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郞慶田:發展循環經濟 保障能源安全



  誰擁有資源,誰就擁有明天。

  北上晉冀、南下皖黔、西進新疆内蒙。

  衹有落後的技術、落後的觀念,沒有廢棄的資源。

  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循環型經濟模式。

                    ——郞慶田

  「十一五」規劃對中國的能源發展提出了新的戰略方針,而能源安全直接關係到中國經濟能否持續穩定地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為進一步解讀這個新的能源戰略,本刊記者日前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新汶礦業集團董事長郎慶田先生。

  更加重視煤碳的基礎性地位 

  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

  記者:「十一五」對能源的中長期發展戰略是「節能優先,效率為本;煤為基礎,多元發展;立足國內,開拓海外;統籌城鄉,合理佈局;依靠科技,創新體制;保護環境,保障安全」。您如何解讀這個方向? 

  郎慶田:這四十八個字濃縮概括了我國能源的中長期發展規劃,是指導「十一五」時期能源發展的綱領。四十八個字閃爍著睿智的關鍵詞:節能、效率、佈局、創新、環境、安全等,說明國家在整個「十一五」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在能源發展問題上,將更加注重節能意識,更加注重生產效率的提高,更加注重煤碳資源的基礎性地位,更加注重能源結構的合理調整和佈局,更加注重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更加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更加強調以人為本、維護人的合法權益。這一規劃符合科學發展觀和安全發展觀的內涵,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內在要求,對我國能源的健康穩定發展必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作為國有大型煤碳企業,領會這四十八個字的精神內涵,貫徹落實這一發展戰略,我感到應立足實際,搞好以下幾項重點: 

  一是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提高資源開採效率。不斷更新資源開發和利用觀念,努力實現煤碳資源由粗放開發向科學合理開發的轉變。一方面,要籌集資金,採用先進技術和裝備,提高勘查質量,加強對礦區週邊和井田深部資源勘查,保障煤碳資源有效供給;一方面,要逐步改革現有採煤方法,加強對難採煤層和薄煤層的開採;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資源回收率,實現煤碳資源的節約有序開發。此外,要發揮企業比較優勢,採用買斷、租賃等多種運營方式,到國內外其他煤碳富集區整合開發煤碳資源,獲取新的資源儲備。 

  二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搞好產業結構升級。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煤碳企業健康發展的根本目標,工作重點是發展循環經濟。我們要抓住國家建設大型煤碳基地、調整煤碳產業結構的機遇,以煤碳為基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相關產業,積極與冶金、化工、建材等企業聯營;充分運用市場機制,通過產權連接,實現跨地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的聯合和煤、電、建一體化經營,擴大企業規模,提高競爭力;按照高效、清潔、充分利用的原則,積極開展煤礦石、煤泥、煤層氣、礦井排放水以及與煤伴生資源的綜合開發與利用,在拉長做寬現有「煤-電-建-化」循環經濟產業鏈條的基礎上,加強礦區生態環境和水資源保護,加強廢棄物和採煤沈陷區治理,積極探索採煤沈陷土地復墾資源化途徑,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企業循環式生產、資源循環式利用,努力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是石夅實安全管理基礎,推進礦區和諧進程。安全生產是煤礦的天字號大事,是建設「和諧礦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安全就沒有一切。推動能源型企業的健康發展,重要的前提就是要確保安全生產。當前,必須以科學發展觀和安全發展觀為指導,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生產第二」的核心理念,積極構建安全長效機制,抓好安全責任制等各項制度的考核落實,努力增加安全投入,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加強技術改造,提高隱患排查能力,在企業發展加快、效益提高的同時把事故降下來,實現企業的全面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和有安全保障的發展。

  擁有資源就擁有明天

  北上南下西進增加戰略儲備

  記者:「十一五」規劃中要將西部變為資源基地,而您已經早早佈局,在新疆尋求煤碳資源,並到國際上尋找資源,您當初是如何構思的? 

  郎慶田:中西部發展不平衡有其歷史、地理等諸多方面的因素。這次,中央提出開發西部,把西部建成資源基地,是將西部地區資源優勢變為現實的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的重要舉措,對拉動地方經濟持續增長,促進社會、科技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誰擁有資源,誰就擁有明天。我們很早就意識到這一點,並將此納入重要日程,加大煤碳資源的開發整合。通過不懈努力,目前已在省外山西、安徽、河北、貴州等省區開辦煤礦二十餘座,基本實現了「一礦一接續」的目標,形成了「北上晉冀、南下皖黔」的千里礦業開發格局。去年以來,我們積極遵循國家產業政策,推進西部煤碳資源開發,與新疆伊犁州政府簽訂了年耗原煤五千萬噸以上的特大型煤化工基地項目建設協議,該項目得到了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伊犁州的大力配合。目前,生活區用地、礦區供水、運輸、供電等基本得到落實,一期工程七月份將正式開工建設。另外,內蒙烏拉蓋煤田和寧東煤田的資源勘查與建礦工作也在加緊進行。 

  「十一五」時期,我們將在前段工作的基礎上,緊密把握國家能源供給的未來發展走勢,遵循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緊緊抓住戰略機遇期,立足資源型企業特點,發揮企業固有的資源、管理與技術優勢,充分利用國家政策支持和新礦集團的品牌影響力,通過資本、管理、技術的市場化輸出運作,採取兼併、聯合、托管等「雙贏」、「多贏」方式,運用「無形資源」整合「有形資源」、「不靠投入靠管理」,繼續加快與「煤、礦」相關的非煤產業的增容擴張,整合各類礦山、企業等實體資源,提升企業的市場話語權。重點是:按照「省內加緊勘探,省外加快建井」的主導思路,繼續佔有和擴大煤碳資源量,增加煤碳資源戰略儲備。主要目標:新疆伊犁一號一千萬噸、內蒙烏拉蓋五百萬噸、內蒙寧東煤田三百萬噸;至二零一零年,整個集團形成約四千萬噸的煤碳產能,企業綜合實力進一步躍升。 

  實施資源綜合利用

  鍛造循環經濟產業鏈

  記者:中國正進入重化工業階段,能源消耗不可能下降。但是煤碳也是不可再生資源,中國的能耗比也一直很高,浪費比較大,您認為如何充分開發利用煤碳的「剩餘價值」。 

  郎慶田:資源枯竭喚醒了我們的憂患意識,生存危機迫使我們尋找新的出路。多年來的艱苦探索使我們認識到,發展循環經濟是體現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內容和切入點,是煤碳企業推進產業結構化升級的有效途徑。工業生產廢棄物是煤礦生產的必然現象,如果轉變觀念,從「大資源觀」的角度去充分開發利用,就可以實現物盡其用、變廢為寶。 

  「廢物是放錯地方的資源,祇有落後的技術、落後的觀念,沒有廢棄的資源」。延伸產業鏈、產品鏈,就是延伸企業的生命鏈,就能創造出更多的財富。產業鏈每延伸一步,就可以增加煤碳加工轉化帶來的附加值,同時減少廢物排放,從而有助於企業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實現經濟和環境的「互促雙贏」。由此,我們確立了「煤碳產業集中化、非煤碳產業集優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工作思路,把發展循環經濟、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作為謀求生存發展的現實選擇、做強做大企業的戰略依托,破除單一煤碳產品的狹隘資源開發觀,樹立「遍地寶藏、潛力無窮」的大資源觀。

  我們以煤碳產業為基礎,以煤碳深加工和資源綜合利用為突破口,積極調整產業產品結構,拓寬延展產業鏈條,全面開發電力、建材等再生能源生產主線,和土地復墾、礦井水利用資源開發副線,不斷提升傳統產業新型化,壯大新興產業規模化,有效改變過去「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直線模式,逐步形成了「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循環型經濟模式。 

  (一)橫向拓展產業鏈,實現煤伴生資源就地轉化利用。 

  以煤伴生、廢棄資源深度開發為切入點,不斷提升綜合利用的檔次,實現了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有效統一。一是利用煤矸石、煤泥資源發展電力產業。自一九九五年以來,我們相繼建成九座矸石及煤泥熱電廠,總裝機容量六百八十七MW;因其投資省、費用低、見效快等優勢,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年實現利潤一億多元。二是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發展新型建材業。一九九八年以來,先後建成六座矸石磚廠,年產標磚四億塊,年消耗煤矸石五十萬噸。建成煤矸石及粉煤灰等其它建材項目七個,年產值六千多萬元,安置人員一千四百多人。 

  舉例而言,華豐煤礦是新礦集團的一個具有百年歷史、千米深井、萬名員工的老礦井,一九九八年改擴建後生產能力達到一百三十萬噸╱年。經過近幾年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二○○一年以來的「十五」期間,企業保持了年均百分之一百四十五的發展速度,目前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煤電建」產業鏈,具備了五個礦井、三個電廠、九個水泥公司、十一個投資規模過億元企業的產業規模。二○○五年完成銷售收入十七點五九億元,利潤二點五八億元。目前在該礦,礦井生產的原煤全部進入洗煤廠入洗加工;洗煤廠產生的廢物矸石、煤泥全部被矸石電廠消耗;電廠廢物粉煤灰又成為水泥廠的重要原料;餘熱向礦區供暖,洗煤廠的廢水和礦井水也被熱電廠消耗。這樣,第一級產業鏈上的產品及廢物等成為第二、第三級產業鏈的原材料,第二、三級產業鏈上衍生的新產品反過來應用於煤碳生產,改變了過去「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直線過程,實現資源「再利用、減量化」,產生了更大的效益。 

  (二)縱向延伸產業鏈,實現產品結構調整優化。 

  鑒於新汶老礦區煤碳賦存條件,我們在確保主業穩產的同時,更加注重質量的提高,著眼於煤碳產品效益最大化,改變過去祇銷售原煤的做法,大力推進原煤精加工和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針對冶煉精煤市場需求,我們研究應用新型的不脫硫重介分選工藝對煤碳進行分選,採用目前國內最大的重介旋流器,配以物料輸送、脫介、脫水、介質回收等附屬設施,實現了對煤碳的分選。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磁高頻震動篩,提高精煤回收率百分之一點七以上。改造高效壓濾機,增配煤泥壓濾機,實現了洗煤水閉路循環。投資近三千萬元對孫村、良庄兩個洗選廠進行重介洗煤工藝改造後,兩礦每年分別增收二千三百八十二萬元和二千七百三十三萬元;針對汶南煤礦高硫煤市場難銷、價格偏低的實際狀况,投資興建了汶南選煤廠,經過洗選的噸煤售價提高四十元;去年又與南非公司合作投資一億元新建了一百二十萬噸的萊蕪中心洗煤廠,改變了過去萊蕪區域原煤不能入洗的歷史,使新礦集團在萊蕪的三個礦井年增銷售收入三千六百萬元;同時還對原有四個洗煤廠進行工藝技改,目前全公司精煤年產量可達六百萬噸,約佔商品煤總產量的一半,比銷售原煤年增收三億元。另外,我們還建設了四個型煤廠,生產能力每年六十萬噸;投資二千萬元建成两座水煤漿廠,形成了二十八萬噸水煤漿的產能;研制的經濟性水煤漿已在改造鍋爐中應用,產品銷往省內外。幾年來,雖然全公司煤碳總產量沒有大變,但由於產品結構得到優化,企業銷售收入得到逐年提高。

  依靠科技進步 

  提高資源利用水平 

  記者:資源枯竭是這些年經常提到的一個話題,如何儘量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比如說對一些老的礦井、薄的煤層? 

  郎慶田:圍繞提高複雜地質條件下的資源開採利用水平,緊緊依靠科技進步,新礦集團廣泛引進新技術、新設備,積極推動「產、學、研」相結合,先後與國內六所知名大學和廿三個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技術協作關係。二○○一年以來,共完成各類技術攻關、新技術推廣及系統優化項目一千二百餘項,創經濟效益三點九六億元,有廿一項科技成果獲國家專利、三十八項成果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廿二項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礦區科技進步貢獻率和科技成果轉化率分別達到百分之四十五和百分之八十六。

  (一)開發應用煤碳地下氣化技術。 

  新礦集團與中國礦業大學合作研究煤碳地下氣化技術獲得成功,先後在四個礦建設了地下氣化站,其中孫村煤礦地下氣化站被列為全國工業性試驗和示範工程。通過對地下氣化爐、淨化系統、動力系統、儲運系統進行全方位的測控,積累了豐富的煤碳地下氣化爐運行數據和經驗。在中國礦業大學雙孔氣化爐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在鄂庄礦自行設計研製了一爐多孔氣化技術及蓄熱裝置,採取多種方法強化、增大氧化能力,大大提高了產氣量,技術指標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地下氣化爐聯合氣化工藝」、「地下氣化爐孔管熱脹冷縮補償方法」等榮獲三項國家專利,被列入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八六三)計劃。隨著該項目的深度開發和應用,在解決安全難題的同時,更使礦區呆滯、遺留煤柱或不經濟開採的一億噸邊角煤得到充分利用,使二億多噸「三下」壓煤得到解放,同時還可把因國家環保政策限採的近二億噸的高硫煤轉化為潔淨能源。目前,煤碳地下氣化站年產氣量二百七十五億立方米,已廣泛用於居民生活燃氣和陶瓷生產。今後,我們將完善放大煤碳氣化技術應用成果,擴大應用燃氣機組發電技術,逐步打造煤碳→煤氣化→燃氣→發電→煤化工產業鏈。 

  (二)吸收消化薄煤層螺旋鑽無人工作面開採技術。 

  針對新汶礦區薄煤層開採比例和「三下」壓煤開採量的不斷增加,二○○三年我們從烏克蘭引進了薄煤層螺旋鑽採煤機,適用於零點六至一米的薄煤層,分別在潘西礦和南冶礦進行了前進式和後退式採煤工藝試驗,單面單台鑽機月產達到五千八百噸。該採煤工藝的特點是「二無、五高、五少」,即工作面無人、無固定設備;資源回收率高、勞動效率高、經濟效益高、安全系數高、投資回收率高;系統環節少、用人少、掘進率少、設備配置少、材料消耗少。目前新汶礦區零點六至一米可採儲量五千六百四十九點八萬噸,使用螺旋鑽機可開採表外儲量三千一百零八點一萬噸,經濟效益大,採煤工效高。據測算,薄及極薄煤層應用螺旋鑽機採煤較傳統的砲採工藝,噸煤直接生產成本降低八十元,平均工效由五噸╱工提高到十噸╱工,並能使一些用傳統採煤工藝不能開採的薄煤層、極薄煤層得到有效開採利用,還可用於「三下」採煤、回收煤柱、開採解放層和高瓦斯礦井。更重要的是從根本上改善了現場作業和安全環境,使職工人身安全有了保障。我們在引進使用的同時,對螺旋鑽機設備進行了七項技術改進,以便更適應各種地質條件下的薄煤層開採,與烏克蘭馬雷雪夫工廠合作生產螺旋鑽機的工作正在抓緊進行。下一步,我們將在部分礦井薄煤層再陸續裝備十臺螺旋鑽機,今年全公司使用螺旋鑽機可達十三臺。按單機每年五萬噸計算,年產量可達六十五萬噸;以儲量動用系數一點三計算,相當於新建了一個六十萬噸的礦井。 

  郎慶田小檔案:

  山東新泰人,生於一九四九年七月,漢族,中共黨員,大學文化,高級工程師。在新汶礦務局歷任工區黨支部書記、礦長、副局長、局長等職。一九九八年三月任新汶礦業集團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二○○一年五月任董事長、黨委書記。曾榮獲中國煤碳工業優秀礦長、山東省勞動模范、中國煤碳工業優秀企業家、山東省優秀企業家、山東煤碳系統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等光榮稱號;榮獲富民興魯勞動獎章,當選為山東省第九屆、全國第十屆人大代表。其著作主要有《超越的軌跡》、《現代煤碳企業經營管理》、《跨越》,多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獎勵。

  (原載《中國評論》2006年3月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