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宋泓:通過中美貿易談判使雙邊關係更近一步
http://www.CRNTT.com   2019-04-19 00:23:44


中國社会科学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 宋泓研究員(中評社 武毅攝)
  中評社北京4月19日電(實習記者 武毅)4月1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舉辦了第385期金融論壇,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紀委書記宋泓研究員受邀以“中美經貿關係的發展與挑戰”為題演講。他強調,特朗普上台後,中美貿易尤其是貿易政策變化情況較大,美國退出TPP等一列行為表明,特朗普貿易政策的核心就是關注美國的貿易平衡。2017年主要處理與北美自貿區的關係,處理與加拿大、墨西哥的關係,將“北美自貿區協定”更新為現在的“美墨加自由協定”,並對美韓貿易協定進行了調整。從2008年之後到現在,美國的主要精力便集中在對中國的貿易談判,之後會是對歐盟和日本經貿關係的調整。

  宋泓首先介紹了中美雙邊幾十年貿易發展的情況,中美雙邊貿易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93年之前,雙方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正常的經貿關係,中國當時處於逆差的狀態,對美進口多而出口相對較少;第二個階段是1993年到2015年,這一時期中國積極吸納“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轉移,以前直接出口美國的產業轉移到了中國,之後中國便對美國處於貿易順差的狀態,一直持續到現在;第三個階段是2016年之後,中國超過加拿大與墨西哥,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因此,這次貿易談判的核心點之一就是要減少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的規模,但這一點要想實現確實有難度。2018年即使在貿易戰的背景下,中美貿易順差在2700億美元的基礎上依舊增加了500億美元,在很多年份,美國貿易逆差的一半都是來自於中國。總體來看,從新中國建立到上世紀70年代以前,我們與美國基本沒有直接的貿易往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從無到有,雙方發展為互為第一大貿易夥伴,同時中國也成為美國貿易逆差的第一大來源國。

  宋泓隨後從美國治下的世界經濟構架的角度,分析認為造成如此大變化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二戰後美國主導下的世界經濟構架,為全球性的貿易體系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中國能夠很快融入全球體系。另一方面則是中國自身對外開放的政策,趕上了全球化的潮流。70年代以後,歐洲和日本在戰後恢復時期,實現了經濟的重新崛起,規模與產業發展均快速趕上美國,在很多領域甚至與美國形成分庭抗禮的局面。70年代後期,世界逐漸形成三大經濟板塊,分別是美國北美版塊、歐洲版塊和以日本為主導的亞洲版塊。之後,亞洲地區快速發展,以日本為先導,隨後是“四小龍”,再接著便是東南亞以及中國。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發達國家自由化的推進,全球範圍的市場經濟作為一種共同選擇,而且是一種開放的全球性市場經濟。當時的美國有意識地推動貿易逆差,通過印國庫券來維持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美元地位的維持條件,就是要把美元推出去。於是美國把國內的製造業大規模向外轉移,結果就形成全球區域範圍內大規模製造業的外包和轉移,全球範圍的市場化、自由化。

  宋泓表示,從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看,在80年代國際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開始作出調整,推動“全球大循環”的策略,加入到區域網絡中,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此香港、韓國、新加坡的投資開始逐步向中國轉移。在1992統計時發現,我們對周邊國家的貿易逆差越來越大,但是對歐美發達國家順差也越來越大,這實質上就是我們從周邊進口中間的投入品,經過加工製造後出口歐美市場的分工關係。現在我們的貿易順差主要來源於民營企業,而國營企業主要是貿易逆差的來源。因此我們的貿易特征表現為:與歐美國家保持貿易順差,與韓國以及台灣地區保持貿易逆差。歐美國家作為最終市場,將製造業與服務業轉移出來,而我們是作為全球生產鏈中段的加工製造環節,產品最終出口到歐美國家,因此我們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就表現突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