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陳士良:營造有利國家統一國際環境
http://www.CRNTT.com   2019-01-15 00:12:05


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陈士良(中评社 李娜摄)
  中評社北京1月15日電(記者 海涵 李娜 實習記者 胡振華)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院長、研究員陳士良日前在由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合辦的“中美建交暨告台灣同胞書四十周年”研討會上談了他對中美關係和和平統一之間內在聯繫的一些理解。陳士良表示,台灣的命運與中華民族的命運休戚相關,中國的強大,為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統一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創造了最重要的條件,解決國家統一問題,需要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創造有利於和平統一的外部環境,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兩岸統一要能夠讓東亞各個國家獲益,而不是受損,二是兩岸統一要能夠讓亞太地區更加繁榮穩定,三是兩岸統一要能夠為世界和平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有所貢獻。

  陳士良回顧說,1978年12月18-22日,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中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接著,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同日,全國人大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布和平統一的基本方針。這兩個影響深遠的大事在同一天發生,絕非偶然,而是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繫。今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也是《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1月2日,黨中央召開了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大會,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全面闡述我們在民族復興偉大征程中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重大政策主張,具有劃時代意義。

  他指出,重溫40年前的這兩個歷史大事,是為了更深刻地理解中美關係和和平統一之間的內在聯繫,並為今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提供一些啟迪:

  第一,台灣的命運與中華民族的命運休戚相關。

  陳士良表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但是由於台灣在地理位置上處於中國的東南邊陲,在歷史上,台灣與中央政權的關係就經常隨著中央政權的興衰而發生變化。當中國強盛時,兩岸就統一,而國家弱亂時,台灣被外國強權占領。這幾乎是台灣的宿命。就近代而言,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清王朝開始衰落,台灣在1895年被日本割占。1945年,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台灣隨之光復,重回祖國懷抱。新中國成立後,當時國力仍比較弱,1950年因朝鮮戰爭爆發,台灣再度被納入西方勢力範疇,一直延續至今。所以,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的講話中所指出的,“台灣問題的產生和演變同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命運休戚相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