織文化和社區結構。把人類在與海洋的互動和交换的基礎上而形成的人格、文化、組織和社區的特徵進行社會學的研究,就會提供許多囿於陸地社會之視野的研究而難以發現的許多秘密。

  新著《海洋社會學》視野開闊,體系全面,内容豐富,概念嚴密,命題精新,資料詳實,條理清晰,思想深邃。作爲首部系統的海洋社會學學科專著和學科教科書,它直接充當導遊的角色,讓我們在海洋社會的風景中流連忘返。

  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社會學係教授謝俊貴以《海洋學科的一朵奇葩》爲題:《海洋社會學》是海洋學科百花叢中的一朵奇葩。

  一、緊跟了當今海洋世紀的社會發展進程,因爲21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是人類未來的希望所在,是國家甚至世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平台;二、適應了建設海洋强國的學科支撑需要,因爲海洋强國離不開强健的海洋社會和海洋文化;三、表明瞭廣東學科發展扎根本土的特色,因爲廣東是一個沿海大省,海岸綫長,海域遼闊,海洋資源豐富,長期生活在海里或以海爲生的人口衆多,同時還有很多的遼闊海疆的保衛者和繁榮海疆的建設者;四、反映了當今科學發展的交叉融合特性,因爲交叉學科的發展已對人類科學發展産生巨大推進作用,到非交叉元學科進一步走向成熟的21世紀,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已成爲知識創新的主戰場;五、體現了當今科學研究的協同攻關要求,因爲廣東組成了龐大的跨學科團隊進行協同攻關,形成了横跨海洋學科和社會學學科、甚或可説是横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大學科建構。

  該著的面世,作爲海洋學科的一朵奇葩必將鮮艷奪目、光彩照人。

  廣東金融學院公共管理係副主任、教授李保平以《全新體系的四大特色》爲題:《海洋社會學》就體系而言,可用“整體全新”四字概括:

  一是全面性。該著不是建立包羅萬象的内容體系,也不是搞成芝蔴緑荳、眉毛胡子都可以裝的大籮筐,而是着重理論内容的根本性、概念外延的整體性以及主題範疇的延展性。例如書中關於“六大文明”建設的系統觀點,是本書主編範英研究員從20世紀末起就一直研究使用的,更爲構建博大精深的《海洋社會學》體系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是系統性。十分注重從結構與層次上,處理好整體内容與組成部分之間,以及各組成部分(要素)之間的聯結和功能的發揮,在强調系統結構性的同時更進一步重視系統的層次性,深入挖掘系統的各部分、層次和維度自身要素的潜能,帶給讀者的是一種“登樓望遠”的清新感受。

  三是互動性。該著借鑒戴維·波普諾關於社會學的著名定義,將“互動關係”看作核心對象,十分强調互動關係的客觀結構特徵,並在體系構建上緊緊盯住“互動關係”這一核心不放鬆,以界定研究對象、厘準概念範疇、甄别關係層次、梳理主軸維度、明確領域問題、統一邏輯歷史、結合理論實際、構建體系架構,從而爲人們認識海洋社會的奥妙提供了科學認識的理論工具。

  四是持續性。該著最爲明顯的是在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的主軸和總體上,爲該學科諸多子學科的孕育與生長預留了相當寬廣的空間與領域,從而成爲與時俱進、永不枯竭的基礎支撑和動力源泉,其學科母體的持續常青便是必然。

  廣東警官學院教授嚴考亮以《概念命題的透徹精新》爲題:綜覽全書可以清楚地看到,對涉及的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概念,大都作了一家之言的新穎界定。

  例如對“社會”和“海洋社會學”的界定,突破了西方和中國社會學界一直流行的“小社會”的局限,將“大社會”爲其理論創設和發展的邏輯起點,把海洋社會建設中的“社會”看成是處在自然界之中的“人類社會”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認爲“海洋社會學”就是“研究海洋社會自身及其與人類共進退的一門分支社會學”。基於上述觀點,該書説的“社會建設”概念便是指“人類對自己所處的整個社會及其各個領域的文明狀態進行交錯綜合的以人爲本的實踐”。這一全新概念所講的“社會建設”,正如作者所指,起碼包括社會物質文明、社會精神文明、社會政治文明、社會法制文明、社會人種文明和社會生態文明等六大塊的建設。認爲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社會建設系統的認識。以此來研究和分析海洋社會建設的總體内涵,充分體現了作者的理論素養和學術水準。

  又如,該書還通過各章章名形成了一系列創新概念,進一步詮釋了海洋社會學的衆多命題。其中的“内在變遷——源遠流長”,“外在關照——手足情深”,“人類屬性——同此凉熱”,“海洋環境——生力摇籃”,“海洋經濟——物力根基”,“海洋政治——權力指向”,“海洋文化——智力聚焦”,“海洋軍事——武力後盾”,“海洋外交——和力橋樑”,“海洋法規——制力天平”,“海洋個體——有機細胞”,“海洋群體——天然主宰”,“海洋組織——公共用器”,“海洋社區——栖息家園”,等等,這些透徹精新的學術概念和理論命題,勾勒了該學科的基本輪廓,充分體現了入木三分和生動活潑的學術表達方式。

  深圳市醫學繼續教育中心主任、教授夏俊杰以《言人未言的膽識並美》爲題:該著是部言人未言、有膽有識的學科標誌性成果。

  第一,具有善於言人未言的膽略與膽量。以往人們對海洋方面的探討僅用小社會學的有限理論而無法作出微觀、中觀、宏觀、綜觀並舉的解釋與預見,該著則從大社會學來構建學科體系,充分表明瞭海洋社會學作爲海洋學的特有功用而顯示其膽略。同時,它表現爲對馬克思社會系統觀的嶄新演繹,以“兼收並蓄”的研究方法建立的學科範式,無疑是一場中外社會學的重大變革,没有膽量决難承當。

  第二,具有善於言人未言的見識與才識。該著基於海洋研究中存在的諸多缺陷與不足而孕育生成,無疑是廣東學界同仁遠見卓識的證明。其全局搆思巧妙精到,體系框架宏大完整,内在邏輯層次嚴謹,内容編排周密有序,行文表意簡明精煉,特别是匠心獨運地以四大維度(層次)、18種互動關係(主題)巧妙地規避了很多理論著作及教材常見的缺乏内在主綫的弊端。

  第三,是膽與識的相互結合。首先是突破與領先相結合。例如書中第一章對學術界同仁争論的問題均如實作了介紹,同時也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其中一系列全新命題的表述與定位,既有理論的高度,又有美學的意味,完全不是那種生搬硬套、死板僵化的界説和文風所能達到的。其次是實踐性與前瞻性相結合。該著特别探討海洋資源、海洋生態等之於海洋社會的實用價值、現存問題和開發、利用、保護的基本方略便很明顯。再次,該著“以人爲本”的核心理念自始至終貫穿期間,“高歌人本”,“感恩海洋”,正是該著高度自覺的人本意識和人本心聲。

  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學術研究》社會學編輯王雨磊以《出奇制勝的運籌帷幄》爲題:該書第一個出奇制勝之處是,它從根本上解决了以往人們對海洋社會研究範圍不確定,研究没有形成系統,研究概念不一致,研究方法較單一等一系列問題,逐步從宏觀、中觀、微觀和綜觀方面都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致用方法,爲讀者别出心裁地展示了海洋社會學應有的學術面目。

  該書第二個出奇制勝之處是,費孝通先生曾經提出一個“破筐”理論。但是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這一問題。社會學並非只是研究剩餘領域,而是應該主動出擊,尋找廣泛的學科視野,建立更爲宏大的學科認同。該書可説已經成功地作了嘗試,爲中外開闢泛舟社會學找到了又一個廣闊的新天地。

  該書第三個出奇制勝之處是,它爲我們改寫民族文明、尋找歷史變局找到了一個契機。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因爲閉關鎖國才脱離於海洋文明之外。站在新世紀的起點上,我們應該如該書一樣,爲中國投入海洋文明的懷抱作出應有的貢獻。

  該書第四個出奇制勝之處是,它爲我國新時期海洋國防事業和海洋發展戰略思考作出了理論貢獻。保護和開發好我國海洋不僅對於國民經濟具有重大作用,對於國防事業也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該書從大社會學視角對海洋國防和海洋發展戰略等進行了一系列有深度、有廣度和歷史跨度的綜合研究,其理論貢獻顯而易見。

  中共清遠市委黨校教授鄭孟煊以《章引聯句的獨特功用》爲題:有學者指出,科學(邏輯)與藝術(形象)似一座高山之兩側,各自由底部向上攀登,而在頂峰相互結合。這就形象地説明,只有重視兩者的結合才能有高水平的智慧果實。《海洋社會學》專門撰有22章的“章引”聯詞,正是一種科學與藝術相互結合的創舉。

  一是提起要義,畫龍點睛。章引聯詞簡潔優雅,起着對該章要義的先聲和概括功效。比如,該書開篇的章引用“干坤運轉,大勢趨求,嶄新學説初長成”之句,恰當地、藝術地表明該章“時代的呼唤——海洋社會學應運而生”的内涵,使讀者很快抓準本章的要義與特點。

  二是啓迪聯想,引發互動。比如第五章闡述海洋社會内在變遷的章引雲:“長空漠漠,星轉鬥移,嫦娥吴剛覓奥秘”,使讀者可能會想到海連天,天連海,人類與天海之間源遠流長,奥秘無窮,“天人合一”,“人海合一”……

  三是産生美感,增强讀趣。該書是部學術專著,加入了中華詩詞、對聯形式的章引,如對海洋文化論述的“雲蒸霞蔚,五彩斑斕,虹浪連地開艷葩;風奇俗异,漁歌悠揚,信仰精神寄海魂”,僅30個字,更能激發起讀者對此章閲讀的興趣,從而感到海洋文化的多樣與燦爛。《海洋社會學》全書章引聯詞總共600餘字,還不到整部著作字數的千分之一,但它起着提綱掣領、啓發思維、引導深讀的作用值得稱贊。

  廣東藥學院人文社科部講師、中山大學博士研究生劉小龍以《專著教材的同步範式》爲題:新著《海洋社會學》是學科專著與學科教材之雙重典範。

  一是綱舉目張,深入淺出,全面豐富的理論内涵與生動活潑的叙述方式相結合。新著從大社會的視角切入,勾勒了内涵全面豐富的學科專著的輪廓;同時對學科重要概念和理論範疇都能以入木三分的詞語加以詮釋,體現了通俗易懂的教材品格。

  二是體系完善,環環相扣,科學合理的主體架構與層次分明的教材秩序相融合。新著規劃了海洋社會學的學科體系架構,緊扣研究對象從總論到分論逐步展開,是一部資料翔實、論证充分的學科專著;同時,新著各章、節、目標題字數大致工整,所設的章、節、目及子目統一按照“一、三、四、四制”編排,參考文獻標注規範,每章後面都附有提示學習内容的思考題目,與教學的需要高度契合。

  三是主次明確,預留有致,學科母體的學術定位與易於把握的教材風格相輝映。新著揭示研究對象之主軸,構建學科研究的主要骨架,使其得以成爲學科之母體,但也爲一系列子學科的孕育預留了廣闊的空間;同時,新著既突出研究海洋社會的主題所在、根本所在和一般所在,又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充分體現了學科專著作爲與學科教材並行並重之時所要兼顧的特色。

  中共廣州市委黨校政治學與法學教研部主任、教授陳偉以《中國氣派的開拓嘗試爲題:新著彰顯了具有中華文化品格和時代特徵的理論視野、治學態度、價值取向、實踐使命,以及令人信服的恢宏氣概,其中國氣派濃重、鮮明、突出。

  一是具有中國氣派之全球視野。例如,新著崇尚世界海洋社會的和平;反對世界海洋社會的霸權;倡導世界海洋社會的互利。

  二是具有中國氣派之學科構建。例如,新著着重整體的各部分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環環相扣、渾然一體,在原創性探索之中,展示出“中國式創造”的風采,與國人從全局到局部的思維方式相吻合。

  三是具有中國氣派之團隊歷練。新著的創作團隊是歷經三十多年艱苦磨練形成的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無私奉獻精神的精英團隊,各方面已贏得國内同行和社會各界不少的贊賞和肯定。

  四是具有中國氣派之寫作形式。新著配有昭示各章要義的詩詞聯句,寓意深刻,充滿中國式的灰諧和意象,使人耳目一新,具有中式韵味和濃烈的社會學本土氣息。

  五是具有中國氣派之薪火傳承。新著不僅具有濃厚的根係本土的嶺南文化特色,而且體現着圓融東西、兼收並蓄的海洋文化理路,在與中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因緣際會”中,通過吸收异質文化精華使嶺南文化得到優化、昇華與傳承,這也是厚實的中國情結的重要表征。

  中國社會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籌)負責人、中國海洋大學政法學院副院長、教授崔鳳以《學科建設的高鐵之感》爲題:《海洋社會學》終於出版了,我首先代表中國社會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籌)向範老(範英)以及廣東社會學界表示祝賀。

  國内社會學者關注海洋社會學雖有十年之久,但在2006年之前,只有幾個人提出和回答爲什麽要搞海洋社會學等問題,直到2006年和2009年才有一些研究成果出來。2009年7月,由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同年3月成立)發起,廣東海洋大學和中國海洋大學在西安召開的中國社會學年會上聯合主辦了“中國海洋社會變遷與海洋社會學學科建設”論壇。因此,我和範老成了忘年交,並拜讀了範老關於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架構初步設想的論文。從2009年到現在,我們在中國社會學會年會上連續舉辦海洋社會學論壇,範老都提交了文章。2010年在哈爾濱召開的中國社會學會年會上,中國社會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正式籌備。但該專業委員會還處於民政部註册階段,批不下來。

  現在,我們欣喜地迎來了範老等人的這部著作,在民政部註册成功,應該是鐵板釘釘的事。我覺得,原來我們坐的是“普列”,後來我們坐了一段“動車”,現在則有坐上了“高鐵”的感覺。坐“高鐵”就得從廣東新著《海洋社會學》開始,這部著作標誌着國内海洋社會學學科建設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

  江蘇省南通大學文學院歷史學教授莊安正以《藍史新開的一片天地》爲題:廣東新著《海洋社會學》的出版,將引導歷史學者提高對中華民族開發海洋久遠歷史的關注度,爲中國21世紀面臨的海洋世紀開闢出歷史學研究中的一片新天地。

  人類歷史是一部藍色的歷史,近代之前,中國便是一個海洋大國與海洋强國。但是,有些歷史學者至今仍喻西方文明爲藍色文明,中國文明則爲黄色文明,對當下的海洋社會變遷與轉型研究的回應非常有限。從中國作爲一個海洋大國與海洋强國的久遠歷史中挖掘出中華先人探索海洋,利用海洋,與海洋和諧相處的歷史經驗爲現實服務,是歷史學者現在面臨的一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廣東新著《海洋社會學》對於歷史學者還有更重要的啓迪。例如,有關海洋社會人類屬性方面的論述,爲歷史學者參與研究提供了學術上的認同與支撑;所構建的學科體系架構,爲歷史學者參與海洋社會領域研究提供了具體指向;所顯示的新興交叉學科與綜合學科的性質,觸動歷史學者在參與研究過程中思考與解决諸多學術上的新問題。

  21世紀即海洋世紀已經到來,廣東學者爲迎接新世紀到來在海洋社會學領域的研究已經遥遥領先,範英研究團隊已成爲一支衝鋒在前的勁旅。我認爲,包括歷史學科在内的人文社會科學,都應以此爲學習榜樣,急起直追,以推進對中國海洋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二百九十二、2012年5月5日,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在省社科聯舉行“關於建構南方學派專題座談會”。與會代表近50人,會議由兩會會長範英教授主持。他在講話中指出:繁榮發展新時期的哲學社會科學,不僅要在策應方面努力成爲决策者的“智囊團”、“思想庫”,還要在這一任務的基礎上,努力創新理論,努力創建可以稱道的學説體系,乃至於創建以這些學説體系爲支撑的相關學派——這是廣東省内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學者們多年來反復提出的建議。秉承這些建議和“一個行動勝於一打宣言”的名教,我們兩會帶頭自覺地開展學派方面的專題研究與培植,是項開拓性義務。近二、三十年來,兩會吸吮着中華文化、嶺南文化的乳汁,又處於改革開放的前沿,不僅在國内首創了特色學科“精神文明學”,最近又將這一特色學科擴展到海洋社會,並推出國内外填補空白性的“海洋社會學”,因此,提出建構海洋社會學南方學派的條件已初步形成。大家一致認爲,由兩會率先嘗試這一構建,對“文化强省”、“理論强省”、“學術强省”可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特别在我國,由於長期以來缺乏對海洋社會的認知,海洋意識觀念薄弱,抓住這一關鍵來建構海洋社會學南方學派的意義尤爲突出。與會者主要就這一學派建構的重要意義、基本條件和努力方向等作了首次的論析,這些論述比較集中地表現在陳偉教授所撰的《建構海洋社會學南方學派的幾點初識》一文中。期後,兩會嚴格挑選了一批中青年理論骨幹作爲這一新興學派首批核心傳人並爲之頒發了相關證書。

  二百九十三、2012年5月,本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編著的《呼唤海洋之回聲》正式出版,約27萬字,範會長在書中的前言指出:

  21世紀是海洋世紀。

  海洋世紀呼唤着人類社會直面海洋。

  海洋社會的歷史、現實與未來的奥秘,迫使人們進行着全方位的探索。

  其中關於海洋社會學的興起,則是近十年來的文化與學術現象。

  這現象有個很明顯的特徵——不自西方而從東方特别是中國廣東學人較之中外而率先推出《海洋社會學》的壯舉健步前行。

  這種壯舉開宗明義地表明:

  海洋社會學就是“研究海洋社會自身及其與人類共進退的一門分支社會學。”參閲範英、江立平主編:《海洋社會學》,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1月版,《前言:向海洋進軍的嶄新學科》第002頁。]

  “研究海洋社會自身”,無疑要從海洋社會主軸的歷史維度、重心維度、主體維度和實用維度入手。

  “研究海洋社會自身”,也無疑要藉助這些主軸維度的研究來揭示海洋社會總體時空的無限性、總體領域的廣袤性、總體人際的趨利性和總體平衡的根本性。

  從海洋社會主軸的歷史維度看:

  探索海洋社會的内在變遷及其互動關係,探索海洋社會與陸地社會的兄弟緣分及其互動關係,探索海洋社會具有的人類屬性及其互動關係等,可知海洋社會如同陸地社會一樣,既置身於自然界又同屬於人類社會。參閲範英、江立平主編:《海洋社會學》,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1月版,第110~204頁。]

  從海洋社會主軸的重心維度看:

  探索海洋環境、海洋經濟、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軍事、海洋外交和海洋法規及其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等,可知海洋社會如同陸地社會一樣,是個系統結構,其社會重心的這些主項當仁不讓、缺一不可。參閲範英、江立平主編:《海洋社會學》,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1月版,第205~428頁。]

  從海洋社會主軸的主體維度看:

  探索海洋社會與海洋個體、海洋群體、海洋組織和海洋社區及其互動關係等,更加彰顯了作爲海洋主體的人和由人搆成的群體、組織及社區,是如何同自然、社會相融合即主體與客體的有機統一而成爲必然的存在。參閲範英、江立平主編:《海洋社會學》,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1月版,第429~558頁。]

  從海洋社會主軸的實用維度看:

  探索海洋社會與海洋資源、海洋價值、海洋生態和海洋建設及其互動關係等,是一切海洋學當然也包括海洋社會學在内的豐厚價值、實際利益和實用追求所在。舍此决無海洋學研究的必要,也决無海洋社會學探索的必要。參閲範英、江立平主編:《海洋社會學》,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1月版,第559~696頁。]

  而從海洋社會總體時空無限性、總體領域廣袤性、總體人際趨利性和總體平衡根本性看:

  它們都與海洋社會主軸的歷史維度、重心維度、主體維度和實用維度天然地交融在一起並伴隨着人類的進退。

  認識和把握這些機理與規律,海洋社會學的研究必將呈現出極其豐富多彩的圖景。

  正是這一豐富多彩的圖景磁鐵般吸引了中國廣東的學者,並懷着敬畏海洋、感恩海洋的一片誠心,通過《海洋社會學》這部著作,初步地描繪了這一圖景而化作提高海洋意識與建設和諧海洋的拳拳呼唤。

  僅就主觀努力而言,新著《海洋社會學》是在中國廣東兩會(即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近30年來持續研究特色學科“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錢學森教授語)的基礎上歷經三年而成的:

  她具體展示了精神文明學這一意識社會學在海洋社會中的運用與飛躍;

  她填補了中外海洋學和社會學領域的空白;

  她以馬克思的大社會系統觀凸現了“大社會學”;

  她站在了世界方位來考察嶄新的海洋社會;

  她創立了較爲全面系統的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

  她積極地回應了新世紀是海洋世紀的時代訴求;

  她爲建設世界(包括中國、廣東)和諧海洋作出了理論基礎的探索;

  她進行了社會學研究方法的重大變革性實驗;

  她引發了社會學的本土化和中國化;

  她推動了其他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一起投入海洋社會的研究;

  她以打向世界、“産生世界影響”作爲致力的指向……

  上述主觀方面的努力,已得到2012年3月23—24日於深圳市舉辦的“中國(廣東)文化强國、海洋强國與〈海洋社會學〉首發論壇”上150位國内專家的相關評價;會後也得到了衆多傳媒的相關報導。

  這就是説,新著《海洋社會學》發出的海洋呼唤,正在産生着一陣陣回聲。

  但願這回聲從中國的廣東、中國的南方隨風飄颺,隨風擴散,隨風而遠走他鄉异國……

  也因此,反映前述論壇成果的文集定名《呼唤海洋之回聲》,同時列爲範英等長期主編的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之第44部。

  本書大致分爲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收入前述論壇聯辦單位領導或特邀專家的致詞或講話;第二部分主要收入與會學者對新著《海洋社會學》的專題評論;第三部分主要收入《海洋社會學》部分作者寫作該書的一些感受;第四部分主要收入上述論壇召開以來傳媒單位具有代表性的相關報導等。

  此外,本書對大部分文題、作者姓名分别作了英文標示,擬爲參與2012年年底或2013年年初的“國際海洋社會學高峰論壇”的世界海洋國家或地區的朋友們、學者們提供批正之便。

  以上前言,思淺文粗,謹作抛磚,不勝嘘唏。

  該書的後記指出:

  由範英等長期主編的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之第44部——《呼唤海洋之回聲》,在衆多單位或個人的共同努力下及時地出版了。

  本書是2012年3月23—24日“中國(廣東)文化强國、海洋强國與〈海洋社會學〉首發論壇”的直接産物。

  該論壇是由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主辦,深圳市李朗股份合作公司承辦,《光明日報》評論部、求是《小康》雜誌社、中國範仲淹研究會、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深圳市醫學繼續教育中心、廣東省廣業資産經營有限公司、廣州市番禺區人力資源管理協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協辦,戴甘集團香港養生研究有限公司和廣州市方凱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支持,在改革開放最前沿陣地的深圳市聯合召開。

  參與該論壇的國内專家等150人,重點探討《海洋社會學》與文化强國、海洋强國的内在關係。與會者就填補海洋學和社會學領域的、國内外首部比較全面系統的《海洋社會學》在該論壇首發時所作的文獻,包括此前由全國政協副主席羅富和教授發來的賀件,以及論壇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原副政委範印華中將、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田豐研究員的重要講話,國内相關知名專家和廣東省内學者的評論等,共收進60篇資訊(除韓興勇教授、寧波副研究員、舒富民社長和王書明教授分别撰寫的海洋社會形成、海洋文化産業、海洋休閒産業與海洋生態文明等四篇非評論性專文外)。其後還有廣東電視台、《大公報》、《星島日報》、光明網、人民網、廣東省社科聯網、廣州市委黨校網以及《文明與社會》等多家傳媒報導。尤其是《中國社會科學報》高度重視、率先編發兩大彩版的專題報導及在該報網上的及時推介,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本書就是在上述資訊基礎上編集而成,由範英(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顧問,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會長、研究員)、江立平(深圳市李朗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長、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劉小敏(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會長常務副會長、研究員)、董玉整(廣東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教授)任主編,夏俊杰(深圳市醫學繼續教育中心主任,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教授)、王寧(中山大學社會學係係主任,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教授)、洪旗歌(廣東省廣業資産經營有限公司副書記,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副務副會長)、嚴考亮(廣東警官學院教授,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常務理事)任副主編。編務人員有:李小霧負責總排,王雨磊、黎明澤負責英譯,冼美新、張建平、陸紅負責校對,黎明澤、李保平、劉小龍負責推介,徐創新、蔡婷玉、李自堅負責聯絡。正副主編負責統稿,範英負責前言寫作及審定全書。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負責出版發行。

  值本書出版之際,特向上述國内相關單位、學者、傳媒、論壇工作人員和本書編務人員等致以真誠的感謝;並祈讀者們對本書的錯謬之處不吝賜教。

  二百九十四、2012年6月3日,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在省社科聯8樓召開常務會長擴大會議。會議由兩會會長範英教授主持。他首先向與會者匯報了自2012年3月23—24日於深圳市召開“中國(廣東)文化强國、海洋强國與<海洋社會學>首發論壇”以來所做的幾項主要工作:

  一、兩會以《藍色的奥秘、藍色的新潮——廣東推出新著〈海洋社會學〉,力促文化强國、海洋强國偉業》爲題,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管、《中國社會科學》雜誌主辦的《中國社會科學報》的全力支持,於4月23日編發兩大彩版的綜合報導。在此前後廣東電視台、《光明網》、《人民網》、《中國社會科學報網》、《廣東省社科聯網》、《廣州市委黨校網》等也相繼報導或轉發4月23日全文。這些報導已引起强烈社會反響,各地紛紛來函來電聯繫索取相關資訊或書籍。

  二、兩會在《文明與社會》上連續編發了四期通訊,分别介紹了全國政協副主席羅富和教授對新興《海洋社會學》及首發論壇隆重召開發來的賀件,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原副政委範印華中將、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田豐教授、中國範仲淹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範國强教授、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原社長葉佐英教授等與會國内名家的致詞、講話,以及論壇近60篇論文的主要觀點綜述,爲兩會内外關心新著《海洋社會學》發首盛况的同仁提供了相應的參考資訊。

  三、兩會在上述資訊基礎上,特向廣東省社科聯領導作了書面匯報。在匯報中同時表明兩會今後繼續開展創新特色學科意識社會學和海洋社會學的近期任務與今後十年的構想,希望能得到上級主管部門在道義上、經費上的切實支持。省社科聯主席田豐教授在匯報件上及時作了批示:“社會學會、精神文明學會長期以來開展學科研究,做出了突出成績,請社團部協助其總結經驗,並向有關部門推薦,在經費上扶持。”這個批示所指出的幾個重點問題,有待跟踪落實。

  四、兩會對3月論壇以來的一應資訊花了近兩個月時間作了總體編排,形成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之第44部——《呼唤海洋之回聲》,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收入前述論壇聯辦單位領導或特邀專家的致詞、講話;第二部分主要收入與會學者對新著《海洋社會學》的專題評論;第三部分主要收入《海洋社會學》部分作者寫作該書的一些感受;第四部分主要收入上述論壇召開以來傳媒單位具有代表性的報導等。該書由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擬提交2012年7月中旬在銀川舉辦的中國社會學會第三届海洋社會學論壇,爲推進中國學者對海洋社會學持續探索奉獻一份參考。

  五、兩會根據廣東一批老學者多來年反復提出的,在建設文化强省、理論强省、學術强省的進程中,應高度重視新時期新創“南方學派”或“嶺南學派”的相關建議,經過充分研究,决定以海洋社會學爲重點抓手,亮出“海洋社會學南方學派”的牌子,指導小組由範英爲首任組長,劉小敏、董玉整、江立平、王寧、夏俊杰、黄紫華、洪旗歌爲首任成員;下設的梯隊人員均以自願爲原則並相對地長期堅持以海洋社會學爲重點研究路向,於2012年5月5日在廣州召開了“海洋社會學南方學派首批核心傳人頒证會”。今後將逐次吸納核心成員和核心傳人。

  六、兩會還就是否在2012年年底或2013年上半年召開“國際海洋社會學高峰論”的問題作了多方面的徵詢工作等。

  在這次會議上,與會者重點討論了前述最後一個問題,綜合起來主要有:大家認爲,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會提出,中國的社會科學研究要走向世界,産生一定的世界影響。因此,兩會不妨以《海洋社會學》爲契機進行試水,而舉辦“國際海洋社會學高峰論壇”可謂重要一步,但需要多方面的條件支撑:

  (一)要有上級的支持。這種支持很關鍵。如果不批準就不辦了。(二)要有拿得出的硬件。就目前情况看,將《海洋社會學》譯成英文可能是硬件中的“硬件”,兩會已着手進行,即使開不成論壇也有大用。(三)要有一定的經費。即使上級批準開,經費問題仍然需要自力更生,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和人脈尋求資金。(四)要有多方的配合。國際性會議涉及的問題很多,外交、安全等都需與涉及的各級部門溝通,甚至來什麽樣的專家均需要仔細斟酌,更需要我們主動地走出去進行必要的聯繫等。(五)要有嚴格的定位。主題要嚴格控制在國際民間社會團體組織之間的文化交流、學術交流上,不是政治、經濟、歷史的爲主,而是社會學中人無我有、站在世界普適、人類共性的價值上的海洋社會學的交流,體現的是建設世界和諧的海洋社會。這既要有主體報告,又要有分論壇研討等,如“如何共創世界和諧海洋社會”、“如何共創世界和諧海洋社會學”等題目就很有國際性學術文化品位。

  範會長在最後作小結時認爲這件大事一定要民主决策、量力而行。如果能辦,方方面面的配合一定要到位才行。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