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兩岸統合學會:偏安與台獨距離並不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1-22 12:03:11  


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
  中評社台北1月22日電/旺報報道,2009年年終,《聯合報》以“中華民國九十九年感思”為總標題,連續發表六篇社論,引起社會重視與討論,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等3位學者經反覆思索,決以“找尋兩岸和平發展的戰略基石”為共同主題,發表“六問聯合報”系列文章,此為系列六之四,主要內容如下: 

  《聯合報》系列社論有一個很有趣的觀點,就是一中各表與辛亥革命的關聯。《聯合報》認為台灣正有一種論述的價值在上升之中,那就是由辛亥革命所賦予的“中華民國”的價值。此一價值的核心點在於如何建設新中國,這也就是說“中華民國”的命運是與新中國的建設分不開的。就這點而言,“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民主建設,正指引出了這樣的方向,特別是在大陸經濟起飛,兩岸的經濟差別不是那麼大的狀況下,乃顯出了此一面向的可貴。 

  國統綱領確為一中各表 

  《聯合報》以上的觀點,凡是走過蔣經國主政歲月的人,大概都不會陌生,但是把這樣的觀點和“一中各表”連結起來,卻不免令人有種時空錯置之感。 

  當年,在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為口號的冷戰時代里,你也可以說那就是某種意義的一中各表。那時,兩岸已經是冷和的局面,國際冷戰格局雖不變,但和解政策已成主流,所以兩岸的軍事對峙已見和緩。在那個歷史時空中,儘管台灣始終處於內外皆不利的態勢下,我們一直沒有放棄去和大陸競爭合法性與正當性。 

  當時的國民黨政權,當然還談不上是民主,可是我們總是以此為號召,而事實上由於蔣經國對權力的某種自制,乃至解嚴,也的確為後來的民主化鋪平了道路。所以我們可以將民主化作為對大陸的政治號召,並以之建立“中華民國”在全中國發展的價值。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燈塔效應。但在那個時空中,國民黨政權卻絕對不會說一中各表,因為那時的“中華民國”仍認為對岸的政權為偽政權。 

  在我們看來,真正有意義的“一中各表”,其實只出現在一個很短暫的時空中,那就是《國統綱領》時期。照《國統綱領》的基本架構,它的確仍將“中華民國”的“主權”涵蓋全中國作為前提,而且把“國家”恢復統一作為其最終的目標,同時也設定了一些條件做為“國家”恢復統一的先決要件。這時的狀況的確是“一中各表”,以一個中國為前提,也就是說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與大陸皆同屬於整個中國,這和大陸的“一中新三句”是重合的。如果《聯合報》所意指的一中各表與辛亥革命的聯繫,指的是此一意思,則沒有問題,因為《國統綱領》中所設定的條件的確可以視為是建設新中國的內涵。 

  台灣民主化後限縮“主權” 

  但是現在回頭來看《國統綱領》,就會發現那不過是一份歷史文獻而已,當時的李登輝政權從未認真看待過這份文件,這份文件只是李登輝拿來堵當時國民黨內非主流派的嘴的工具而已。從此李登輝所展開的民主化工程,從來就不是要建構一個燈塔,而是和本土化掛鉤,要將“中華民國”完全轉化為一個和中國脫鉤的政權,對於這個過程,我們可以說當他在康乃爾大學說“中華民國”在台灣”時,“中華民國”已經成了“偏安”在台灣的政權了,而兩國論則更進一步,從此“中華民國”已經和辛亥革命脫鉤,也與建設新中國脫鉤。 

  這也就是說,台灣的民主化,其一個很重要的內涵,就是實質上完成了“主權”的限縮,只是“憲法”尚未改,所以法理上尚未完全和中國脫鉤而已。 

  從這個角度看,這時李登輝在兩岸對話中所說的“一中各表”,已經是個他掌中的玩物,其重點是在“各表”,只要“中華民國”這個名號猶在,他愛把一中各表說成方的就是方的,愛說成圓的就是圓的,反正怎麼說都有他的道理,所以當年蘇起在為兩國論的風波辯護時,連所謂“特殊國與國”也是“一中各表”的變形。然則“一中各表”也就在這樣的操作過程中被徹底“玩死”了。我相信這一過程《聯合報》當會記憶深刻才是。 

  當然,人們或者會說,當馬政府成立後,局勢已有了本質性的改變。我們當然不否認這一年多來兩岸局勢的迅速和緩,可是當馬政府仍然擱置《國統綱領》,仍然言必稱尊重兩千三百萬人對台灣前途的決定時,這樣說的“一中各表”其具體內涵會是甚麼呢?這樣表述背後,被本土化了的“中華民國”內涵,和辛亥革命與建設新中國還有多少本質的關連呢?試問一個完全本土化的“中華民國”還能不能對大陸構成燈塔效應? 

  偏安與台獨距離並不大 

  如果我們根本就是以“異己”的方式在思考兩岸關係,是無法成為燈塔的。而且,冷戰格局迫使兩岸無法交往,所以不得不求之於燈塔效應,而今兩岸互動已經如此頻繁,難道“中華民國”還只永遠想當燈塔而已嗎? 

  當《聯合報》在論述一中各表與辛亥革命之關聯時,應該認識到目前馬政府的“一中各表”論述只是個防禦性的工具,而且防禦的對象只是民進黨,“一中各表”對國民黨而言,已經不是一個兩岸關係的政策論述,而只是企圖以此證明國民黨仍在捍衛“中華民國”的“主權”而已,至於這個“中華民國”的內涵為何,其實已經不暇深究了。換句話說,“一中各表”其實只是“一個“中華民國”各表”而已,它並沒有進取性,也不代表一個戰略構想。然則在這狀況下來提辛亥革命,不覺得有些諷刺嗎? 

  我們以為對於《聯合報》的論述而言,如果它希望大陸能夠依照“一中各表”來正視“中華民國”的地位,並且真的讓兩岸回歸到辛亥革命的情境中去的話,那恐怕就不能不先要求國民黨把它的“一中各表”說清楚,也得問國民黨要怎麼處理《國統綱領》。若不能如此的話,則這個論述本身就會只是玩假的東西而已,不是嗎? 

  然則我們想試問,現在台灣還有誰想進取中原?想去經略大陸,建設新中國?還有幾個人不是“偏安江左”派?現在的國民黨政權是不是一個只想偏安的政權?這種偏安和台獨究竟有多少距離?偏安又如何建設新中國?(作者: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3位學者--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張亞中;佛光大學文學系主任謝大寧;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黃光國)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