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2018高雄獎出爐得主優秀作品公開展出
http://www.CRNTT.com   2018-03-27 21:41:30


高雄市“副市長”史哲(左一)及高美館館長李玉玲(右一)與高雄獎得主合影。
  中評社高雄3月27日電(作者 崔家齊) “2018高雄獎”頒獎典禮3月24日下午於高雄美術館舉行,由高雄市“副市長”史哲及高美館館長李玉玲親自頒獎,5位“高雄獎”得主楊順發、徐叡平、蕭聖健、胡鈞荃、林羿綺各得新台幣40萬元獎金,另有何創時書法篆刻類特別獎張天健、7位優選獎及27位入選者,所有得獎人精選優秀作品將展出至5月26日。

  史哲代表市長陳菊出席時指出,“高雄獎”邁入第22年,他個人就出席了12年,期許高雄獎扮演一個開闊的角色,讓新銳藝術家有創作的藝術平台,“高雄獎” 自1997年由市美展轉型,鼓勵藝文創作、扶植年輕新銳,也成為台灣相當具有指標性、重要性的藝術獎項之一,評審團真心的投入也是高雄獎權威性指標重要基礎;高美館改制為行政法人後,將“高雄獎”做為一項策展性的獎項,也期盼保持對高雄獎的學術研究與展覽的初衷,更發揚公益性、教育性、推廣性,在未來也發揮更寬廣的空間。

  高美館館長李玉玲則表示,“2018高雄獎”從去年10月起徵件,經歷了籌備、初審、複審,在532名送件者中選出5位高雄獎,1位何創時書法篆刻類特別獎,7位優選獎及27位入選者,今年度首度將“科技藝術”納入“新媒體New Media”類收件,以實際行動回應`資訊串流時代的呼喚與期待,提供藝家與時俱進的創作選項,擁抱當代藝術創作所主張的流動及前衛精神;而3位“科技藝術”入選者也全數獲得高雄“高雄獎”,是今年比較特殊的情況。

  李玉玲表示,“高雄獎”歷經多項變革,首創“初審分類、複審不分類”之評審機制,更於2007年推出觀察員制度,彈性針對當年藝術轉變之趨勢進行檢核與自我調整,為的是讓“高雄獎”更切合年輕世代當下之創作需求,吸引更多優秀作品參與,希望“高雄獎”成為台灣第一個深具特色的當代藝術平台後,更積極、更進步、更能回應當代藝術創作的多元能量。
 
  “2018高雄獎”從去年10月起徵件,經歷了籌備、初審、複審,在532名送件者中選出5位高雄獎得主,有在藝術界創作不斷的藝術家,也有學院內的藝術新秀,得獎作品運用獨特媒材語彙,結合創作的機動性與原創性,深刻傳達對外在環境或內在風景的省思。

  得主楊順發的作品《台灣水沒—保國護土篇》,反諷影射水墨意境的優美風景,在現代發展思維下,帶來人境廢墟的感嘆;徐叡平透過變異形塑義肢、輪椅、拐杖等輔具,以複合媒材與玻璃,充分展現生命脆弱的共感意象;蕭聖健的作品《月夜》、《夏之聲》、《群》,創作靈感來自童年對大自然的懷想,也有別於機械藝術對於工業的禮讚與美感的探掘;胡鈞荃利用3D掃描技術與“VR虛擬實境”,創造出詭譎的解構世界,影像碎片彷彿標舉出現實生活的窘境;林羿綺作品《父域安魂曲》系列,運用影像與布幕裝置的交疊,呈現記憶與影像之間的曖昧情境,讓人彷彿置身迷幻眩惑的夢境邊緣。

  另外何創時書法篆刻類特別獎得主張天健,7位優選獎得主紀人友(水墨/膠彩類)、柯良志(書法/篆刻類)、蕭其衍(油畫/壓克力類)、丁柏晏(素描/版畫類)、吳有容(雕塑類)、楊育傑(攝影類)、王寶慶(複合媒材類)。
另有27位入選者,包括水墨/膠彩類的柯懷晴、李品墨、陳芷若;油畫/壓克力類的楊淑芳、鄭崇孝、蔡宜儒、蔡宗祐、宋真、蔡芝其、張善學、黃鈺軒、劉韋岑;素描/版畫類的游雅蘭、阮原閩、劉呈祥;雕塑類的耿傑生、撒部‧葛照;攝影類的林振宏、蘇崧銘、李阿明、吳孟真、周永忠;複合媒材類的蔡亞馨、吳家盷、康雅筑、洪鳳蓮、余孟儒。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