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記者手記:追憶中評與容安瀾的緣份
http://www.CRNTT.com   2018-04-04 00:25:54


2015年中評社代表團訪問華府與容安瀾見面 資料相
  中評社華盛頓4月3日電(記者 余東暉)我最後一次見到容安瀾(Alan Romberg)是在去年10月6日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舉行的“解密中共十九大”研討會上,他研判北京的對台政策時建議蔡英文透過表態“台灣獨立不在我的議程上”,向對岸釋出善意。10月18日,中共十九大報告的對台政策闡述發佈後,我透過電子郵件對容安瀾進行了最後一次專訪。他指出,北京並沒有背離原有的對台政策方向。

  從那以後,即將年屆八旬的容安瀾便從公眾的視野里消失了。今年初我聽說他得了重病,可能不久於人世;給他發郵件、寄慰問卡,都沒有收到回覆。或許在人生的最後時刻,他寧願獨自度過,不願被外人打擾。3月29日,我正在度假旅行中,忽聞容安瀾病逝的消息,深感遺憾與悲傷。回憶過去6年我作為中評社駐華府記者與容安瀾打交道的經歷,感覺到這位貌似冷峻,面容清矍的“容伯伯”,其實並不高傲和難以接觸。相反,在美國的亞洲和台海問題專家中,容安瀾是非常溫和理性的一位,是“知華派”學者的代表。

  我第一次作為中評社記者採訪容安瀾是2012年的2月2日。此前在各種場合見過這位大名鼎鼎的台海問題專家,但沒有面對面交流過。記得那天傍晚,在華盛頓世界事務委員會的台灣選舉研討會後的招待會上,我主動上前跟他交換名片,做自我介紹。容安瀾接過我的名片,淡淡一笑,話很少,讓我感覺有些難以接近。由於中評社側重於報道兩岸關係和中美關係,此後我在各種各樣的研討會上多次與容安瀾見面,向他提問,會後補充採訪,漸漸地混了“臉熟”,也慢慢發現,“容伯伯”其實並不是那麼難打交道,關鍵在於媒體與學者之間有個建立互信的過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