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産——《冼玉清文集》簡介



  今年是冼玉清教授誕辰一百週年。爲了紀念這位嶺南杰出的女詩人、學者、廣東文獻專家,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與佛山大學佛山文史研究室合作整理出版《冼玉清文集》。這是嶺南文化界普遍關注及值得喜慶的事情,對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促進鄉邦文化建設,有重要意義。

  《冼玉清文集》約七十五萬字,分爲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約三十多萬字,選收了冼教授生前分别發表於《嶺南學報》等刊物的論文十二篇,大體上已把冼教授公開發表、比較重要的論文收録進去了。而這些論文今天已不易查找,所以彌足珍貴。這部分論文内容廣泛,有監藏、印譜、人物、戲班及粤謳等。每篇文章都旁征博引,縝密考究,細緻分析;才作出恰當之結論,其嚴謹慎重,精細客觀之學風,堪爲後學之楷模。如《粤東印譜考》這篇洋洋三萬餘言的論文,其搜羅之廣泛,考察之深入,實令人欽服。舉凡方誌、文集、筆記等書,無不披覽,精心尋找粤人關於印譜的著述,再經去僞存真,才寫入文中。讀了她的文章,自然會産生“翔實可信”的感覺。經過艱辛的勞動,收入該文的粤人印譜著述共四十一種、一百四十三册,相信遺漏者不會太多了。收入的原則爲:“其書以眼見者爲準,其未見者則以地方誌著録爲據。至未論定成集者,概不收入”嚴肅認真,乃學者風範也,冼教授所有著述,莫不體現這種可貴的風範。讀了該文,不但能瞭解中國印譜學發展的脈絡,更能瞭解廣東印譜學的發展歷史和所達到的水平。據文中所言,廣東印譜學之研究是落後於北方的,“吾粤代有文人,而印章一道,則膛乎其後。”直至清代嘉慶年間,才“漸見粤人印譜。”冼教授經過多方縝密考證作出的這個結論,是令人信服的。從該文所收四十一種印譜著述來看,大多成書於嘉慶以後,另一部分成書後民國,而嘉慶以前則寥若晨星了。冼教授的意見是客觀的、正確的。

  冼教授的大量論文,往往是文人們忽略的或未及研究之課題,起到了填補空白的作用。如《廣東之鑒藏家》一文,將廣東有代表性的金石書畫鑒藏家都收進去,羅列其藏品之名稱並加以述評,突出“藏”字;評説收藏者的文化素養及鑒賞旨趣,突出“鑒”字;又述又論,使讀者獲益良多。又如《粤謳與晚清政治》一文,采集了數十首粤謳,反映了廣東人民以歌謡爲武器向帝國主義、封建官僚和煙賭惡習作鬥争的歷史概况,凡鴉片戰争以後所發生的大事,均有不同的粤謳加以抨擊,代表了老百姓當時的心聲,有如閲讀了一首近代史詩。再如關於粤劇形成的歷史,學術界向有不同的見解:冼教授在《清代六省戲班在廣東》中;列舉大量事例加以論述,提出自己的看法,成一家之言,實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其他各篇,如對樑廷柟、招子庸、陳白沙、何維柏、楊孚、李明徹等著名粤籍學者的研究,均有據有理,成就得失,作出客觀公允的評價。

  冼教授不僅研究學術上的重大問題,且對一般的問題也給予關注。如《楊孚與楊子宅》一文,就附帶解决了“河南”一名的來源問題。廣州市區隔江相望之大洲,江水四環,名曰河南。人們以爲,因在珠江南岸,故名河南。冼教授認爲不對。她認爲因東漢楊孚而得名。楊孚於漢章帝時任議郎,在京師河南洛陽爲官,其家在珠江南岸的下渡頭村,南歸時,把洛陽的五鬣鬆移植於宅前。嶺南本無雪,而雪竟降於楊孚的鬆栢上,衆人驚异,因而稱其鄉爲河南。這個典故,糾正了人們沿襲多年的傳聞。大家尊稱冼教授爲廣東文獻專家,是實至名歸的。

  第二部分爲《廣東釋道著述考》,約四十五萬字。這是冼教授尚未發表的晚年的力作,也是第一本全面收集、評述廣東作者關於佛教道教著述的巨著,爲研究佛、道教在廣東的傳播,佛道思想的衍變發展,以及佛道家的行藏生平,提供了翔實的資料。這不僅是宗教界且是文化界值得熱烈祝賀的一件大事。冼教授博覽群書,廣泛收集,上自兩晋,下至1963年,共收集粤籍作者或與粤省有關的佛道著作共五百零四種,鈔録序跋共三百一十四篇,工作量之艱巨,可想而知。每一位作者,均有生平簡介;每一本著作,均查明出版單位、出版日期,並説明“見”或“未見”,使研究者便於查找。從該書所列資料來考察,粤籍文人對宗教的研究,其人數和成果,佛教多於道教;據統計,佛教著作爲三百八十八種、序跋二百四十篇,而道教著作只有一百一十六種、序跋七十四篇,表明佛教爲更多的人所關注,因而其影響也較普遍和深入,以至拜佛祈神之風,今天仍綿綿不絶。

  但是,道教入粤及其著述之間世却比佛教爲早,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晚年入粤,約在東晋初(亦是四世紀初),而佛教入粤則始自東晋隆安年間(四世紀末,克什米爾沙門耶舍扺穗傳教),相距約八、九十年。葛洪在廣州傳道著述、問藥煉丹,最後死於羅浮山,其《抱樸子》一書已傳世,而佛教著作尚未出現於廣東。冼教授收集了葛洪著作二十三種,而近十種只存書目却無内容了。另方面,佛教入粤雖晚,而其著作之豐,却是後來居上,唐代有二十四種,道家僅二種;宋代七種,道家五種;明代六十五種,道家二十三種;清代二百零五種,道家四十四種;民國七十五種,道家十六種;解放後十一種,道家爲零。數量相差甚遠。各時期佛道著作的多寡,也從另一面反映出佛、道在廣東傳播的歷史軌迹。

  冼教授不僅收集五百多種著述,且對每部著作的版本細加訂正,一時難以考證的,則註明存疑,留待後人繼續去考訂。同時對每部著作在“按語”中均加以簡要的評論,使讀者能更好地瞭解原著的主旨。

  我們高興地看到,本書所出現的數百位作者中,除佛道中人外,更有一批著名學者也致力於佛道的研究,握管立論,考訂史實,題寫序跋,探幽揭秘,各盡其能,各展其才,其中有陳澧、李明徹、陳恭尹、樑啓超、蘇曼殊、黎簡、鄭觀應、羅香林、許地山、陳垣、岑學吕、葉恭綽等數十位先賢。

  《冼玉清文集》有幸得到著名作家秦牧先生寫了序言,著名學者饒宗頤先生、王起先生惠賜題籤,使本書增色下少。

  作於1995年3月9日

  (作者:賴達觀 佛山大學)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