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劉玉嶺:創新能力培養内藏规律啓發創新思維前途無量



  創造力並非僅僅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引導培養的。

  創造潛能的浪費,對人生來説無法逆轉。

  美國早已進行創造力教育,促進了整體國力的興盛。

  我很著急,培養創新人才不能再拖。

               ——劉玉嶺

  「創新國家」這一命題的提出,讓人們對如何培養創新能力高度重視;而創新能力在制度問題解決之後,更重要的還在於出現具備創新能力的大量人才。爲此,記者專訪了擁有五項國家發明獎、六項國家專利的河北工業大學微電子研究所所長、天津晶嶺高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玉嶺教授,請他就如何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發表自己的看法。

  老師自己未曾經歷創造過程 

  難在敎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記者:目前高校普遍使用的教學方法,是不是在啓迪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不太對路?

  劉玉嶺:好多教師,由於自己沒有受過創造性的教育,一個是沒有創造的主動意識,因爲如果有了創造的意識,可能考慮問題的方式就不一樣。再一個,是對創造的過程不瞭解。例如,怎麽掌握創造規律呢?由於老師自己沒有參加過創造,他自己並沒參加過創新,怎麽能帶出善於創新的學生呢?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所以,假使我們的教師自己也搞發明創造,他在教學生的時候就會傳遞創造的意識。

  國外創新力較高的學校在這個方面有兩種,一個是單獨地設置一個課程;再一個是在課程裏頭,貫穿這種創新的思想。這事可從兩方面來做。

  但是如果老師自己沒有經歷過創新的過程,就不可能在教學之中把這個思想貫穿下去。

  作爲導師,自己沒有做過,也就不知道怎麽帶學生。但是如果我們培養的研究生都沒有創造能力,還行嗎?這個損失太大了,這也是教育失职。

  創造是有規律性的

  記者:可是我們國家的高等院校長期以來都是我講你聼,是灌輸性的教育,缺乏創新能力方面的引導,是不是?

  劉玉嶺:這是因爲,很多人還沒有認識到,創造也是有規律的。比如美國從三十年代就開始對創造性的規律進行研究,並非祗是簡簡單單地搞幾個模型就算了,不光單單看某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是怎麽做的,而是抽象出規律來了。能夠抽象出規律,人們就可以根據可操作性按照規律去做,創新的成果就容易出來了。創新不是那麽神秘的,是有規律可循的。

  按照現代科學的研究結果,人們的創造力通過培養,可以迅速地提高;可是如果不進行培養,可能就把創造力給抑制住了,發明創造的潛力就發揮不出來,就浪費掉了。創新潜能的浪費,對人的一生來說沒有辦法逆轉;通常人的潜能非常大,本來某個人一生可以做好多成績,但是他不這麽做,開發不出來,就使很多技術人員變成如同高級維修工一樣,連如何在現有技術設備的基礎上更新換代都做不了。

  因此,首先要有創造的意識,因爲某些東西根據人們的需要、科技的發展,要經常更新換代,誰也不能說某项技術已到了絕對的頂點,對發明創造來說沒有這種概念。對一個創新型的人才來説,任何東西都是在不斷發展的。世界在發展,科技也在發展,所以人們的需要也在發展,這就需要不斷地更新換代。如果沒有這種意識,認爲一個東西用起來就幾十年不變,並且形成了思維慣性,認爲就應該這個樣子,就把自己侷限在那裏了,也就不可能創新了,就很難有甚麽新的成果了。

  如果我們所有人都有這種十分活跃的創新意識,那麽我們國家的發展就將非常快了,那將是巨大的發展。人人都往同一個方向努力,全民族的素質都提高了,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民族本來就是一個善於創造的民族,可是由於封建的教育,還有現在的應試教育,把創造力給限制住了。所以我們要喚醒創造力,使大量的人才掌握創造的規律,對國民經濟發展、人类文明進步從長遠來看將發揮相當大的作用。

  創新是有規律可總結的觀念

  決策者應接受且教師要培訓

  記者:現在提出「創新國家」的概念,您覺得第一步乃至第二步應該先做甚麽?

  劉玉嶺:第一步是我們的幹部要轉換觀念,這些擁有決策權的領導,如果不理解創新是有規律可遵循的,沒有對創新思維的正確理解,那就難以作出較高水平的創新決策。

  目前我國工科院校的負責人、教師、導師,很多都沒有承擔過工程技術實踐工作,不熟悉、不瞭解科學技術的創新方法與規律,缺乏創新意識和能力,本身不是複合型人才。這樣,作爲負責人很難在管理決策時遵循培養高素質複合型工程技術創新人才的科學規律,教師和導師很難引導、激發和訓練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許多學校的許多學科與相關企業沒有太多聯繫,學生及研究生沒有結合專業參與實踐的機會。而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較好的工科大學尤其是學院級的負責人與教授,必須在產業單位承擔兩年以上的工作才可以在學院任職和擔任教授。工科院校的教授,不但要有理論成果,還應該有工程技術方面的成就才可以擔任。

  再一個是教師,教師本身要有創新意識,要理解甚至可以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創造規律,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來。常言說「名師出高徒」,首先應該對工程院校的教師進行發明方法、發明規律的培訓,提高他們發明創造的意識與能力,以便引導和培養學生成爲複合型人才。

  現在我們的學生基本上都是智力型的,就是已經學習了知識,但是對於如何運用學到的知識對當代的技術、設備、理論進行創新,還不行。就是説,祗學書本知識還不行,還要會利用現有的知識和條件進行創新。要掌握這種技能,這是非常重要的。

  培養創造力已有教材和實例

  記者:之前我看到報導說中國大陸目前已經有上千萬智力型的技術人才,但是創新能力還不足。

  劉玉嶺:對,目前中國培養的大中專以上各類科技人才總數已達到世界首位,總數已相當於英、法、意等一些國家的人口。但是從總體上看,這些人才基本上屬於智力型人才,而不是創造型人才,這是兩種不同類型的人才。

  目前我國科技創新水平與總量遠遠低於英、法、意等國家,特別是國家的技術發明中原始創新很少。至今中國還沒有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這説明我國的原始創新水平與國際差距很大。

  其實創造型人才並不一定非要經過高等教育,大家在不同層面都可以創新。當然,搞两彈一星沒有高深的知識絕對不行;但是有了高深知識,不等於都能搞成两彈一星這類的高層次創新成果。

  創新人才的結構是金字塔型的,但是我們目前站在塔頂的人太少了。如果我們經過科學的培養,可能站在塔頂上的人會大大增加。

  其實很多人都可以創新,比如小孩遇到沒有走過的路,當他遇到障碍時,自己能尋找出新的路出來。就是説,人本身都有着巨大的創造潜能,如果後來教育方法過於僵死,對別的方法就沒有意識去嚐試了,使這種潜能難以顯现出來。

  因此對我們的下一代,從小學到中學直至大學、研究生怎麽培養,首先是決策者,然後是教師,最後是教材。

  沒有教材也不行,所以應該抓緊時間把相關教材寫出來。但是如果寫出來了,上邊的決策者不讓你開這個課,不也是辦不成嗎?

  現在中國領導層提出要建設「創新國家」,有了一個大的氛圍,我們應該像辦黨校似的,連幹部帶教師還有技術人員,都率先進行培訓。這麽一培訓,創造力可望提高三到四倍,那是了不得的。

  我在八十年代就寫了一本有關培養創造能力的《實用發明創造工程學》,九三年出版的。現在内容有不少更新,但是基本規律是一樣的。我們一般對學生進行約四十個課時的培訓,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創新的能力有著極爲顯著的提高,受訓練的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進行創新、提出創新方案的能力大幅上升。舉例而言,培训前一个班三十四人,對前沿课题能提出創新方案的祗有三人,而培训後高達二十八人。教學效果表明,經培訓後的學生經過美國普的斯頓創造公司的測驗方法測試,創造力提高三到四倍,與美國、日本相當。

  擁有多項前沿性的發明、專利

  記者:您自己擁有五項國家級發明,還有很多專利,對不對?

  劉玉嶺:我自己的發明獎目前有二十一項,國家級的有五項,國家發明專利六項。最近我又申報了多項發明專利,全都是前沿性的。就是你有了創造性思維,是相對比較容易出成果的。當然基礎知識不可少,還有基礎方面的條件。

  用很少的代價,就可以把人的創造力培養起來。這種培訓投入得很少,不像其他一些研究,要有巨大的投入。告訴學習者有關創造的規律性的知識,可以按部就班地訓練。培訓的效果表明,每個人努力三五年,多数人都能搞點創造性成果出來。

  我們有這麼大的人口基數,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人群能夠具有創新思維,那是多大的創造力?我們國家一定會有巨大的進步。這會获得多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如果我們能夠讓咱們國家各級有決策權的領導,意識到創新教育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對進行創新教育加以推動,甚至形成國家的決策,那麽對咱們整個國家、整個民族,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其實中華民族的創造能力本来是很強的,否則也不會在農耕社會時代長期領先世界,擁有輝煌的漢唐盛世。祗是後來封建社會的八股考試以及後來的應試教育,把這種創造力給壓抑住了。

  誰不想自己的民族儘快發展起來呢?爲甚麽有好的辦法咱們不用呢?有能夠快速提升整體人群創造力的科學方法爲甚麽不儘快採用呢?

  其實我的實驗條件很差,但是我做出了不少屬於世界科技前沿的成果,就是因爲培養創造力的問題解決了。

  比如我針對微電子器件製備技術中影響芯片集成度、成品率、可靠性的問題,在我國率先展開了硅襯底誘發二次缺陷、表面狀態與鈍化、金屬雜質、表面吸附粒子、外延層厚度與電阻率一致性及其表面霧缺陷、ULSI多層佈缐中介貭與銅佈缐化學機械全局平面化(CMP)的關鍵和前沿技術及其理論的研究,均獲得重大突破。

  還有「固體表面高精密加工技術及專用納米材料」,獲得三項發明专利,並將成果應用到産業,很好地促進了企業的技術進步,獲得了顯著效益。並對發光二極管襯底——極難加工的藍寶石的加工速率提高五倍以上,在中國發展照明工程材料加工技術上取得了新突破。

  我很著急

  培養創新人才不能再拖

  記者:從您的提案來看,您已經對如何提高國家的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思考了很久,是不是?

  劉玉嶺:我常常想,就算我一個人竭盡全力搞發明,又能做多少事情呢?如果我們能夠通過引入科學的培養創造能力的教育方法,使全民族的創造力得到提升,那種合力是多大呀?

  尤其是對我們的學生,如果引導得好,會很快出成績。我的培訓班裏面的學生,經過培訓,對目前的生活用品、接触到的産品與技術均提出了創造性很强的更新方案,在工作中不断獲得創新性成果。如果不培訓,不轉換觀念,祗是靠書本,書上哪有這些發明的東西?

  其實並不是我自己發現了創造能力的培養具有規律性,美國從三十年代已經開始了對創造力的教育與研究,力圖使更多的人掌握發明創造的方法與規律,形成了創造力開發熱潮,取得了重大效果,促進了整體國力的興盛。

  由於培訓教育效果突出,從六十年代,創造力教育在美國普及化,美國各大學從那個時候普及創造性思維訓練課程,參加者有很多著名的大學比如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南加州大學、芝加哥大學、斯坦福大學、康奈爾大學、威斯康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匹玆堡大學等等。在這些學院的課程中,有的專門講授創造性思維的各種技法,指導學生解決他們自己提出的各種創造性問題。有的則同專業課程相結合,運用創造力訓練方法結合專業課進行講解,取得了難以預料的成功。

  在這風行美國的創造力開發的活動中,許多大公司、軍隊和政府部門爭先恐後開設了名目繁多的各種訓練課程。如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對員工進行創造力訓練的結果表明,經過訓練者提出的專利申請數為未訓練者的三倍,因此該公司規定未經過訓練的技術人員不能上崗。IBM公司、美國無綫電公司、道氏化學公司、通用汽車公司等大企業均設立了自己的創造力訓練部門,常年開展這種訓練。美國海軍部隊從一九五一年開始,研究想象力對指揮的影響。一九六一年確認後,將創造力想象列入軍官訓練大綱,在全國設立了二百個培訓點。上述措施,對美國國民創造素質的迅速持久提高及整體國力的持續增強,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

  創造力培訓教育首先在美國和日本傳播,並得到極爲迅速的普及,現在美國和日本都是世界的專利大國和經濟大國。在美、日成功的影響下,加拿大、法國、德國、西班牙、前蘇聯、波蘭、保加利亞等國的大學和產業界、科研單位,均開展了創造力教育,同樣取得了矚目的成就。

  如果我們國家現在還不注重創新能力的教育與培養,僅僅是定了一個一般的政策,是比較難以快速達到提升整個民族的創造能力的效果的。

  我對此真的很着急,希望能夠儘快調整一些教學方法,讓教師學習能夠啓發學生的創造力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早一些通過學習啓發自己的創造力。

  我自己這些年也盡力培養了一些博士生、碩士生,我都是儘量讓他們參與實驗室的工作,參與具體的創新實踐。當理論研究能夠轉化為具體的成果的時候,學生也往往基本掌握了創造的規律,有了比較明確的努力方向。

  五點建議

  記者:您最近還就加快培育創新人才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對不對?

  劉玉嶺:是。我這裡有一個調查數據,就是中國目前的公民科學素質還比較低,二零零三年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人口祗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九八,農村居民則低至百分之零點七;而美國在二零零一年,就達到了百分之十七。這種現象,也極大地影響著培養創新人才的社會環境,而中國的民衆科學素質也的確亟待提高。

  當今世界的經濟和科技的競爭,實際上是人才的競爭,更在於創造性人才的競爭。如何培養創造性人才,培養會利用知識進行科技創新的人才,是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誰在利用知識進行科技創新上佔優勢,誰就在發展上佔據主導地位。中國是發展中的大國,要抓住機遇,組織好我們幾千萬的科技人員、管理幹部與廣大教師,充分發揮出他們蘊藏著的巨大創造潛能,把青年學生培養成擁有高創造意識、高創造力,會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創造性人才。我覺得有五點要做:

  一是我們有決策權的幹部應帶頭學習發明創造的基本規律和知識,提高創造意識和創造性的科學的決策力,以便領導一個創新群體。

  二是在學校首先對高校教師進行培訓。創造性教育的關鍵是教師,要進行創新培訓首先要有具有創新意識和知識的教師。我國一千多萬教師是中國極其寶貴的人才資源,應首先提高他們的創造意識,瞭解和掌握發明創造的規律,成爲有較高創造力的教師。尤其是研究生導師,更應進行導師創造力訓練,使他們瞭解和掌握創造的基本知識和規律,提高創造能力,才能培養出大量的創新型人才。

  三是工科院校,包括技術類大中專學校,均要開設創造發明工程學課程,瞭解和掌握發明創造的過程、知識和規律,並進行實踐訓練,使我們的青年學生成爲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實施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使我們民族的發明創造素質迅速擴展。

  四是要對現在的技術人員(包括軍隊技術人員)進行培訓,讓他們儘快學習、瞭解、掌握發明創造的知識、過程、規律與技法,使他們在本職工作中實現創新與突破。應該將我國的高等院校,尤其是工科院校作爲創新培訓教育基地。

  五是應該由國家的宣傳部門,包括電視、報刊、雜誌等媒體加大對發明創造的知識、案例的宣傳力度,使民衆從各個方面提高創新意識,瞭解創新方法,使科學素質迅速提高,營造出適合科學創新的社會環境,形成創新人才輩出的大好局面,這樣我們就會擁有自主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劉玉嶺小檔案:

  一九四二年生,畢業於南開大學化學系,現為河北工業大學微電子材料與技術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電子科學與技術博士後流動站主任。獲得國家發明獎五項,省部級科技發明進步獎二十一項,國家發明專利六項,専有技術二十三項,出版專著五部,是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納米電子技術」常務理事;獲河北省首届十大發明家稱號,被評爲天津市優秀民營企業家。

  (原載《中國評論》2006年5月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