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國家球體理論:兩岸共贏模式的另一種解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1-23 11:35:51  


  作者:徐曉迪 福建省廈門市 學生

  此次台北舉行的“兩岸一甲子研討會”,兩岸台海專家齊聚一堂,坦誠相見,雙方觀點你來我往,既有交集也有交鋒,是近年來難得的一次高級別學術研討盛會。讓筆者眼界大開,深受啟發。其中最讓筆者心儀的是來自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劉國深教授的“國家球體理論”。 
  
  劉教授以“球體國家”理論來描述當前的兩岸政治關係,生動易懂,讀來讓人信服,他在文中“把國際社會比作由200個左右的‘球體國家’構成的‘國際星系’,按照聯合國憲章規定的國家關係軌道運行。各‘球體國家’擁有特定的領土、人民和政府,分別是這個球體的內核、主體和球面。各‘國家球體’必須保持領土和主權完整性,以避免因球體變形而出現顛簸甚至逸出軌道,造成‘國際星系’的動蕩不安。所謂的中央政府(或政權)就是附著於‘國家球體’的保護層,行使對內鎮壓與管理,對外保護所在球體不受傷害的主權行為。” 
 
  給我們劃出了兩岸擱置“政治符號”之爭的“路線圖”——兩岸共贏的另一種模式:繼續擴大兩岸領土和主權一體性的認知交集,默認或接受“一個中國境內兩個競爭中國代表權的政權差序並存”的現實,這同時也呼應了兩岸雙方領導人正視現實、擱置爭議、直面矛盾和衝突,並著力化解矛盾和衝突的理想模式,是一種時代精神的理性回歸,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時代特色精髓把握。 
  
  回首兩岸六十年來交往史我們不難發現:其實兩岸都是和平紅利的製造者及推動者,充當了歷史不知覺的工具。兩蔣時期“漢賊不兩立”,但雙方都能堅守對“一個中國”的信念;李登輝時期積累起來的“九二共識”成為了制約陳水扁“台獨”企圖的一個套索,終究沒有走向所謂的法理“台獨”,反而讓更多的民眾從“台獨”的迷夢中驚醒;馬英九時期我們經歷了一個輪回,重新找到了兩岸交集的最大公約數,分母已經找好了,現在是我們做大分子的時候了。“國家球體理論”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契機:在國際的場合,雙方繼續各自堅持己方代表中國的政治主張,這樣的局面無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本質,我們都在一個球體上,我們背靠背,我們相互依賴,我們互相取暖,我們本身就是一家人,只是一個照看前門一個守住後院而已;我們還會在這個球體上,我們面對面,我們手牽手,我們坦誠相見,我們相濡以沫,因為我們本是一家人,共舞一曲探戈舞,讓全世界見證我們的精彩,在這個舞台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進我退,你退我進,進退之間方顯同胞之情,非零和共贏的競技是搭建兩岸和諧共存平台的主旋律,只要兩岸把握好這和諧的節奏,踩准這有韵律的節拍,兩岸的統一也許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只是等到瓜熟蒂落的那一天罷了。 
  
  此次“兩岸一甲子研討會”,我們欣喜的看到兩岸學者的激烈交鋒,雖然有矛盾有衝突,但這次雙方把各自的感受和情緒都向各自親人訴說,這是坦誠的見證,本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功,回望兩岸交往的歷史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要麼是“互不理睬”要麼是“各說各話”,此次的進步,讓我們拉近了彼此心的距離成了可信賴的傾訴對象。以前的矛盾很多是因為我們雙方都缺乏“同情的理解”,今天我們的矛盾更多的是因為理解需要時間與過程。劉國深教授的“國家球體理論”讓我們可以靜下心來,用更富前瞻性的歷史眼光來洞見未來兩岸發展的趨勢,他在文章中這樣寫道“第一步,兩岸雙方堅持‘九二共識’,維護一個中國框架,是構築兩岸政治互信的基石,這是最基本的政治互信。第二步,兩岸雙方在確認同屬一個中國的基礎上,進一步默認並接受“領土主權一體,政權差序並存”的現實,並表示願意共同維護這一政治格局的相對穩定性,形成兩岸政治互信的運行框架。第三步,兩岸雙方在維護台海地區政治格局穩定性的基礎上,呼應人民的要求,共同努力,最大限度地拆除影響和限制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各種人為障礙,兩岸政治互信內化成為強大的政治生產力。第四步,兩岸雙方由背靠背的“政權分治”,走向面對面的“共同治理”,並以適當的方式共享中國對外主權,兩岸政治互信外化成國際社會的穩定力量。第五步,兩岸雙方在經濟利益一體共構、社會和文化高度融合的基礎上,以平等和民主的方式,最終達成兩岸政治關係模式的終極安排,兩岸政治互信從美好的願景,變成人民安和樂利的現實。” 
  
  剛剛結束的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開啟了中美兩國競合新局,雙方都找到了自己的“核心國家利益”,以“聯合聲明”的形式獲得了“戰略再保證”,其實相比較而言“九二共識”在某種意義上也扮演了兩岸“戰略保證”互信的基石,可以肯定,未來的兩岸和平協議,“九二共識”無疑是兩岸“戰略再保證”的“紅頭文件”,以更書面形式讓其攤開在世人的面前,本身就是一個負責任守信用的開始,在雙方確認同屬一個中國的基礎上共同來維護“領土主權一體,政權差序並存”框架的正常運行是完全可行的。 
  
  當前兩岸交流態勢康健,但隱約的罩在兩岸民眾心頭的仍然是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安全感”何來?我說你搞“台獨”,你說我“飛彈”瞄准你,互相攻擊的結果就是互相傷害,互相傷害的結局就是互相隔閡。在筆者看來關鍵是兩岸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政治涼解備忘錄”,如果兩岸能夠求同存異、聚異化同,簽署一份化干戈為玉帛,功德千秋的《兩岸和平發展協議》,以政府公文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拆除影響和限制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各種人為障礙,讓兩岸政治互信內化成為強大的政治生產力,外化成國際社會的穩定力量,一起跳出歷史的魔咒,我們將會看的更遠:“台獨”這個假命題將會漸行漸遠,讓“飛彈”成為兩岸共同防禦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實實在在的“安全感”是完全可以觸手可及的。 
  
  兩岸雙方經濟、社會與文化日益一體化,未來兩岸生活在“一日圈”裡,誰也離不開誰這是不爭的事實,歷史就是這樣,水到渠成的事誰也抗拒不了,兩岸政治關係模式何處何從或許用不了我們過分擔憂,立足當前,把歷史今天交給我們的事情做的圓滿就是對兩岸人民最大的貢獻。 
  
  球是所有立體圖形中,在表面積一定的情況下,體積最大,兩岸小到正常民間交流交往,大到“一個中國”、“一個民族”的共同認知,在“球”概念下,多元並存,有容乃大。此次“兩岸一甲子研討會”開了一個好局,雙方有爭議、有分歧是正常,難得的是雙方坦誠相見、求同共識,才能在這廣闊的空間裡繪就更壯觀的藍圖。劉國深教授的“國家球體理論”無疑是這藍圖當中極其濃墨重彩的一筆:為我們解決兩岸問題提供一個嶄新的視角,一個極具開拓價值的研究領域,其理論的光芒注定會被歷史來印證。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