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冼玉清教授對粤謳研究中體現出的愛國思想



  冼玉清(1895—1965)教授,秦牧在《冼玉清文集》的《序言》中,稱她爲嶺南女詩人。和她接近了,會隱約感到她有一點兒封建時代閨秀作家的風範,仿佛和李清照、朱淑真、陳端生等人一脈相承。又説她完全生活在古籍堆中,簡直是一位“世外”之人。如果以革命家、社會活動家之類的標準來要求冼玉清,那她得分是很少的;但是,從治學勤奮,有所貢獻以及某些爲人品格來説,她又是得分很高的了。依此説來,她是一個清高絶俗,不問政治,只是埋頭作學問的大家閨秀了。

  但是秦牧又説:她對民族大義十分執著,香港陷入日軍鐵蹄之下的時候,日酋親自誘脅她到僞廣東大學任教,她巧妙應付,輾轉流離逃出了魔掌,在大是大非之前,她絶不含糊,這也是很值得稱道的。這樣説來,她的政治覺悟,也應該説是得分很高的了。

  平心而論,冼玉清確實不是革命家、社會活動家,但要説她平時根本不關心政治,没有一點愛國思想,只是在香港淪陷時才表現出“時窮節乃見”,似乎不大合乎情理。特别是我從她對粤謳的研究中,看出她雖是潜心學術,但仍是關心政治,關心國家社會以至近代歷史上的大事,並從中顯示出她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下面就她所寫《粤謳與晚清政治》一文作點剖析。文中雖以叙述爲主,但從她所寫文中《導言》,和所選粤謳的解題、本事中,反映出她愛國主義思想觀點。

  一

  冼玉清在《導言》中先點出“粤謳是廣東地區通俗説唱文學形式之一,它與南音、木魚、龍舟,同屬粤曲歌謡系統,而各有其特點;這一文學形式是19世紀中葉招子庸所創始。”

  對招子庸創作的粤謳,冼玉清指出“而題材内容,多半訴説男女愛情,以及一些淪落青樓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可憐身世。作者以委婉的筆調,寫出被壓迫者的凄楚心情,聲調悠揚,語意悲婉,佐以琵琶伴奏的幽咽之音,珠江畫舫,水上聞歌,怎不引起人們的激越之情?以故招子庸每創作一謳,馬上不脛而走,成爲雅俗共賞的粤曲形式之一。”我對粤曲一向没有研究,但招子庸寫的《粤謳》我以前也見過,可見其普及性。冼玉清對招子庸是很重視的,曾寫過《招子庸研究》專文,於1947年12月在《嶺南學報》第8卷1期發表。但是她對招子庸也有不够滿意的地方:認爲粤謳這樣活潑的一個文學樣式,僅僅用來抒寫男女之情,它的題材範圍未免太狹隘了一些。往後,她認爲在題材内容方面,一些作者更運用它的形式,一變風花雪月的情調,在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過程中,配合了政治,灌輸了新的血液,成爲革命人民鬥争的武器,在各個歷史時期中,起到了宣傳鼓動的偉大作用,在鴉片戰争以後不久,有些作者更廣泛地利用粤謳反映現實的政治生活。

   從上面冼玉清這番議論看來,秦牧説她完全生活在古籍堆中,簡直就是一位“世外”之人,這種論斷是不够全面的。作爲學者關心政治和國家大事,並不一定本人要成爲革命家或社會活動家,特别像冼玉清那樣出身的閨秀又是生活在故紙堆中的學者,却能在習慣於抒寫男女之情的粤謳研究中,跳出這種狹隘題材的圈子,轉而放眼於能反映現實的政治生活的作品,這是很不容易的。這説明她早就有愛國思想的潜意識,所以不但在敵人侵佔下表現出的民族大義,即使在平時的學術研究中,也很重視文藝在宣傳愛國主義思想中的作用。

   因此她就自己選輯了一册《粤謳》,這是不同於招子庸所寫的專講男女之情,而是想搜集這一類反映當時政治生活的作品,作爲研究中國近代革命史和文學發展史的印证和補充。她認爲中國近代革命史的研究是多方面的,在文學上,特别在廣東的通俗説唱文學這一方面,如何反映這一歷史時期的偉大鬥争,這就是編者所欲研究的課題。粤謳是一個優秀的藝術形式,在19世紀末葉、20世紀初期,它曾經成爲反映當時社會生活,進行政治宣傳的有力工具,在當時愛國民主運動中起了卓越的作用。粤謳這一活潑、富有戰鬥性的文學形式和大衆通俗化的語言風格,在過去民主革命時期,它能爲當時的政治服務,反映人民的生活和鬥争,在今天更應該也更能爲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由此可見,冼玉清專門選輯一部反映當時政治生活的《粤謳》,認爲進行的政治宣傳在當時愛國民主運動中曾起到卓越的作用。但我們也要指出,冼玉清選輯這些帶有愛國主義思想内容的粤謳,從其指導思想來説,亦是她個人愛國思想感情的外在體現。

  二

  冼玉清自稱所選輯的粤謳,是能反映出中國近代革命史這一歷史時期的偉大鬥争,那麽所選輯的粤謳包括哪些内容呢?我們可以先看下面一些章節目録。

   第一章  反映廣大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與迫害的粤謳。内容包括:反對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侵略活動。反映反對美帝虐待華工與1905年反美拒約運動的鬥争。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暴行和清王朝封建統治。反映反對帝國主義攫奪粤漢鐵路權的鬥争。

  第二章 反映廣大人民反對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剥削與血腥鎮壓的粤謳。内容包括:反映反對封建統治者殘酷剥削和搜刮民財的暴行。反映反對封建統治者腐朽無能與殘害人民的罪行。反映1902—1904年廣西人民起義的英勇鬥争。

  第三章  反映資産階級維新派改良主義的政治要求的粤謳。内容包括:反映鼓吹民權自治,提倡女權的政治主張。抨擊科舉制度和提倡文化改革,破除迷信的活動。抨擊鴉片毒害,主張禁煙禁賭實行社會改革的要求。

  第四章  反映資産階級革命派革命活動的粤謳。内容包括:反映中國留日學生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取締規則的鬥争。反映同盟會會員在東京、北京進行革命活動的情况。反映1911年3月29日廣州武裝起義的革命鬥争。

  從以上章節目録看,很像是寫的一部中國近代反帝反封建革命鬥争史,但這裏却是冼玉清以愛國主義思想爲指導,以選輯的粤謳作爲各章節的論據。由於選輯的數量太多,這裏只是選擇幾個案例,作爲論证。

  《頌林制軍》:你真正係笨,做乜苦苦要做忠臣?縱然忠烈,有幾個明君?有道正好做官,無道要隱。奸臣用計,重辦乜夷人?你睇人地做官,重有連昇品。戰而無計,用六百萬餘銀。好比你共岳飛,同佢一樣飲恨,將近成功,調佢轉身。被貶伊犁,心又怎忍。唉!心不忿,忠臣難見信。等我四便城門來關緊,砲臺整好讓過夷人。                                

  冼玉清認爲此謳寫出當時人對林則徐的評價。林則徐銷煙後,反被琦善等搆陷,貶戍新疆伊犁。此謳對林的忠貞愛國,不見信任,表示極大的憤慨;對奕山賣國投降,用600萬元“贖城費”,作爲英侵略軍不進攻廣州的代價,表示有力的諷刺和譴責,這可以代表當時愛國人民對於鴉片戰争的看法。

  《題時局圖》:争乜野氣,使乜思疑,時局分明,睇嚇俄國好似一只大熊,狼到極地,張牙舞爪,以惡爲題,踏實山、陝、遼東兼及直隸,滿洲、蒙古都係佢胯下東西。英國好似一只大蟲(老虎)同好扺制,蟠埋兩廣誓不輸虧,佢就全身枕住個長江位,又是膠州入了德國範圍,故此伸尾搭威海衛。重有一個東洋如唇齒,都話同文同種兩相依。點想佢x光射到臺灣去,重有層層光射影入迷離。(此謳較長,我只作了擇録)

  冼玉清認爲《題時局圖》一謳,反映出我國廣大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陰謀。這是發生中日甲午戰鬥以後一二年間的事。中國被劃分得四分五裂,這就是《題時局圖》一謳中所描述的歷史背景。由於《時局圖》很形象化地指出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陰謀,有一定警惕和鼓舞人民的作用。

  《點算好》:點算好,支那將末造,國亡家破,問你痛心無?我想二百六十年前,尚有皇漢氣數,怎估到今日惺胡鼠竊,刮盡我地脂膏。無奈有的爲虎作倀,專意討好。若見有個心存光復啫,就要殺佢個頭顱。但係曉得把家賊嚴防,宗社就算可以永保。試睇列强環伺,重慘過霍霍磨刀。要將疆土盡地瓜分,個陣仇又冇得報,就一世做外人犬馬,重弊過滿洲奴,唔信鑒嚇前車,就有埃及與印度。唉!無路可訴,自哀還自悼,想到黍離麥秀。君啊!就好發憤爲豪。

  冼玉清指出《點算好》、《珠江月》、《天有眼》、《黄種病》四謳,都是反映甲午戰争後,民族危機嚴重,愛國志士們,呼吁團體救國,共挽危亡的呼聲。她説《點算好》譯成普通語言,就是“怎麽辦”?在這首謳中,嚴厲譴責了清朝統治者“寧贈友邦,不與家奴”的反動思想。指出漢族官吏們是“爲虎作倀,專意討好”。而認爲“把家賊嚴防,宗社就算可以永保”。人們在那時認識到清政府已是帝國主義的工具,這是一個很大進步。

  《同胞血》:同胞血,血啊!我就見得你最情濃。舍却自己一條身,等我立半點功。我開刀斬你,你痛極亦唔呼痛,更重對住外人滴滴嚇,越滴越鮮紅。雖則死者無辜,總係生者有用;染紅個粒頂子,咁就富貴無窮。此後唔好講愛群兼共保種。唉!唔顧大衆,自己功名重,你睇嚇曾、左諸人,重有個李姓亞鴻。

  冼玉清認爲《同胞血》這首謳,是抨擊岑春煊在鎮壓廣西人民起義,屠殺無數人民後,又通令各地方官,查明誰最“出力”,以便“論功行賞”。作者對此進行了有力的暴露和控訴,説“雖則死者無辜,總係生者有用;染紅個粒頂子,咁就富貴無窮”。拿人民的血,來染紅自己的頂子(指昇官),這就是當時官門最好的寫照。作者在謳尾,連帶譴責漢奸劊子手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罪行。

  三

  從上面選引的幾首粤謳,再看冼玉清所作的解題和對本事的議論,對這些粤謳的作者和冼玉清的愛國主義思想應該如何評價呢?我認爲還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中國近代史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争,對當時參與和後來表示贊成的人,都可以説有不同程度的愛國主義思想,并且都得到人們的認同。可是近些年來,社會上却出現一些雜音,如鴉片戰争時期廣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鬥争,到今天仍在這裏建成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可是在一次小型的討論會中,有位大學生却説:三元裏抗英鬥争是幹了蠢事。他認爲當時的英國是個進步的資本主義國家,而清朝是個落後的封建王朝,先進帶動落後,人家進來應該歡迎,爲什麽反抗這樣笨呢?

   還有個事例,有一次宣講中國近代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當講到鴉片戰争失敗將香港割給英國時,有位小青年就説:香港給了英國,現在那麽繁華,當時如果廣州給它,現在就會像香港那樣繁華了。

  小青年不懂歷史,只看到香港的繁華,從而産生出殖民地情結,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位學者却説香港當殖民地100年,才實現今天的現代化;中國這麽大,又是那樣落後,恐怕要當殖民地300年才能走向現代化了。

   還有個争議的問題,鴉片戰争失敗後清廷被迫開放五口通商,廣州人認爲通商應在珠江邊口岸,因此拒絶英國人入廣州城,對此肯定的群衆認爲是愛國主義行爲;亦有學者强烈反對,認爲這種狹隘的傳統型愛國主義讓排外情緒占了上風,嶺南文化顯示出難以想象的封閉性,給廣東以至全國帶來灾難性後果。

  以上事例提出的問題,值得討論。

   最後還説個現實的事例。香港《星島日報》8月22日文章,題:中國人迷失西潮中。文中認爲1840年以來,中國在經濟上被殖民,但文化上没有被殖民過。但是中國走到今天,我們到内地去,看到的是人們在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祟洋媚外,以至於在香港大學,我們看到不少内地來的研究生們,他們常常看不起自己的國家,一開口就是批判。連我們生活在本港、在英式教育中熏習西風的人,還知道一點孔孟之好,而這些内地來的學生,甚至不知道孔孟好在哪裏,真是匪夷所思。

   這篇文章説的不錯,1840年以來中國雖然受盡外來的侵略,但人們大都能堅持愛國的民族精神,文化上確是没有被殖民過。如冼玉清家在澳門,在香港接受教育,可以説從殖民地過來的,却在一生中充滿了愛國情懷;可是在我們國内土生土長的,却有小青年、大學生,還有教授、專家學者,似乎還忘不了殖民地情結,甚至現在由内地到香港大學的研究生,在香港已經回歸祖國的情况下,仍然看不起自己的國家,比不上原來接受英式教育的人,還多懂得一點中國傳統文化。爲什麽會這樣,這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

  (作者:李錦全 中山大學)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