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黃石華:國家統一是全球客家人的責任



  忘記過去,將個人、黨派恩怨得失放在一邊。

  兩岸的統一,應該當作中華民族實現現代化的組成部分。

  如果稱兩岸不是一個中國,海外華人都會感到心涼。

  曾國藩洪秀全孫中山毛澤東——客家人營建中國近代史。

                ——黃石華


  香港崇正總會理事長、全球客屬促進中國統一聯盟主任委員黃石華先生,長期出錢出力孜孜追求國家的統一,以八十多歲的高齡奔走於兩岸三地,受到廣泛的重視和尊重。之前,黃老到北京訪問,受到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的接見並進行了深入交談。此外,還與名重兩岸的海協會會長汪道涵會面,顯示大陸方面對黃石華先生致力於和平統一之努力的讚賞。本刊記者特別對黃老進行專訪,請教他對近期兩岸關係發展的看法,以及崇正總會近年的發展大計。

  為民族的利益而忘記過去一致向前

  黃石華先生說,兩岸對「邦聯」、「聯邦」進行商談應是一個很好的起點,應該為民族的利益而忘記過去一致向前。

  他回憶說,當年在重慶的時候,以中國地大、人口眾多,就曾經發表不少文章表示中國應實行聯邦制,藉發展各地區區域經濟,藉經濟相互依存,促進國家統一。當時具有相當影響的《三民主義》月刊和孫科先生辦的《民主》半月刊、重慶大公報、時事新報,都在重要版位刊登了他的文章。他當時表達的意思是,中國地大,每一個地區可以根據本區域的經濟、文化、習俗的不同來相對獨立地發展,但是需要一個中央政府;同時在經濟方面以經濟相互依存來促進國家的統一,並最終實現大一統。

  黃石華說,他多年前就組織各種團體,如成立「崇正之友會」、「香港創建學會」(其宗旨為研究如何創造真善美社會、建設幸福富強的國家,對兩岸建言獻策,促進大中國和平統一);成立「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團結良心學人、志士以及社會精英;前後舉行二、三十次國是座談,參與的專家學者前後達二、三千人次,最後由黃石華先生歸納出有關國家統一的「十點國是意見」,其中就包括了有關「邦聯制」、「聯邦制」的構想。其實,聯邦制也不一定就是美國式的或者前蘇聯式的,有的中央政府的權力大一些,有的則小一些。美國當年也是從邦聯走向聯邦的,因此兩岸對「邦聯」或者「聯邦」的問題應該加以探討,這是務實而合理的。因此,為了讓兩岸儘快改變僵持狀態,應該尋找突破口。最近臺北的連戰在新著中提出聯邦制統一中國的構想,錢副總理接見臺灣在野黨訪京團時曾表示,祗要接受一個中國原則,甚麼問題都可以談。錢副總理這樣講,那就給兩岸創造了一個很好的談判起點。

  當然,黃石華也表示,兩岸商談「邦聯」或「聯邦」,「一個中國」的前提是必須有的,無論這個「中國」是概念上的還是虛化的。他在「十點國是意見」中就曾經提出「主權共有」、「治權共享」的概念,大陸和臺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而在臺灣政經界具有影響力的孫運璿、王永慶都認為從「邦聯」走向「聯邦」是合理的選擇。

  他希望兩岸的領導人都對「邦聯」、「國協」、「聯邦」等問題加以深刻的研究,在二十一世紀剛剛開始的時候,希望大家忘記過去,向前看,將個人、黨派的恩怨得失放在一邊,盡心追求中華民族的發展、繁榮與昌盛。

  黃石華同時表示,他年來曾接觸到一些海外及美國的有關中美關係方面的智庫人士,他們也擔心兩岸開戰,這樣美國就很尷尬。那些智庫人物認為兩岸從「邦聯」走向「聯邦」,應該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統一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組成部分

  黃石華說,現代化是中國近代多少代人孜孜追求的目標,從清朝的曾國藩的富國強兵之計、康梁的維新運動、太平天國的洪秀全、辛亥革命的孫中山、人民革命的毛澤東和朱德、改革開放的鄧小平,他們都是為了中國的現代化而奮鬥;雖然他們的思想、信仰、途徑、辦法、手段各不相同,但是追求國家和民族現代化的目標是一致的。

  他表示,祗有實現國家的現代化,才能維護民族的興盛和尊嚴。我們現在追求統一,並非僅僅是實現國土的統一,而是應該將重點放在實現中國的現代化、達致中華民族的振興,這才是所有中國人的宏願。而對於兩岸的統一,應該當作是中華民族實現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過程。

  黃石華表示,大陸二十年的改革開放,經濟改革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使得他對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更加有信心。因此更加希望兩岸領導人,在面對事關民族前途的重大問題上,一定要理性地思考和慎重地處理。

  籌備「全球客屬促進中國和平統一聯盟」

  黃石華先生是由客家人組成的香港崇正總會的理事長,亦是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的執行長,多年來為加強全球客家人的團結和弘揚客家族群歷史文化、推動客家學的建立、倡導族群與華人經濟研究可謂不遺餘力;同時對兩岸關係研究、大中國和平統一,亦鍥而不捨地努力,因此黃石華先生在全球客家人之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香港嶺南大學為表彰他的貢獻,於二○○○年十一月七日頒授他榮譽法學博士學位;香港名學人曾特設宴祝賀,宴會上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後擔任校長)金耀基院士說,在政治上他最崇敬的是國父孫中山,在社會上客家人中他最敬佩的是黃石華先生。由此可知黃氏在社會上如何受人尊重了。

  不久前黃石華率團訪問北京,錢其琛曾經向他瞭解全球到底有多少客家人。他說沒有確實的統計,不過多年前明報刊出日本人的估計說,海外華人有七八千萬人;臺灣估計說華僑有三千萬人。印尼年來開放,估計印尼華人有二千多萬人;而據印尼客家領袖吳能彬先生估計,客家人在印尼至少有一千二百萬至一千五百萬人。依此估計,黃石華認為散居海外的客家人可能有三千萬人。錢其琛副總理聞悉,當時即表示希望散居世界各地的客家人,都能夠回來看看中國已經發生的諸多變化。黃石華說,他們這次拜見錢副總理之時,錢副總理始終笑面迎人。其後大家都表示沒有想到這樣的大國副總理、世界著名的外交家、大政治家,竟然是如此儒雅而平易近人,絲毫沒有大官的架子,實在令人由衷敬佩。

  黃石華說,他對錢副總理說,二○○○年九月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兩週年會慶之際,舉行全體執委、監委會議,會上泰國客屬總會榮譽會長伍啟芳女士建議,希望大會通過成立「全球客屬促進中國和平統一聯盟」,藉以動員全球客家人的力量,為兩岸的和平統一作出貢獻。此項活動的籌備工作正在有序進行,預計在二○○一年九月崇正總會八十週年大慶及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成立三週年之時,在深圳舉行「全球客屬促進中國和平統一聯盟」的成立大會。

  而年前在上海見到汪道涵會長的時候,汪老也勉勵黃石華等人,希望客家人為國家的統一多做貢獻。黃石華希望通過「全球客屬促進中國和平統一聯盟」的合力推動,為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盡一份力量,他自謙為「聊盡匹夫之責」。

  不承認「一個中國」會讓海外華人心涼

  針對民進黨中有些人自稱華人而不敢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黃石華作為一個老華僑,指明「華人」與「中國人」的概念是相差很遠的;前者是一個沒有國籍的概念,而後者是同屬一個國家,具有國籍的概念。如果自稱華人,稱兩岸不是一個中國,海外的華人都會感到心涼。

  不久前臺灣國民黨主席連戰明確表示,他從來都是中國人。黃石華認為,這可以說代表了絕大多數島內人士的意見,因為島內真正追求國家分裂的還是極少數。所以,對於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是必須堅持的。

  他同時也表示,也應該對「一個中國」有所界定,就是明確「一個中國」並非僅僅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都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樣就不會導致誤解。

  有關兩岸的政治地位,是臺灣與大陸進行談判時特別注重的,因為臺灣十分擔心被「矮化」。對此,黃石華先生認為,讓臺灣目前就取消「中華民國」國號,是比較難以被接受的,這樣會讓臺灣人不安心。祗有在政治上的對等談判,才能夠讓雙方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

  民進黨內也並非全部反對「一個中國」

  黃石華曾經很長時間擔任國民黨的中央評議委員,與臺灣的很多政界大老有著很深的交往,與去年在選舉中獲勝的民進黨人士在私人方面也有頗多的交往。

  他說,其實民進黨人也並非都是反對國家統一的,有些在黨內頗有影響的民進黨人對他表示,一個中國問題是必須面對的。同時也有對民進黨頗有影響的人士表示,雖然像蔡英文那樣的「兩國論」起草者難以對「一個中國」從內心認同,但是民進黨內很多人也深明,不承認「一個中國」,兩岸是無法進行談判的。

  同時,黃石華先生認為政客與政治家不同,在一定的形勢需求下是比較容易變化的。當然,這也必須給這樣的政治人物以迴轉的機會和可下的臺階,不能逼得人家沒有轉彎的餘地。

  中國近代史被譽為客家人寫的歷史

  香港崇正總會具有悠久的歷史,是由賴際熙翰林、胡文虎先生和張發奎將軍等人在八十年前所創建,一直都致力於團結海內外客家族群,承繼和弘揚中華民族客家族群歷史文化。黃石華先生多年來也正是以光大客家歷史文化、加強客家族群的團結、提升客家族群的影響為己任。錢其琛副總理不久前稱讚崇正總會做了一些很有意義的事情,亦肯定客家族群一貫愛鄉、愛國的精誠,國家的發展成就可以說與客家族群的努力是不可分的。

  作為客家族群之著名團體崇正總會的理事長,黃石華先生非常自豪地告訴筆者,國民黨的元老葉楚傖曾經說過:中國近代史是客家人寫的歷史。因為從清朝追求富國強兵的中興之臣曾國藩、推動戊戌變法的康有為和梁啟超、太平天國的天王洪秀全,直到發動辛亥革命推翻中國五千年帝制、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的孫中山,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毛澤東和朱德,以及對近代國人思想影響頗大的陳寶箴和黃遵憲,等等,都是客家人。其中孫中山領導的十次革命起義,有六次是在客家人聚集的地方。江西客家人聚居的興國縣當年總共約二十二、三萬人,報載有七萬人追隨朱德、毛澤東領導的紅軍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後來這個客家人聚居的縣成了著名的將軍縣,因為經過長征、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和韓戰,有超過百位客家人成為解放軍的將軍。

  正因為客家人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這樣突出的歷史,黃石華先生展望新世紀,他希望能夠統合海內外的客家人,為國家的統一作出貢獻。他很興奮地說,假如客家人在國家統一方面又能有特殊的貢獻,那麼葉楚傖所講的「中國近代史是客家人寫的」這句話,那真是信而有徵了;而國家實現現代化且達致統一,不但是他個人、也是客家人對整個國家的願望。

  對「兩岸和平統一」的構想

  香港崇正總會蒙中聯辦安排,於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訪問北京晉見錢其琛副總理,暢談對兩岸關係、祖國和平統一的意見。黃石華深切表示,中國必將統一,但統一必須是和平統一。臺灣同胞最主要分為兩大族群,一為閩南人,俗稱「學佬人」(又稱「福佬人」),其實是「河洛人」之誤,約一千三百萬人;一為客家人,約為四百五十萬至五百五十萬人;另約有三百多萬人是追隨蔣老先生去臺灣的大陸各省市同胞。閩南人即河洛人,客家人均來自中原河南省的洛水中州之地,其民族性具有中原堅毅正氣,可以理屈但不可以力折,所以臺灣統一一定要以和平統一,亦就是「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並希望「中國人要幫中國人」。

  在海峽兩岸統一未取得共識之前,黃石華建議仿照抗日戰爭時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的構思,召集全球包括兩岸政黨及海內外重要社團代表,舉行全球中國和平統一代表大會,督促兩岸政府訂立兩岸內部和平協定,結束敵對,成立「兩岸政、經合作委員會」、下設「兩岸政治協商委員會」、「兩岸經貿合作委員會」;前者協商政治統一課題,如國號、國旗、國歌、憲法、政府建制等等,可以慢慢協商研究;後者專注兩岸經貿、科技、文化、農業合作課題,是屬兩岸同胞福祉課題,即可付諸實施,展開工作。

  對兩岸和平統一的構思,黃石華認為兩岸四百年的隔閡,半世紀的敵意,就臺灣目前的政治現實來說,統一必須經過一個過程。在未統一之前,可否借鑒美國統一的過程經驗,由邦聯制走向聯邦制?二○○○年六月十四日兩韓峰會不設議題會談,結果達成由邦聯制走向聯邦制統一兩韓的共識。臺北陳水扁當選之後,拜會臺北政壇元老孫運璿先生,孫氏提出從邦聯制走向兩岸統一的構思,阿扁會見後亦表示邦聯制可作探討研究。日前臺北國民黨主席連戰在其新著發表會上,正式宣佈倡言邦聯制統一中國的構思。最近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沈大偉(DAVID SHAMGAHGH)在二○○一年一月至二月號「外交事務雙月刊」撰文,特別強調以邦聯制解決臺海爭議,是目前唯一可選擇的辦法。

  黃石華去年六月奉夫人之靈赴美安葬,曾在美停留一個月,亦曾接觸一些學人和美國智庫人士,以海峽兩岸統一,多傾向由邦聯制走向聯邦統一中國的構思。他在晉見錢副總理時,曾要為陳及,回港後再以書面函呈,自認聊盡匹夫一得之見。

  同時對一個中國的概念,黃石華認為在當前兩岸的情勢下,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規範下的「主權共有」、「治權共享」,暫時劃海而治目前亦是事實;一個中國為大中國,包括大陸與臺灣。亦如年來報載海協會汪道涵先生所說一個中國,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亦不是「中華民國」,而是兩岸同胞共同締造的新中國,簡稱「中國」,英文名為UNITED STATES OF CHINA,簡稱U.S.O.C。在現階段大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號管治,臺灣由中華民國名號管治,這亦是目前兩岸政治的現實。過去曾有先例:中美建交前,大陸建交國家,臺灣設辦事處;臺北建交國家,大陸設辦事處;聯合國首席代表由大陸擔任,聯合國代表由臺北派出;過去蘇聯在聯合國有三個會籍,德國有兩個會籍,但無損後來兩德的統一。在新世紀兩岸領導人士應平心靜氣,立即真誠合作,停止外交罵戰,同心對外,方是中華民族之福。

  黃石華小檔案:

  廣東龍川黃布鎮歐江村人,抗戰期間曾任龍川縣金魚鄉抗日救國會會長,一九六八年接任香港崇正總會理事長,長期擔任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總執行長,是著名客家領袖,長期為兩岸和平統一積極努力,他與臺灣老一輩政要關係密切。

  (原載《中國評論》2001年3月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