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冼玉清教授的愛國愛鄉情懷



  冼玉清(1895-1965),廣東南海人,室名琅玕館,别號琅玕館主人。幼居澳門,在香港隨陳子褒先生習文史。1917年入讀嶺南大學,後任該校教授。建國後任中山大學教授、廣東省文史館副館長。冼玉清專治文史,尤爲重視嶺南的研究,在《冼玉清文集》〔1〕裏,讀者可以看到《廣東文獻研究》與《廣東釋道著述考》等,這些都是冼玉清教授研究嶺南文史的主要成果。冼玉清教授是學術界公認的女才子,是文學界稱譽的女詩人,她的一生充滿愛國愛鄉之情。

  詩係祖國人民

  冼玉清教授被譽爲嶺南女詩人,秦牧先生曾專門爲她寫過一篇《關於嶺南詩人冼玉清》的文章,裏面稱冼玉清教授是近百年嶺南杰出的女詩人,國學學者,廣東文獻專家。秦牧還説:“我想來想去,想不出有哪一位婦女在這方面的造諧超過了她。”〔2〕在抗戰期間,冼玉清教授寫了不少詩歌,作者不僅訴説了日本鬼子犯下的滔天罪行,且表現了自己執著的民族氣節,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各地先後進入全面抗戰階段。是年8月,廣州警察局通告市民離開,“於是居民舉家轉徙回鄉或至香港澳門者,有空巷之勢。……餘則孤處嶺南大學如恒。”〔3〕1937年8月31日起,日本飛機開始轟炸廣州,羊城被炸得滿目瘡痍,人民死傷慘重。據《廣東省空襲損失統計表》,日軍飛機在一年多的時間裏向廣州市20多個區内投彈107次,650枚,斃命1139人,受傷2780人,毁壞房屋1551間。〔4〕洗玉清的《市區日夜轟炸》一詩寫道:“合陣分圍兵事有,兇殘似此古今無。壓城霹靂進昏晝(謂投炸彈),動地雷霆震髮膚。歷歷樓台現興廢(炸建築物),蚩蚩氓庶實何辜(慘殺平民)。哀聲旦晚衝霄漢,寡婦孤兒哭無途。”〔5〕在詩人的筆下:敵機密佈,投下炸彈,房屋倒塌,民衆傷死,哭聲衝天,婦兒凄慘。當時廣州各區共設有臨時公共避難所150多間,這些所謂避難所,今天看來只不過是些稍爲堅固的建築罷了。如今天仍然“健在”的東山的培正中學、培道女校(今七中)紀念堂,東華東路的雲香茶樓、長堤的新華酒店、新亞酒店等都是避難所。若遇防空警報響起,市民按要求入避彈室躲藏。若某避難所人數已滿,便掛出一個“人滿”的牌子,看到此牌,人們即到他處躲避。冼玉清教授爲此作《聞警至避難所》一詩雲:“嗚嗚哀角傳空警,前路跟蹌足力殫。舉目天涯同患難,屈身地窖暫盤恒。一旬八夜長開眼,半日三逃慣廢餐。痛定輒思摩壘士,幾人肝腦陣中殘。〔6〕” 詩中“一旬八夜長開眼,半日三逃慣廢餐”,是當時人們爲躲避日機轟炸,坐卧不安,疲於奔命的生動寫照。

  爲了避免暴露目標,只要防空警報響起,廣州市區夜間一律將燈火熄滅,汽車、船艇也不能着燈,如有故意揚火或用電筒照射者作漢奸論罪。白天則禁止生火做飯,鄉村甚至要求不得飼養鷄狗等措施,可謂是嚴加防範。冼玉清教授作《入夜全市燈火管制》,記録了當時的情形:“虎窖餘生寧有樂,每談烽火輒潸然。市同酆府憐長夜,節异清明亦禁煙(報警後不得起炊)。此日人間竟何世,大昏博夜不知年。淮南鷄犬都無幸,一夕冤魂盡上天(鄉村須盡殺鷄犬以免聲聞)。”〔7〕 敵機過後,廣州城被炸成一片廢墟,民生涂炭。冼玉清教授作《廣州空襲後市况蕭條有賦》雲:“尉佗城郭枕江流,金粉西南第一州。一自紅口來自劫,已無白日掛層樓。雲霞銷盡金銀氣,烽燧應憐草木愁。幾日亂離生事歇,非關多士獨悲秋。”〔8〕

  冼玉清教授在嶺大畢業,又任教嶺大,對教育事業和學生都充滿感情,據説在她嶺大,學生除稱她冼教授外,還叫她做“冼子”、“冼姑”。時由於敵機大轟炸,令學校停課,冼玉清教授有《學校不能開課》詩:“戰雲彌漫滿神州,到眼陰森氣盡秋。槐市生徒鴻避繳,扶風黌序徑生楸。奇灾竟啓千年局,一曲翻憐萬古愁。空説危城仍講學,飄離綿蕞可施不。”〔9〕面對日本侵略軍的暴行,冼玉清教授有《日人暴殺書憤》:“人道不存天亦怒,驚聞原野枕屍横。萬方轉徙秦難避,此日欣傳晋主盟(國際諮詢會英國提出抗議)。報國頭顱拼萬死,向人肝膽尚平生。一腔孤憤毛錐在,撫髀空增敵愾情。”〔10〕日本侵略軍的鐵蹄聲日近,前綫告急,廣州城危在旦夕,但土匪漢奸還乘機作亂。冼玉清教授有《漢奸夜放火箭火球》詩:“危城寂寂夜霜濃,遠近星球亂舉烽。封豕長蛇來薦食,城狐社鼠竟穿墉。身爲倀虎心何在,螫肆胡蜂毒太兇。爲問通金宋秦檜,陽秋直筆可能容。”〔11〕

  1938年10月16日,冼玉清教授到達澳門,5天後廣州即淪陷。同年11月,嶺南大學遷校香港,冼氏隨往。1941年歲末,香港淪陷,時有日酋誘脅冼玉清教授到僞廣東大學任教,她“以不肯降志”堅拒。次年8月,冼玉清教授離開香港,在滿目瘡痍、灾難深重的兩粤,詩人寫下了《流離百咏》。8月17日,冼玉清教授扺達廣東赤坎,她寫詩曰:“國愁千叠一身遥,肯被黄花笑折腰。地限華夷遺恨在,幾回痴立寸金橋。”〔12〕在赤坎寸金橋邊,冼氏回想清末法軍侵犯,甲午戰争後廣州灣淪爲法租界,撫今追昔,詩人感慨萬分。1945年春,戰時嶺南大學所在的坪石、樂昌、曲江等地相繼失守,冼玉清教授在1945年1月23日撰《聞曲江陷》詩雲:“枕蓆何曾片刻寧,怕聞宵鶴泪華亭。關門自此無關鎖,風度樓頭有血腥。”〔13〕同年8月12日,日本宣佈投降的消息傳來,冼玉清教授有《喜聞日本降》詩二首:“八年忍苦意如何,一夕山城報凱歌。看到扶桑殘日落,不須東指魯陽戈。”又一首雲:“踏破東瀛富士山,九州無恙戢驕頑。檢將舊服歸歟嘆,尚有征塵雜泪斑。”〔14〕

  冼玉清教授的抗戰詩歌,張學華以詩贊雲:“關河蒿目遍烽烟,慷慨悲歌詩百篇,憂亂傷離無限感,琅玕吟稿定能傳。”馮平爲之題詞曰:“一詩一字都成泪,仿佛流民鄭俠圖。”〔15〕莫仲予則認爲冼玉清的抗戰詩歌是冼氏全部詩詞的精華。〔16〕

  研究嶺南文化

  冼玉清教授的學術研究,嶺南文化占了很大的比重,在她的文章最多出現的單詞是“廣東”,最常見的則是“粤”字,如《廣東釋道著述考》、《廣東女子藝文考》、《廣東之鑒藏家》、《粤東印譜考》、《清代六省戲班在廣東》、《粤謳與晚清政治》等專題研究。在對廣東歷史人物研究方面,冼玉清教授有專著《招子庸研究》、《樑廷楠著述録要》、《陳白沙碧玉考》、《天文家李明徹與漱珠岡》、《楊孚與楊子宅》等。

  冼玉清教授是研究廣東乃至嶺南文化的開拓者,她所研究的課題和人物往往是鮮見記載,有很大的難度。在冼玉清教授的《廣東釋道著述考》中,詳細反映了從古代到民國廣東釋、道人士的著作,其中以釋家最爲豐富:唐代7家、宋代4家、明代5家、清代76家、民國7家。鑒於此,曾昭璇先生認爲:“此書之成,直足補我國佛家著作空白,爲今後國人及外國漢學家必備之參考書,此亦爲冼子之書,足稱國際水平之作的理由也。”〔17〕

  在學術研究中,冼玉清教授不僅把目光放在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身上,而是更多關注那些鮮爲人知且地位並不太顯赫的人物。如清南海人招子庸(1786-1847),人們大都只知道他編纂的《粤謳》一書,而關於他的生平事迹,僅見於《南海縣誌》及山東《濰縣縣誌》,其文字相當簡單。《南海縣誌》載:“招子庸,字銘山,横沙人。嘉慶丙子舉人。大挑一等以知縣用,分發山東。有幹濟才,勤於吏職。”〔18〕《濰縣縣誌》載:“招子庸,字銘山,廣東南海横沙人。少多能,不修邊幅。既不得志,乃爲人寫蘭竹。”〔19〕兩志合共不足600字。1947年,冼玉清教授撰寫的《招子庸研究》在《嶺南學報》第八卷第一期發表。這是迄今爲止研究招子庸最爲詳細的論文。爲此冼玉清教授親自到訪了招子庸的家鄉横沙,考察當地的情况,又翻閲了大量的資料才得以完成。論文分爲子庸傳略、子庸之家、子庸之政績、子庸在山東四川之紀游詩、子庸之畫、子庸之粤謳、粤謳之翻譯七大部分,冼玉清教授對招子庸家庭及其家學,招子庸生平、詩作、畫作等作了詳細的考證,並對招子庸編纂的《粤謳》一書的内容、體裁、文法、聲韵及其逸事等進行了論证。此外洗玉清教授還撰有《粤謳與晚清政治》一文。在此之前,人們知道招子庸的很少,甚至有説“招子庸生平無從稽考”者〔20〕,通過冼玉清教授的研究,讀者在認識招氏的同時,瞭解到《粤謳》的産生及其傳播,這些都是很有意義的。

  除了《廣東釋道著述考》30多萬字的長篇論著外,冼玉清教授還有許多筆筆見功底,篇篇是精品的的文章。在香港商務印書館的10册《藝林叢録》〔21〕裏,有27篇冼玉清教授的文章,它們全部關於嶺南史事:《廣東平倭紀功碑》、《“小子狂簡”黎二樵》、《黎簡與袁枚》、《順德兩二樵》、《番禺三怪》、《程鄉三友》、《端溪書院之師生情誼》、《宋湘之死》、《李遐齡評隨園詩》、《劉詒齋》、《順德之三二樵》、《十二石齋》、《再談劉華東》、《連山書院》、《談編印續嶺南遺書》、《王瑶湘女史》、《東莞到滘大墳》、《大靈出梅林》、《封川大豪岩》、《王隼與潀廬》、《樑廷枏孝女祠記》、《粤人所撰論畫書籍提要》、《記大藏書家倫哲如》、《鑒藏家辛耀文》、《劉禹錫與連州》、《粤東掌故録》、《談淡歸和尚》。此外,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羊城晚報》的晚會版常常有冼玉清教授的文章,談論的都是嶺南故事。

  關心鄉邦文獻

  冼玉清教授曾經説過:“欲人民之愛國,必須使其知本國歷史地理之可愛,而對於本鄉本土尤甚。所以文史學者,對於鄉邦文獻,特爲重視也。”〔22〕 冼玉清教授將愛國與愛鄉聯繫在一起,認爲愛國由愛鄉開始,愛鄉是愛國的基礎,文史學者應加倍關心和重視鄉邦文獻。

  1. 南州書樓廣東目録

  近代廣東著名藏書家徐信符(1879-1948)在廣州小北路的南州書樓藏書以廣東地方文獻爲主,但由於徐氏從未編纂藏書目録,南州書樓古籍文獻一直鮮爲人知。1934年至1935年間,冼玉清教授在南州書樓閲覽古籍合共一個多月,嘗鈔録《南州書樓所藏廣東書目》,内載有省内外人士333人編撰的廣東文獻478種,由於時間緊迫,加上書樓内條件所限,冼玉清教授邊看邊抄,倉促成就,其中不少似是便於鈔録而采用同音字代替,該書目刊於《廣州大學圖書館學刊》第二卷第一期〔23〕,仍有不少字未及校正,如陳公(恭)尹、黎遂(瑞)球等。盡管這樣,這份目録是現存唯一一份録自南州書樓的書目,尤顯珍貴。

  後來冼玉清教授讓人將《南州書樓廣東書目》重新鈔録一遍,前有凡例數則:一、是書以作者姓名爲編次。二、根據每姓之發音以羅馬字母之排列次序爲次序。三、同一姓則以時代之先後爲次序。四、初編草創,故書籍未遑分部,而其中當以集部爲最多。這册經冼玉清教授重新修訂的書目現藏於孫中山文獻館,原來的字誤已經修改。因冼玉清教授曾在南州書樓看書和編纂書目,她深知南州書樓藏書對豐富公共圖書館館藏有很大作用和意義,以後她數次爲動員南州書樓後人將藏書贈予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即今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以下簡稱中山圖書館)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2.鼓勵捐輸公共圖書館

  我國公共圖書館的古籍善本收藏,有識人士的無私捐贈是主要來源之一,這種捐贈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即上世紀五六年代達到了高潮。冼玉清教授時作爲中山大學教授和著名學者在其中起着積極促成和舉足輕重的作用。

  位於廣州市文德路的中山圖書館是冼玉清教授經常前往看書的地方,“冼玉清在省館特藏部閲覽室看書的座位,讀者都不會佔用,大家十分敬重她,並經常向她請教;而冼教授也樂意幫助他們,指引他們找有關文獻參考。館裏的工作人員每次接到冼教授開列的書單,就會入庫找給她。凡當天看不完的書,只要她説:‘下次再看’,工作人員就會將寫有‘冼玉清教授留’的字條夾在書中另放,直到她參考完畢才歸架。”〔24〕由此可見,冼玉清教授與圖書館,與讀者,與工作人員的情感之深厚。

  正是懷着這樣一種情誼,冼玉清教授十分樂意幫助圖書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什麽業務需要她去聯繫的,她寫信、撰文,甚至親自前往,義不容辭。1956年4月4日,香港藏書家、前中山大學教授黄蔭普决定將存放在廣州的1774種5019册圖書贈送給中山圖書館,其中廣東文獻就有944種3717册。黄蔭普先生的這次捐贈,牽綫人正是冼玉清教授。在中山圖書館檔案室裏仍保留着冼玉清教授的信函。一封給何琦館長的信中説:“頃接黄蔭普先生來信,知他將於卅日返穗。最好當黄先生未到之前及到後,您館派專人到解放北路一四一號鄭醫生處略爲接洽,第一表示我們歡迎黄先生回來,第二表示感謝他捐書之高誼,第三表示我們可以借人力物力幫助他編目及整理書籍。至於展覽會能否即時準備,請考慮一切。我的意見以爲騰出地方展覽後,動員充足人手,則並無什麽困難。四月二號我要去省政協開年會,不然我可以全力幫助您。”〔25〕此時的冼玉清教授全身心投入捐贈和接受捐贈的事情中,她一方面勸説黄蔭普先生將古籍捐輸公藏,一方面爲圖書館出謀劃策,考慮非常周到。後來冼玉清教授還親自撰寫黄蔭普先生的生平介紹,用於捐贈展覽會上的陳列。

  爲了表彰黄先生的捐贈行爲,廣東省文化部門和省圖書館舉辦了黄蔭普先生捐贈“廣東文獻圖書展覽會”。這次展覽在全國乃至海外引起了轟動,“每天都有許多老學者、工人、學生、教師、機關幹部和人民解放軍進館參觀,有些老學者看了多次,還拿出筆記本來做筆記。觀衆們看後,紛紛題詞讚揚黄蔭普先生熱愛祖國的行動。金曾澄説:‘蔭普先生以生平所藏古本及書本盡數貢獻中山圖書館,對於我國文化建設有很大的貢獻。’麥華三還題了這樣數語贈給黄蔭普先生:‘廣東文獻,自唐以來,憶江南館,千券敲推,與其私己,奚若公開,獻諸祖國,得其所哉。”〔26〕

  接着冼玉清教授又爲中山圖書館争取南州書樓和敦復書室(羅原覺)的藏書。抗戰期間,日寇陷粤,南州書樓藏書部分遷移澳門。1957年,冼玉清教授往澳門探親,曾勸徐氏後人將所藏廣東文獻讓與廣東中山圖書館〔27〕。1964年冼玉清教授到港、澳期間,瞭解到羅原覺先生家藏的古籍還没有出售,她回廣州後立即向省館反映該書情况。當時羅先生與冼玉清教授互通信函,洽談購書一事,最後雖未成功,但“爲了這批古籍不致流散國外,冼教授花了不少心血。”〔28〕

  冼玉清教授一生最尊敬的是她的老師陳榮袞(1862-1922),陳先生逝世後,冼玉清教授一直在搜集整理先生的遺稿,期間經歷了許多戰亂,特别是抗日戰争時間的流離遷徙。“先生庋藏之遺書一部分(三十餘簏)即於是時捐贈嶺南大學圖書館,文集稿交同學冼玉清君保存。”〔29〕1958年7月29日,冼玉清教授將陳榮袞先生這批珍貴的手稿贈送給中山圖書館,前面還粘帖着兩頁《陳子褒先生遺集序》(楊壽昌撰)剪報,冼玉清教授有注雲:“先師陳子褒先生教育遺議稿本三册,河南島客村晋墓發掘報告書一册共四册送廣東圖書館惠存。還有報紙二張,是抗戰勝利的一二天出的,我從仁化縣帶回,現在可算古董了。”冼玉清教授尊敬老師、珍惜文獻心情躍然紙上。

  1958年,此外,冼玉清教授還協助北京圖書館(今中國國家圖書館)在香港購買廣東藏書家莫伯驥五十萬卷樓的古籍善本。著名愛國人士馬萬祺撰文説,60年代初,中國北京圖書館獲知廣東莫天一先生有10萬卷藏書在日寇侵入廣東時,曾將一部分最珍貴之書籍帶走,輾轉流到澳門,乃托柯平、我和何賢瞭解此事。莫天一之子莫培樾醫生與我和柯麟、吴鳴醫生等友善……乃托吴鳴醫生向之曉以國家民族大義,勸他(指莫培樾)不要將祖國這樣重要的文化遺産流出外國。……經過耐心説服,後來卒之以30萬元港幣代價將之購買。此事進行得非常秘密,當時只有柯平、何賢、吴鳴幾位知悉,北京派來三人,一位是北京圖書館館長,一位是歷史教授,另一位就是冼玉清教授。……3000本書中其中有些已是孤本,據説幾本書就已超過30萬價值。宋本有幾百,大部分是明本,少數是清本,認爲此精品的確珍貴,如落入外國人手中,則非常可惜,再要買回恐幾十倍價錢也辦不到了。這件事很少人知。冼教授受國家之委托,亦足見她在中國文化界有一定地位。〔30〕

  冼玉清教授在嶺南大學、中山大學任教,畢生服務祖國和廣東教育事業。她對於我國圖書館事業,無論是對國家圖書館,抑或對中山圖書館均貢獻良多,此拳拳愛國愛鄉之心,令人敬佩,值得後人永遠紀念。

       注釋:

  〔1〕《冼玉清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2〕秦牧《冼玉清文集序》,《冼玉清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頁。

  〔3〕冼玉清《廣州八夜空襲之經歷》,載1941年《大風》半月刊第82期。

  〔4〕宫麗珍《對和平與人道的肆虐》,中共黨史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6頁。

  〔5〕《抗戰期間的嶺南》,嶺南大學1946年出版第8頁。

  〔6〕《抗戰期間的嶺南》,嶺南大學1946年出版第8頁。

  〔7〕《抗戰期間的嶺南》,嶺南大學1946年出版第4頁。

  〔8〕《抗戰期間的嶺南》,嶺南大學1946年出版第41頁。

  〔9〕《抗戰期間的嶺南》,嶺南大學1946年出版第38頁。

  〔10〕《抗戰期間的嶺南》,嶺南大學1946年出版第41頁。

  〔11〕《抗戰期間的嶺南》,嶺南大學1946年出版第28頁。

  〔12〕冼玉清《流離百咏》,廣州文光館1949年出版第1頁。

  〔13〕冼玉清《流離百咏》,廣州文光館1949年出版第16頁。

  〔14〕冼玉清《流離百咏》,廣州文光館1949年出版第19頁。

  〔15〕冼玉清《流離百咏》,廣州文光館1949年出版第3-4頁。

  〔16〕莫仲予《文史芬芳述館賢——冼玉清教授詩詞淺述》,《嶺南文史》1995年第4期第16頁。

  〔17〕曾昭璇《我國當代女學者——冼玉清教授的貢獻》,《嶺南文史》2002年第2期第12頁。

  〔18〕〔道光〕《南海縣誌》卷二十《列傳》,清同治十一年刻本第3頁。

  〔19〕〔民國〕《濰縣誌稿》卷二十《秩官》,1941年鉛印本第24頁。

  〔20〕許地山《粤謳在文學之地位》》,《民鐸雜誌》第3卷第3號,1922年3月。

  〔21〕是書在1961年至1974年出版。

  〔22〕謝建朝《烽火歲月的冼玉清二三事》,《嶺南文史》1995年第1期第28頁。

  〔23〕該刊在1935年6月出版。

  〔24〕高炳禮《嶺南才女——冼玉清教授與中山圖書館》,《圖書館論壇》2004年第5期第260頁。

  〔25〕中山圖書館業務檔案《一九五六年原中山大學教授、香港商務印書館編輯黄蔭普先生向廣東省中山圖書館贈書專卷》,案卷號B25-7。

  〔26〕香港《文匯報》1956年4月17日。

  〔27〕高炳禮《徐信符與南州書樓》,《廣東圖書館學刊》1986年第3期第38頁。

  〔28〕高炳禮《嶺南才女——冼玉清教授與中山圖書館》,《圖書館論壇》2004年第5期第260頁。

  〔29〕陳德蕓《陳子褒教育遺議編輯概略》,中山圖書館藏《陳子褒教育遺議》稿本。

  〔30〕馬萬祺《緬懷冼玉清教授》,《嶺南文史》1995年第4期第8頁。

  (作者:林子雄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