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冼玉清的生平及其著作



  生平紀略

  著名的嶺南女詩人、學者、廣東文獻專家——冼玉清教授,1895年出生於澳門商業資産階級家庭。原籍廣東南海西樵。玉清幼年在澳門受業於名師陳子褒主辦的“灌根學塾”,長達七年。旋入香港聖士提反女校進修英文。1918年,轉學嶺南大學附中。在中學期間,曾由鐘榮光推薦,兼任附中的國文、歷史教員,因此,她的讀書費用,有一半是自給的。

  1920年,她在附中畢業,考入嶺南大學,1924年在中文系畢業,以成績優异,留任助教,繼昇講師、副教授。1927年鐘榮光任嶺大教務長,又推薦她兼嶺大文物館(初稱博物館)館長,一直到解放初。

  1928年夏,冼玉清應燕京大學教務主任周鐘岐之邀,北游燕京。適鐘榮光亦因事來到故都,由鐘介晤曾任清廷駐藏大臣和駐英、法、美公使的張蔭棠,參觀過故宫博物館古物陳列所及長城等處,眼界爲之大開。其時馬季明(衡)任燕大國文係主任,擬延冼主講文學概論,同時清華大學教務長楊金甫亦擬邀冼主講詩學,均以鐘、張二老力勸服務桑梓而罷。

  翌年,鐘榮光爲使冼玉清在嶺大安心教學,除建議晋昇她爲教授外,並破例發給校園内“九家村”的一座房子給她。從此,冼在居住、潜修等方面,得到充分的便利,這就是被稱爲“碧琅玕館”的所在。

  經過北游和陸續接觸到名流、碩學、詩人、藝術家等,冼玉清的學養日益深厚了,因而她對研究的興趣更加濃郁了。從此,她一生沉迷典籍,著書立説。

  冼玉清雖然出身於富裕家庭,却没有資産階級的奢侈習氣,她自奉非常儉檏。有人説她吝嗇(廣東話是“孤寒”),但就筆者所知,亦不盡然。例如她經常照顧老同事朱師轍先生和資助學生冼星海(即後來成名的革命音樂家)到法國留學,爲此,朱師轍曾填過一首《長相思》答謝她,内雲:

  “嶺南游,燕北游,執教中山歷五秋,育才慚未酬。

  憶良儔,念清修,惠我鷄膏佐素饈,深情感涕流!”

  冼玉清是一位非常勤奮的學人。偶然也參加雅集,尋幽訪古,但大都爲了學術。她的絶大部份時間,都是埋頭工作的。她從嶺大任教時起,先後兼任過前廣州市博物館顧問、廣州市政府文獻委員、顴勤大學教授、廣東通誌館纂修、廣東文獻委員會顧問、《廣東文物》編纂委員、南京國史館協修;後來晋昇爲部聘一級教授。

  解放後,她繼續在嶺南大學任教。1952年,廣州各大學院校作院係調整,嶺大並入中大,轉任中山大學教授兼中山紀念室(後稱館)主任,1955年退休。1956年被安排爲廣東省政協常委、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多次到省内外參觀訪問,寫過不少歌頌新社會的詩篇。1960年她因病回澳門就醫,親友都力勸她留下,她堅决拒絶,毅然回穗,並將存款調返祖國。她在家中行三,弟妹們均稱她爲“三姊”;又因她没有結婚,人們也愛稱她爲“冼姑”;而當她在學術上有了成就時,友生們又尊她爲“冼子”。

  1965年10月2日她因癌病醫治無效,逝於廣州。有關方面,曾爲她舉行隆重的追悼會。

  文學創作活動

  冼玉清對我國古典文學有極深的造詣,特别在詩詞創作方面,其成果爲人們所贊譽。她對詩詞,既有鳳慧,又有師承。在她的生命歷程中,詩詞創作,佔有一定的比重。她病中有詩,旅遊有詩,逃難有詩,雅集有詩,參觀訪問也有詩。……不過思想内容,表現形式,都是沿用古典詩詞的格律,屬於舊的範疇。只有解放後,思想稍有轉變,有的已是舊瓶新酒。就筆者所知,她没有寫過“五四”以後那種語體詩(即自由詩)。盡管她有過憤世嫉俗的愛國詩篇,但在思想上、形式上仍然不脱舊日文人閨秀的窠臼。没有能够開創新風格,新意境。然而她的真摯的感情和藝術上的成就,還是卓然成家,尤其在女性中是不可多得的。

  冼玉清的詩詞所以局限在舊的領域,這和她自幼受宿儒碩學的薰陶和一直愛好古典文學分不開的。

  1929年,她在嶺南大學講詩未久,就由江孔殷、楊壽昌介謁南國詩宗黄晦聞(黄節)先生,同年夏,在澳門黄晦聞曾詢其講詩方法。冼曾答以:

  “遠溯風騷,以明詩人風世勵俗,温柔敦厚之教,與騷人忠厚纏綿,言情叙景之法。近探漢魏詩之造意,與六朝之造詞;而十九首之婉轉附物,惆悵切情,與陳思王之隽練噴薄,阮步兵之腴厚遥深,陶淵明之冲淡精拔,大謝之奇麗藴鑿,小謝之清發風華,皆爲詩學不眺之祖。下及有唐一代諸家之變化,和李太白之氣韵超邁,縱横飄逸,與杜工部思力之遒厚,沉鬱雄奇,皆詩學當循之門徑。”

  晦聞聽後,頗爲贊許。當謂“以此見子之學,而未見子之藝也。”

  是年九月玉清北游,復見晦聞於故都大羊宜賓胡衕之“兼葭樓”。以《碧琅玕館詩稿》呈覽,晦聞喜其“真切”,而戒以“務去陳言”。並謂:“吾粤詩格之濫,濫於張南山。”囑謝絶應酬之作,“勿成篇太捷”。又雲:“昔樑節庵語我,豐功偉烈,成不成有天意存焉。至以區區作詩,豈亦不能成就耶?節老以此勉僕,僕亦以此勉子也。”(注:本段引冼玉清、黄節語,均見民國廿四年三月五號香港《工商日報》“黄晦聞追悼專號”,冼玉清寫的《憶黄晦聞先生》一文)。因鼓勵玉清致力研究工作。爾後,玉清在學術上有所成就,可以説很大程度上是受黄晦聞的教誨和影響的。

  冼玉清的詩詞,解放前有《琅玕館詩鈔——甲、乙、丙三集》,《琅玕館詞鈔一集》,《琅玕館詩話一集》。除抗戰時的《流離百咏》已出版外,解放後到各處參觀訪問的詩詞,俱是打印或油印的,未正式出版,大概是基於黄晦聞勸説“勿成篇太捷”的緣故。現在隨手摘録幾首如下:

  1. 水仙花圖咏

  約素含娟總自然,不矜香色不争妍。

  自憐時世空清怨,别有逋逃托净禪。

  絶俗孤標遺翠羽,高山情調依朱弦。

  蘭幽菊淡輸清艷,獨捧檀心洛水邊。

  2. 漱珠崗探梅次陳寅恪先生  已醜仲冬

  騷懷憫憫對寒梅,劫罅憑誰訊落開!

  鐵干肯因春氣暖,孤根就托嶺雲栽。

  苔碑有字留殘篆,藥竈無煙制冷灰。

  誰信兩周花甲後,有人思古又登臺。

  (原注:壁間有碑,立於道光已醜,去今適百二十年)

  3. 丁醜八月廿八日避亂返澳門

  七載别故園,此心長惻惻。

  遊子豈忘家?言之泪沾臆。

  况值喪亂歸,焉敢言息轍。

  解裝入門來,僮僕疑遠客。

  稚侄放學回,視我不相識。

  登堂失父母,遺掛空寂寂。

  環顧虚室中,仿佛見顔色。

  一時感不任,掩泪自鳴咽。

  草草進盤飧,幾曾一甘食。

  晚止阿母室,衾忱仍素槭。

  盥盆猶母用,幅巾猶母織。

  衣櫃與椸架,位置仍歷歷。

  對此感死生,欲寐何由得?

  瑞妹亦歸寧,相對慰沉默。

  紈甥頗活潑,小彬亦岐嶷。

  姊妹話家常,絮語如蟲唧。

  談舊有餘哀,思存同太息。

  獨有風樹悲,此生無終極。

  以上録自《琅玕館詩鈔》。

  4. 初扺赤坎,三十一年八月十七日

  國愁千叠一身遥,肯被黄花笑折腰。

  (自注:予謝香港東亞文化協會之招)

  地限華夷遺恨在,幾回痴立寸金橋。

  (橋爲中法“交界”處。)

  録自《流離百咏》

  5. 高陽臺題《海天躑躅圖》

  錦水魂飛,巴山泪冷,斷腸愁繞珍叢。海角逢春,鷓鴣啼碎羈踪。故園花事憑誰主?怕麝香都屬東風。望中原,一發依稀,烟雨冥蒙。

  萬方多難登臨苦,攬滄江危涕,灑向長空。閲盡芳菲,幽情難訴歸鴻。青山忍道非吾土,也凄然一片啼紅。更銷凝,度劫文章,徒悔雕蟲。

  原注:民國廿七年十一月廿一日,廣州淪陷,嶺南大學遷校香港,餘亦隨來講學,栖皇羈旅,自冬涉春。如畫青山,啼紅鵑血,忍泪構此,用寫癙憂!寧作尋常丹粉看那?!廿八年三月,西樵冼玉清識。

  録自《琅玕館詞鈔》

  以上是冼玉清的詩詞一瞥,未必是她的佳偶天成代表作。黄晦聞看過她的詩稿後,曾批“陳想未除,陳言未去,獨喜其真”。而散原老人陳三立則題:“淡疏雅朗,秀骨亭亭,不假雕飾,自饒機趣”。這兩位都是著名大家,評價各有見地。認真説來,她的主要貢獻,還在於學術研究和整理文獻。但從此可以知道冼玉清講授古典詩歌的理論和她對文學創作的淵源所自。記得柳亞子曾有一道贈冼玉清大家詩雲:

  迢遥華胄溯夫人,抛却旗常媚典墳。

  圍解青綾尊道藴,經傳絳帳拜宣文。

  才高咏絮簪花外,名軼搓脂滴粉群。

  珍重女權新史艷,書城藝海共論勛。

  足見推許之重。此外,還有人把她比之爲班昭、李清照,自然是過譽之詞,强爲比附是没有多大意義的。

  學術著作

  冼玉清的學術著作,主要以研討廣東文獻爲中心,從歷史人物到金石考古,文學藝術(包括地方劇種與通俗民歌)著作目録等,凡是涉及嶺南的上述問題,靡不加以探討和闡述。可惜她的著作,散見於《嶺南學報》和其它報刊,生前未能搜集刊佈。即已刊行的小册,亦僅數種。而全部著述,包括一些重要論文有數十種之多。今只就目前所見存稿,撮要加以介紹:

  甲,已印有單行本的:

  1.《更生記》1936年上海學術世界社初版

  1946年琅玕館在廣州重版。

  這是冼玉清最早印行的文學創作。本來在這之前,寫有《萬裏孤征録》,是北游紀事兼及學術的。因原稿在戰前失去未付印。嶺大文學係主任楊壽昌爲《更生記》作序時,有一段話,很能反映出冼玉清的生平和形象,特爲照録如下:

  “南海冼玉清女士,吾粤女中人杰也。性情和易,而義之所在,不可回奪。躬獨身生活,而於親友之夫婦父母子女間倫紀恩義,諄諄致意。自奉儉檏,布衣蔬食,悠然自得;而周貧濟急,扶助人才,揮金如土。畢業嶺南大學,通外國語言文字;而於國粹深嗜篤好,講貫搜討,唯日不足。能詩歌詞章,而於立身經世學問之大,文章掌故沿革之要,尤深究其本源。愛才如命,考核嚴格,一矯因循苟且之習。相識遍南北,而人之親之,如冬嶺孤鬆,秋空皎月,崇仰其人格之峻潔”。

  楊壽昌這些話,可能有過度揄揚的地方,但基本上是符合實際的。由此也可見冼玉清的學術傾向。這篇《更生記》是用流暢的文言文寫的,筆鋒常帶感情,病中悽苦,具見於是。

  2.《廣東鑒藏家考》1940年廣東文物社出版。

  關於金石鑒賞一項,自從宋代歐陽修的《集古録》、趙明誠的《金石録》問世以後,金石學已成爲專門之學,至清代王昶《金石萃編》,都是把前代金石文物當作歷史考證的津梁。近代如羅振玉、郭沫若,更是借地下文物以考證古史。冼玉清對此,同具卓識。她認爲摩挲把玩,固足以啓發興趣,而制度款式,實足以反映各個時期的風貌,可資訂訛考古之助;不能簡單地認爲玩物喪志。本書詳征博採,共收廣東具有代表性的鑒藏家五十餘人,附以小傳。内容涉及許多珍貴文物,既補過去記載之不足,尤利於當前研究的參考。

  3.《廣東女子藝文考》1941年商務印書館版。

  該書網羅粤籍名媛閨秀包括外省之歸粤人者凡百人的詩篇、著作,分别給予評介。是廣東女子藝文專輯開山之作。冼玉清爲此致力,既足光輝泉壤,也含有惺惺惜惺惺之意。

  4.《流離百咏》1949年琅玕館自印。

  這是冼玉清在抗戰時,顛沛流離中的吟咏。中多憂時憤世,弔古傷今之語。愛國情懷,躍然紙上。容庚教授爲題“一代閨門好女子,百篇詩卷怨流離”。本篇既可看出她的性格,又可作爲詩史。

  5.《廣東叢帖叙録》1949年廣東文獻委員會印。

  該書是介紹廣東叢帖的專著,收有:《溪聲堂法帖》、《吾心堂臨古帖》、《貞隱園集帖》、《友石齋集帖》,《筠清館法帖》、《風滿樓集帖》,《海山仙館藏真初刻》、《海山仙館藏真續刻》、《海山仙館藏真三刻》、《寒香館藏真法帖》,《耕霞館集古法帖》、《海山仙館尺素遺芬》、《海山仙館禊叙十六種》、《南雪齊藏真帖》、《怡園集帖》、《岳雪樓鑒真法帖》、《百蘭山館藏帖》等,這是集名流、巨公、豪賈藏帖之大成的叙録。中多不易見到的珍本,嘉惠士林不淺。

  6.《廣東文獻叢談》1965年香港中華書局出版。

  該書大部份曾在報刊發表,稍加新作匯成的。内分書籍、人物、文化、文藝、文獻、雜考六部份。内容豐富,有不少是新發現者。是瞭解研究廣東文化歷史的很好讀物。

  還有在報刊發表過,間有油印本或剪報,屬於文獻,未正式出版的,恕不繁叙。

  乙 ,已有稿本尚待校訂印行的:

  《近代廣東文鈔》

  《近代廣東名人生卒大事表》

  《廣東中醫藥書籍提要》

  《廣東醫學名人志》

  《廣東石灣陶器》

  《譙國夫人叢考》

  《漱珠岡志》

  《嶺南遺珠》

  《廣東藝文志解題》

  《廣東釋教道教撰述考》

  《抗戰八記》(稿未齊)

  《青磷十記》(稿未齊)

  《粤謳與晚清政治》

  其中以《廣東藝文志解題》篇幅最大。内容是將粤人(包括寓賢)著作,按四庫經史子集分類排列,寫出提要,並附作者小傳,相當於廣東藝文的總匯。大大有利於研究廣東藝文的翻檢參考。惜原稿在“文革”期間已遭破壞,和其它稿本一樣,亦有不同程度的缺損。另外《廣東釋教道教撰述考》,是關於方外的要籍。原稿曾經汪宗衍校訂,1966年後才從香港寄回省文史館,冼玉清已不及見了。總計冼玉清畢生著述,不下三百萬字,有此碩果,在我粤女界中是不可多得的。

  由於冼玉清的著作甚多,涉及面也很廣,下面只能簡略分别加以介述:

  子,關於藝術方面:

  1.書畫:

  冼玉清曾寫過《趙鬆雪書畫考》(見《嶺南學報》2卷4期)。該篇是對元代大書畫家趙鬆雪的研究考證文章。趙鬆雪本名孟頫,字子昂,曾顔其居室曰“鬆雪齋”,因號“鬆雪道人”,本是宋太祖遺族故王孫。歷任高官,落籍浙江吴興。宋亡轉仕元,論節操原不足道,但其書畫(書法繪畫)、“各家批評”、“僞鬆雪書畫”、“結論”五章,詳加評述,對趙的藝術淵源、成就和僞冒的,一一加以鈎稽,論证精審,每發前人之所未發,給人以比較全面正確的認識。

  繼在《嶺南學報》3卷4期又發表《管仲姬書畫考》,亦具卓識。管仲姬原名道昇,浙江烏程人,趙孟頫之妻,號稱詩書畫無所不曉。其《鬆竹園》曾敕寫中宫,《千字文》則珍藏秘殿。本文亦分五節闡述,在《我對於仲姬之疑竇》中,尤多精僻見解。掃清了遺留下的疑雲迷霧。

  2.篆刻:

  冼玉清早期,寫有《粤東印譜考》,發表於《嶺南學報》5卷1期。後來經專家羅原覺、黄文寬校補,更名爲《廣東印譜考》,有油印本。該“考”有序雲:“我粤代有文人,但印章一道,則瞠乎其後。阮通誌素稱博雅,僅有謝雲隱《漢印分韵》一書,亦無印譜之録。爾後雖有出現,爲數仍少,其實印章一項,標誌文字之演化與制度之沿革,而賴以踪迹探究者,端資印譜。”故冼氏特發宏願,搜撰此文。其目録分爲①引言。②集印譜,含:《看篆樓銅印譜》、《聽帆樓古銅印譜》、《寶琴齋古銅印譜》、《秦漢三十體印证》、《漢銅印原》、《錢叔、胡鼻山刻印》、《添茅小屋銅印譜》、《吉金齋古銅印譜》(十二卷本)、《吉金齋古銅印譜吴大澄鑒定本》、《銅雀硯齋印存》、《秋曉庵印存》、《今夕庵古印藏真》、《味古堂印存》、《緑芳軒印譜》、《古陶軒秦漢印存》、《契齋印存》。③自鎸印譜,含:《朱未央印略》、《紫石山房印蜕》、《篆林餘古》、《寸耕堂篆質》,《壽竹齋印稿》、《草印譜》、《梅雪軒印譜》、《百福百壽印譜》、《藥洲印譜》(二册本)、《樂石齋印譜》、《裏木山房印存》、《樑星堂印存》、《藤花庵印存》。④篆刻字畫類,含:《選集漢印分韵》、《續集漢印分韵》、《印文輯略》、《摹印述》、《續三十五舉》、《篆法本真》、《魚門印論》、《印譜參微》、《繆篆分韵補正》。⑤結論。光從其搜集之富,研析之精,與用力之勤,就可以知其價值了。

  醜,關於考證先輩(含寓賢)事迹著述,書畫篆刻,名勝古迹,戲劇民歌史事等的論文。

  A、人物著作:

  1.《楊孚與楊子宅》,《嶺南學報》12卷第1期。

  楊孚字孝元,東漢南海郡番禺人。以學行拜諫議郎。是粤人中著書最早者。所著《南裔异物志》,爲歷代同名書之嚆矢。“志”中提到水稻、廿蔗、食糖、竹布等的裁制並及水陸動物,是我省最早提供的生産科學文獻。冼文不但把過去張冠李戴,混淆錯引,多所訂正,並用大量證據考定其遺宅是在廣州河南下渡村而非漱珠岡。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作出了新的貢獻。

  2.《天文家李明徹與漱珠岡》,《嶺南學報》10卷2期。

  李明徹(1751——1832),廣東番禺人。幼聰敏,不事舉業,出爲道士。喜學洋畫。年十三附關舶北行至京師,謁欽天監,得其傳授,學大進。尋回澳門與西心共研天道地理之法。著《圜天圖説》三卷,續二卷。阮元修《廣東通誌》曾採入“藝文略”,並飭繪《廣東輿地總圖》、《廣東府州縣分圖》。他是我國接受西方學術較早和有突出成就的人物。是篇除發掘過去不大爲人所知的李明徹的生平外,還考定他與廣州名勝漱珠岡的關係。

  3.《樑廷柟著述録要》,《嶺南學報》4卷1期。

  樑廷柟字章冉,號藤花亭主人,籍廣東順德。學問淵博,著有《南漢叢書》、《南越叢書》、《東坡事類》、《越華書院紀略》,特别是《夷氛聞記》、《海防匯覽》、《粤海關志》,是研究鴉片戰争、中國近代經濟史的重要典籍。冼氏對《夷氛聞記》,曾另有考證。此外在外事方面,樑廷柟著有《粤道貢國説》、《蘭論偶説》、《耶穌難入中國説》、《合省國説》等;在藝術方面,著有《鏡譜》、《書畫跋》、《蘭亭考》、《碑文摘奇》、《金石稱例》等;在戲曲文學方面,著有《曇花夢雜劇》、《江梅夢雜劇》、《圓香夢雜劇》、《斷夢緣雜劇》及《散體文集》、《駢體文集》、《詩集》等。冼氏特撰“録要”,非僅爲闡揚鄉邦文獻而已,蓋有深意存焉。

  4.《招子庸研究》,《嶺南學報》7卷3期。

  招子庸是清代著名的文人畫家,廣東南海横沙人。長於畫竹和螃蟹。所著《粤謳》,宜於説唱,是文藝上一朵奇葩。因漢奸鮑鵬之累,曾使他蒙上一滴污點。冼玉清此文,除了充分介紹他的生平和文藝成就外,還搜集了不少證據給他作了合乎邏輯的辯解。《粤謳》這一新穎的生動的民歌形式,辛亥革命前後,曾被廣泛利用,在政治上收到很大效果。請參看《粤謳與晚清政治》。

  5.《陳白沙碧玉考》,《嶺南學報》9卷1期。

  陳白沙名獻章,號“白沙子”,廣東新會人,是明代著名理學家。一生泥涂軒冕,以樂道自得。本篇着重考證所居碧玉樓,並非爲供奉聘玉而建,而且他也從未應聘。文中邏輯性很强,很有説服力。

  6.《何維柏與天山草堂》,《嶺南學報》11卷1期。

  何維柏字喬仲,明嘉靖萬曆間廣東南海縣人,曾中進士官御史,是秉性忠直的名儒。因劾嚴嵩、忤張居正而不容於朝,歸隱廣州河南小港,築天山草堂以講學自遣。該堂鄰近嶺大,冼氏常往流連。抗戰歸,見夷爲平地,頓興忝離之感!文中通過溯陳迹,表忠貞,亦欲以風世也。

  7.《蘇軾居儋之友生》,《嶺南學報》7卷2期。

  《蘇軾與海南動物》,《嶺南學報》5卷1期。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大文學家、大詩人和書法家。先後被謫我省惠州、海南。是歷代謫宦中給我省人民留下最深刻印象人物之一。前篇是叙述他在海南的達觀生活和對文教的影響,後篇是着重介紹他的博物知識,是紀念寓賢的文章。

  8.《唐張萱石橋圖考》,《嶺南學報》10卷1期。

  張萱是唐時京兆人,善畫鞍馬宫苑仕女,並工於製圖。點簇景色,布置亭臺花鳥樹木,悉窮其妙!所畫浙江西安縣爛柯山石橋圖,千狀萬態,是精詣之作。唐玄宗曾以賜高力士。歷代書畫均未著録。近人美國福開森《中國歷代畫目》却有識。冼氏出於關心國寶,特溯其發現經過,並評論其藝術價值。對當前大搞園林建設,有參考借鑒的現實意義。

  9.《黄遵憲之中日戰争史詩》,《大風旬刊》57期。

  黄遵憲字公度,清季廣東嘉應州(今梅縣)人。曾任駐日公使參贊及檀香山等地領事。對外交及保護華工,多所建樹。後奉命任德、日公使,均未到任。是維新派重要人物之一,著有《日本國志》、《人境廬詩草》等。名列《祖國十二詩人》。甲午戰争時,他對喪權辱國的官僚將領,有許多諷刺鞭撻的著名詩篇。冼氏在戰時特將這類詩篇發爲文章,無疑是有其斥責對象的。

  B、史事

  10.《中國清季之海軍》,《東方雜誌》410卷6期。

  C、戲劇

  11.《清代六省戲班在廣東》,《中山大學學報》第3期。

  該文是對廣東戲劇歷史淵源演變的探索專述,材料至爲豐富。説明河南、安徽、湖南、江西、江蘇、廣西六省戲班,對廣東戲劇都曾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是一篇研究廣東戲劇史很有份量的文章。

  D、史籍考證

  12.《關於〈夷艘寇海記〉問題與姚薇元、師道剛二先生商榷》,《學術研究》第2期。

  題名魏源著的《夷艘寇海記》,是鴉片戰争重要文獻之一。究竟它的祖本及原作者爲誰?學者有争論。冼氏經過認真的探索,認爲祖本是《洋務權輿》,原作者爲李德庵、風翎父子。詳征博引,具有説服力,終於把問題解决了。

  關於這方面的文章,還有不少,如《韓愈與廣東》、《劉禹錫與連州》、《朱九江對外之正義感》、《陳子壯殉國之哀挽詩》、《萬木草堂與灌根草堂》、《粤東掌故緣》、《粤人所撰論畫書籍提要》、《記冒鶴亭先生》等等,就不一一贅介了。

  在這裏,應當指出的是前面提到的兩個書名。一是《抗戰八記》,二是《青磷十記》。據知,原是擬名,還没有正式匯編成書。根據零碎的資料,知道原來打算把抗戰後陸續寫的:

  1. 《廣州八夜之空襲》

  2. 《危城逃難記》

  3. 《香港罹難記》

  4. 《故國歸途記》

  5. 《曲江疏散記》

  6. 《連州三月記》

  7. 《仁化避難記》

  8. 《勝利歸舟記》

  輯爲一書,叫做《抗戰八記》。但由於時間經過八年,作者輾轉各地,發表報刊也不是一處。冼玉清自己説有的留置澳門,後來失去了。在廣州從舊報刊找到兩三篇,依舊不齊,故没有正式印成書本。

  二是《青磷十記》。在冼氏的筆記中,曾設想將生平的師友,認爲德學可尊者選出十人,就先後寫過紀念他們的文章匯集成册,定名爲《青磷十記》。包括:

  1.《改良教育前驅者——陳子褒先生》

  (發表於《教育雜誌》31卷第6號)

  2.《一個實踐教育家——楊果庵(壽昌)先生》

  (發表於《大風旬刊》第31期)

  3.《憶黄晦聞先生》

  (民國24年3月5號香港《工商日報》“黄晦聞追悼專號”)

  4.《記大藏畫家倫哲如(明)》

  (發表於《大公報·藝林》,無年月日。)

  5.《寫在鐘榮光校長歸葬後》

  (《宇宙風雜誌》第147、148期合刊)

  6.紀念張蔭棠先生(文稿未見)

  7.《紀念冼雪耕先生》

  (《冼氏宗人聯誼會特刊》)

  8.《記陳述叔(洵)先生》(文稿未見)

  9.《記黄慈博(佛頤)先生》(文稿未見)

  10.《記烈士樑鏡堯》

  (《廣東教育》第2卷第2期)

  這“十記”和“八記”一樣,在冼氏生前没有印成書本。不過“十記”所記,多是學術界聞人,其中涉及學術的不少。希望缺失的都能找到,使成完璧。

  最後還要提到的是《廣東文獻叢談》,這本書是將報刊發表過的短篇補充新作編成的。内容豐富多彩,晶瑩可貴。特别有許多新發現,對研究廣東文化、歷史,有很大的幫助。

  寫到這裏,不禁勾起我一番思緒。想到吾粤前輩學人,向來都重視鄉邦文獻的研究與整理。從清初屈大均的《廣東新語》到道光咸豐間,吴蘭修、張維屏、樑廷柟等,具對前代史事,有所撰述。而譚瑩爲南海伍氏輯刊《嶺南遺書》,搜集粤人著述竟至六十九種之多。至近代樑鼎芬、葉恭綽等,搜輯刊行鄉邦先輩著述,更不遺餘力。冼玉清受過新式的教育,對我國文史學,具有深厚的基礎。因而她所致力的是多方面的。凡是有關前賢史實,掌故遺聞,金石書畫,名勝古迹,靡不加以探討。而所撰論文,都是在詳細佔有材料的基礎上,用科學方法加以論证,每有創見,爲同輩學人所推服。可是冼玉清在這方面的功力,爲她的文(詩)名所掩,而著作繼續發表,亦不易爲人詳盡理解。就其學術成就而論,她對廣東文獻搜集之勤,撰述之富,不愧爲當代廣東文獻學專家,非長期苦心鑽研,博雅通識,不能躋此。我深切希望能够得到有關方面的支持,使其研究成果得以系統整理編印問世。

  (作者:黄任潮 生前是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