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序 言

  盛世,對於中國人、華人來説,是那麽的充滿誘惑,因爲那是引發自豪的心脈,沖刷屈辱的甘泉,是自鴉片戰爭以來多少代爲了國家民族的生存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中國人、華人的夢想。現在,我們似乎已經站在了盛世的門檻,真切地聽到了盛世那恢宏的潮聲。

  面對盛世門檻,聆聽盛世潮聲,甚至有點迷茫,好像中華民族復興的夢想不應該這麽快就接近自己的身旁。因爲筆者在八十年代初讀大學的時候,對現代化還祗是一種非常遙遠的憧憬;九十年代初筆者到美國和日本採訪的時候,還感嘆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物質文明方面的鉅大差距;在《中國評論》月刊創刊至今不到十年的時間,早期最經常接觸到的詞是「韜光養晦」,然後是「宏觀調整」,再後是「重拾上升軌道」,其後是「二十年機遇期」,現在則是更多地是「負責任大國」、「貿易摩擦」、「全球能源戰略」;而從國家發展戰略上,從鼓勵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到要「營造和諧社會」,從強調「不結盟、和平共處」到要「營造和諧世界」——這期間,一個悄悄出現並不斷充實強化的詞彙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國評論》月刊從二○○○年末開始準備有計劃地系列刊登名人專訪,可以說恰巧與中國經濟重新步入上升軌道踏正節拍。從大的歷史背景看,中國大陸在經過一段較長時期的宏觀調控之後,經濟增長再度達到百分之八以上,而且這個勢頭沛然不可復御。可以說,從那時開始,世界面對經歷亞洲金融風暴之後依舊動力強勁的中國經濟,逐步將「人民幣必將貶值」、「誰來養活中國人」、「中國崩潰論」等高分貝雜音漸漸降低,取而代之的是「人民幣必須升值」、「中國經濟威脅論」等無奈甚至有些無賴的言論。而今,中國大陸的GDP 已經名列世界第四,世界貿易總量名列世界第三,外匯儲備世界第一,中國大陸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引擎。

  對於「民族復興」這樣一個宏大的目標,筆者也頗有「不識廬山真面目,祗因身在此山中」的感覺,總感到這個目標雖然極其誘人,但距離我們這一代人,似乎過於遙遠。而今天因爲編輯出版這本《兩岸四地精英訪談錄》,筆者細讀這些年所採訪過的約百位專家學者的言論,竟然深深地體會到,我們正走在民族復興的大道之上,我們正參與著民族復興的重要過程,我們正營造著中華民族的繁盛之世。按照日本專家的算法,到今天中國經濟已經高速持續增長了二十七年,創造了超過日本、「四小龍」當年高速成長的持續期,是新的「世界紀録」;並且正處於新一輪高速增長期,所取得的成就已經令當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或地區豔羨,也讓有些國家或地區心存妒忌甚至感到恐懼。

  這種創造了「世界紀錄」的長期持續高速增長,絕不是任何一個單獨因素所能夠造就並維持的,它是中國兩岸四地人民乃至世界各地華人無數種合力的結果。

  對照兩岸四地這些年的政治經濟大背景,悉心體會此次納入這本專訪集的兩岸四地幾十位政、經、學界精英的言辭,筆者可以說重探了中國崛起的脈搏,也意識到了未來強勁的潛能。而這個脈搏,這種潛能,是兩岸四地的中國人包括這些被訪的精英們,用自己的心、自己的血所表達出來的「精、氣、神」。

  由於這些精英人物訪談涉及的面比較廣泛,這些精英又是在不同的領域成就著不同的事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各盡其力,所以筆者苦思良久,還是想用「共襄復興」這個詞,來概括這本《兩岸四地精英訪談錄》的總旨。

  「共襄復興」,聼起來的確是有些空泛。但是如果將這本《兩岸四地精英訪談錄》所涉及的人和事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大背景之下,我們便可以真切地感覺到兩岸四地這幾十位經濟、學術、政治英才,他們各有所長,各有建樹;其所做所為、所思所想,又的確在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各展其才、各盡其力。

  或許有一天,我們這一代人對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能夠親身體會「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美妙意境。在不知不覺之中,中國人自鴉片戰爭以後夢寐以求的中華民族的盛世,祥和、鮮活而燦爛地流淌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

     王平

  2006年12月16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