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已故知名甲古文學者董作賓影像在台南展出
http://www.CRNTT.com   2018-04-14 00:03:49


董敏親自向來賓解說父親董作賓生平影像。(中評社 趙家麟攝)
  中評社台南4月14日電(記者 趙家麟)成功大學舉辦文化攝影家黃華安《民國大家的身影》特展,展出已故知名甲古文學者董作賓生平影像,也讓70多年後的今天,外界得以一窺抗戰之前的中國重要文化活動紀實。

  董作賓的六子董敏,13日在成功大學出席了特展開幕式,也親自為觀眾導覽解說父親董作賓生前的行宜。特別是在中國對日抗戰的1940年,董作賓在四川宜賓的李莊,歷時20個月,夜點油燈親筆書寫70萬字的《殷曆譜》,將中華民族信史從3000年再往前推300年,遙想當時困。

  董作賓(1895–1963年),在考古學、殷商史、文字學、書法及篆刻藝術等方面頗有貢獻,特別是在甲骨文的研究方面,貢獻卓著,在1928年至1937年間,前後多次參河南安陽殷墟的發掘甲骨,對於殷商史、文字學都有卓然貢獻。

  董作賓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台,任教於台大,又往香港任教於東方文化研究所,又在“中央研究院”主持“甲骨學研究室”。董敏告訴中評社,位於台北南港的“中研院”,在一次的水患中,早年在大陸考古的珍貴影像資料毀損嚴重。董作賓為自己50歲時所做的景譜,反而意外的保存了抗戰之前中國大陸文化活動的紀錄。

  董敏說,他的父親董作賓,因為投入考古而有拍照設備,為考古研究工作及個人的生活,留下許多的影像。50歲之年,董作賓以豐富的照片,為自己半世紀的生活,留下了生命的足跡,殷墟考古現場、河南嵩山少林寺、元代天文台、抗戰前的“中研院”學人聚會等,都成了這本景譜中,以編年的形式呈現出來。

  董敏表示,父母親膝下有10個兒女,卻無一人投入文史研究之路;對於父親在學術上的成就,大陸在20多年前就已非常重視,並且在陝西兵馬俑博物館辦過特展。他先父這本個人傳記《平廬景譜》留下早年在大陸考古的珍貴照片,在家人掃瞄存檔後,紙本原件都捐贈給大陸文化單位妥善保存。

  董敏說,甲骨文是中華文化的DNA,是文字、歷史、文化、藝術的綜合,近年來,他也積極在大陸推動甲骨文的普及化,透過甲骨文認識並珍惜中華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資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