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王道:台灣大選 內因是決定因素
http://www.CRNTT.com   2019-11-23 00:31:47


  中評社香港11月23日電(作者 王道)不久前,新黨副主席李勝峰鐵口直斷,如無特殊狀況,蔡英文將領先200萬票從大選中勝出。這在藍營上下特別是媒體名嘴竭力營造“韓流再起”、即將“黃金交叉”氣氛之際,多少讓人感覺意外,不過也促使人們進一步深入思考,短短不到一年時間,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了蔡韓對比民調出現有若天壤般的變化?李氏曾言,韓國瑜要贏,除非徹底改變自己形象以爭取大多數人信任。那麼,韓要如何改變形象並改變什麼形象?還是說,國民黨、韓陣營要爭取勝選,必須在更大範圍上破解民進黨什麼招數和陣式?諸如此類種種懸疑,都有必要進一步探討。

  內因是變化的依據
  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近月來,韓國瑜民調由領先一、二十趴一舉逆轉為落後一、二十趴,且自八、九月以來,不分藍綠媒體所作民調都持續保持這種態勢。輿論咸認,主因是香港反“逃犯條例”與中美貿易戰讓蔡英文“撿到槍”甚或是“撿到炮”,致使民進黨得以販賣“芒果幹”,擺脫困境,起死回生;更據此斷定韓國瑜能否再次翻轉取決於香港的事情是否及時落幕,還有的則或明或暗指向大陸某些舉措的影響。

  以上看法各有其援引和論理,畢竟民調的變化與中美間的矛盾及香港的事情等等,在時間上是相合的。但細想之下,還是讓人有所疑惑,假設現在情形搬回2008大選前,當民進黨因陳水扁系列貪腐案被打得人神共憤、奄奄一息時,是否能因目前這樣的外部環境而成功脫身並實現逆轉?

  這時,不由人回想到早先偉人的那個著名論斷: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事物的變化發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內部矛盾引起的,事物內部矛盾的雙方既相互依賴又相互鬥爭,由此使矛盾雙方的力量和地位發生變化,推動著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決定著事物發展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中美矛盾、香港事件的同時
  台灣到底發生了什麼

  去年11月24日的九合一選舉後,民進黨上下一片狼籍,哀鴻遍野。兩岸輿論包括一些頗具影響與地位的專家大咖,幾乎一致判定民進黨已從一年後的大選中提前出局。民進黨和綠營內部,“逼宮”聲浪四起,數十名深綠大佬發表公開信要求蔡英文放棄連任,賴清德在獨派推動下於3月中旬宣佈投入黨內初選,一時間“蔡皇”岌岌可危、朝不保夕。

  但是,在兩個多月的拖延展期中,蔡英文元氣逐漸恢復,並於6月13日以領先賴清德8%的結果勝出初選。這時,香港的抗議剛剛發生,“芒果幹”即使有,也不夠賣。

  回頭來看,蔡贏得初選並不僅僅反映她個人在與賴清德的競爭中獲勝,更反映從那時起,民進黨在同國民黨的新一輪搏鬥中已經重新穩住腳跟,雙方消長態勢也悄然發生變化。由於這種變化是逐漸地、半年多時間裡一天一點地累積的,因而當時並不引起人們的注意。儘管如此,出現在5月份的兩件事情還是具有相當的象徵意味與代表性,雖然它們本身在台灣持續的藍綠鬥爭中遠稱不上典型性事件。

  一是韓國瑜高分貝抨擊民進黨“毀憲背信”、在年金改革中大幅削減軍公教退休金,並誓言當選後全部改回來。韓此舉對鞏固傳統軍公教支持、確保他從國民黨的初選中勝出有其意義,但卻忽略了一個更大範圍的問題,即社會上更多的人們對此並不一定反對,不少甚至是贊同,因為它涉及的基本是國民黨威權時代延續下來的一個特殊群體。綠營知道無論如何這個群體就是支持國民黨、反對民進黨,所以急欲利用手中權力對其剝奪清算;另一些民眾或中間選民,則認為傳統軍公教的待遇具有特權餘緒,適度削減也屬“公平正義”。更為重要的是,針對此事的爭議其實具有廣泛的擴展性與外延性,即讓不少中間民眾感覺到民進黨執政三年多的“改革”包括清查國民黨黨產、沒收“國民黨隨附組織”財產、“轉型正義”等等也有其一定道理,而且效果也逐漸顯現出來了。社會心理的這種轉變,是民進黨和蔡英文由死向生的內在基礎。

  二是“同婚”法案的通過。原本民進黨在這個議題上是臘燭兩頭燒,反同群體極力反對抗議,擁同人群則對民進黨是否積極推動、是修民法還是立專法(專法被視為仍存在歧視)存在諸多不滿,這都形成蔡政府聲勢低迷的原因之一。但最後通過時,由於國民黨全力抵制,民進黨強勢推動,儘管最後通過的是專法,擁同群體還是轉而支持民進黨,特別是廣大年輕世代認為反映了“進步價值”,並為台灣在亞洲第一個以法律保障同婚而興奮;即使反對者,至今也由於畢竟是“個人選擇自由”,不再強力抵制。此事及其同樣存在的擴展性與外延影響,對民進黨擴大年輕一代的認同支持無疑具有廣泛的作用。

  以上兩件事情都不算太大,但卻具有重要的指標意義,它代表著社會較大範圍內的認知心理已經轉變,藍綠較量的總體態勢開始逆轉,蔡政府聲勢觸底回升,掉頭向上。

  深綠全面歸隊
  年輕世代結構性轉向

  不論藍綠,執政者支持度、好感度等等一旦跌入十幾二十趴以下,絕對是深藍深綠對自己的領導人嚴重失望甚或產生巨大的怨恨。馬英九執政時一度成為“九趴總統”,以及國民黨2016年慘敗,原因即是深藍的絕望與“含淚不投票”。蔡在九合一後陷入泥灘與之相似,但由於人們對深綠極端心態與思維較少注意,以致在看待或分析問題時往往缺少了一個重要的維度。實際上,在台灣這個分裂的社會,對事情的看法與感受基本是完全相反的,以至於我們可以在一方看法的前面直接加一個負號,正好就是另一方的主張與觀點,正的轉負,負負得正(簡易辯證法哈)。

  當傳統軍公教“八百壯士”對蔡政府的年金改革進行“如影隨形”、“埋鍋造飯”的抗議時,當國民黨對黨產被剝奪表達憤怒並上訴“釋憲”時,深綠卻從完全相反的方向上對蔡當局產生難以掩飾的怨恨,這就是對蔡當局“改革”的牛步龜速、遲無績效憤懣莫名,極度失望。在他們看來,陳水扁執政八年時應早對黨產、“轉型正義”等內容充分掌握,完全執政了就應當雷厲風行收霹靂之效,但林全任內的一年多卻都還在收集研究資料,賴清德的一年多進展也是離離落落。這無疑都使深綠越來越難以忍受,以至公開發難,使蔡的支持度低迷不振。

  正因如此,當今年以來蔡標榜的“改革”逐漸顯出效果以及蘇貞昌上任後對藍營展現強硬的對幹時,深綠鬱結的悶氣終於得到舒解,大佬紛紛出面表示原來大家“誤會蔡英文了”,連始終反對蔡搶大位的辜寬敏也一百八十度轉彎,呼喚綠營支持蔡連任。可見,深綠已經全面歸隊。

  綠營實現整合,選情自然已經回到五五波。之所以近幾月氣勢全面壓過國民黨,則因為另外有中間民眾包括年輕選民發生結構性轉向。韓國瑜去年在高雄以明顯優勢勝出,主要由於中間和年輕世代對民進黨長期執政的厭倦、對改變的期待。但當韓上任不久就參選大位等因素,加上前述受民進黨所謂“改革”的影響,很多人的想法與選擇發生變化,這部分加總上去,當然造成藍綠民調的較大差別。

  當然,這裡明顯還涉及韓本人的問題、國民黨不團結等因素,只是都比較顯性,且媒體談論已多,所以不再多述。

  可見,目前大選態勢主要是由台灣社會的基本面、大結構決定的。韓陣營如欲尋求根本解決之道,必須從基本面著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