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國際政經環境的變化與台灣的出路
http://www.CRNTT.com   2023-04-27 00:14:14


會議現場
王崑義
  中評社╱題:國際政經環境的變化與台灣的出路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3年5月號(總第305期),思想者論壇

  主 辦:台灣國際戰略學會 中評智庫基金會
  督 導:郭偉峰 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
      周建閩 中評智庫基金會執行董事
  主持人:王崑義(台灣)
  評論員:包宗和(台灣)
      黃介正(台灣)
      徐遵慈(台灣)
      廖雨詩(台灣)
  執行人:羅祥喜 中評智庫基金會執行長
      王 平 中評智庫基金會副執行長
      郭至君 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助理
  時 間:2023年4月8日(總第394次)
  地 點:中評社台北會議室

  王崑義:開場白

  感謝大家參加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和中評智庫合辦的思想者論壇。今天的主題比較大,是談國際政經環境的變化與台灣的出路。這裡特別提到“出路”,為什麼不用台灣的“未來”或“發展”呢?因為用“未來”或“發展”好像感覺比較八股,“出路”有其特別的用意。從馬英九到大陸訪問,及蔡英文到美洲訪問,可以看出台灣是一邊想向東走,一邊想向西走的情況,這是兩個不同方向的路徑。所以未來到底是要往西走,還是往東走,或者是兩邊一起走,是否有調和的可能性呢?

  當然也有主張往南走或往北走,從以前李登輝時代主張的南向政策,到蔡英文的新南向,綠營一直認為台灣的出路應該是往南走,但這麼久了,南向還是走不通。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世的時候提到“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等於美日同盟有事”,那時候還有一點希望可以向北走。可是安倍對民進黨來講是好人不長命,遭遇了災難,所以這些問題就變得很尷尬。台灣到底該往東西南北哪個方向走,已經變得有一點迷茫。

  像這一次蔡英文去美國過境訪問,我稱之為“迷霧外交”,因為大家都看不清楚她到底要往哪兒走。一開始在紐約的時候好像很低調,連蓬佩奧都見不到,見民主黨的領袖傑弗瑞斯也不敢對外公佈,甚至到洛杉磯見麥卡錫也是在見面的前一兩天才敢公佈,還是由麥卡錫辦公室公佈,我們這邊外交部不敢公佈,所以是充滿迷霧的一種外交。現在不衹蔡英文是迷霧外交,整個台灣的未來走向都籠罩在一股迷霧中,看不清楚。

  其實早期的台灣一直有這樣的方向性問題,起碼在1990年代,許信良擔任民進黨主席的時候提出了台灣應該做一個“東西橋樑”,在東西之間找一個平衡點。如果民進黨當時堅持許信良的路線,台灣應該可以作為美中之間的橋樑,實現東西平衡的狀態。但當時李登輝強調的是南向,是一種“雁群戰略”,其路線是南北縱橫。許信良沒有走通東西橋樑的路線,最後在民進黨2000年執政以後幾乎中斷了許信良的主張。馬英九執政的8年裡想要架起這座橋,但也不算成功,因為接下來又是民進黨執政。所以在方向上來講是左右搖擺或者是東西不平衡,南北也不知往哪兒走。這是對台灣方向比較偏歷史性的地緣戰略觀察,到現在還是這樣,向西走、向東走是台灣還在找尋的一個方向。

  把這個地緣戰略的思考放到美中的角度來看,我認為中國大陸目前是在打和平牌,維持一種戰略收縮,但是4月8日他們宣佈對台進行軍演,以回應蔡英文在美國的過境外交之後,感覺中國大陸目前所走的戰略方向,向西是打和平牌,向東是打戰爭牌。可以看出,往西走的時候,因為大陸有從2013年提出來的“一帶一路”戰略,擴展“一帶一路”是向西走,當前大陸最大的成就就是把沙特阿拉伯跟伊朗調解和平成功。現在還在努力的就是俄烏戰爭是不是能夠實現中國所主張的12點和平計劃。

  對東來講,其實美國近來也有一點戰略收縮。之前一直想把台灣變成“刺蝟島”或者是堡壘、武器庫,甚至想把台灣變成美國軍工產業的一個生產基地。但前不久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特別提到,宣揚美中戰爭這種論調似乎過熱了,要壓制一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前幾天也在歐洲參加會議時特別提到,美中有競爭,但是這個競爭並不等於要爆發衝突。所以美國拜登政府其實也是有所克制的,我稱它為戰略收縮。

  美國在進行戰略收縮的時候,中國跟美國打和平牌,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因為蔡英文到美國過境,美國的一些議員包含麥卡錫都提到了應該積極對台推動軍售,甚至提到可以有第三方的軍售。所謂第三方軍售就是美國沒有的武器,如果其他國家有,那麼就由其他國家先賣給台灣。台灣最想要的是神盾艦,日本有,看日本要不要賣給台灣了。當然如果有核武器的話,其他的國家若願意賣給台灣,變成美國敢不敢賣的問題了。美國這樣大剌剌的宣揚軍售給台灣,這是否是引發中國大陸東部戰區從4月8日到10日的環島軍演呢?

  台灣也面臨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對蔡英文而言,她已經是兩次退縮,第三次她就不退縮了。第一次退縮就是原先麥卡錫想到台灣來訪問,台灣沒有讓他來;第二次退縮是蔡在紐約過境的時候遮遮掩掩。到洛杉磯如果再不見麥卡錫的話就是第三次退縮了,對蔡英文來說,為了向台灣人民有所交代,她有不能再退的理由。儘管如此,這裡面還是有退縮的一面,就是蔡原先要在雷根圖書館發表演講,結果是跟一些美國的議員一起對話而已,沒有演講,這已經是退縮了。但是蔡麥見面的時候還是有一些高調,雖然他們都沒有對大陸橫加批評,特別是麥卡錫沒對中國大陸有所批評,這也是退縮了。但是蔡回台後又開始抨擊大陸,所以是不是由此引發了大陸又一次軍演?

  我再簡述一下,從傳統上台灣在地緣戰略上想走東西橋樑、南北縱橫,在現狀來講的話,大陸是向西打和平牌,向東也不怕美日同盟對台武裝,還是要強硬地對抗,我稱為戰爭牌。所以未來的台灣必然處於戰爭與和平的一個選擇,這是馬英九4月7日從大陸回來以後在機場所說的話:未來台灣面臨戰爭與和平的選擇。我的引言到此,包老師先談好了。

  包宗和:現在還未達到冷戰時期氛圍
      但是很多方面已經相當接近

  今天的主題我在政治方面著墨會多一些。先來看整個國際政經環境的變化,第一個就是新冷戰興起的隱憂。當然到底現在有沒有新冷戰,在學術界還有很多討論,我用“隱憂”的意思就是的確有這種可能。我們從冷戰的界定上講,或許現在還沒有達到像冷戰時期那樣的氛圍,但是有很多地方已經相當接近。這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看:

  第一就是我們在國際政治當中討論很多的修昔底德陷阱。這是古希臘的故事,當雅典的興起挑戰了斯巴達的霸權時,就引發了斯巴達跟雅典的戰爭,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最後雖然斯巴達獲勝,但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它的意思就是,一個既有的霸權跟一個崛起的霸權,一不小心很容易引發戰爭。現在美中之間就相當具代表性。這會不會造成雙方陷入冷戰型的對抗,甚至會不會有戰爭的發生?我個人覺得兩強之間發生熱戰的可能性不是那麼高,畢竟現在是核子時代,雙方也會相當克制,即使如面對俄烏戰爭,美國也還算相當克制,避免走向第三次世界大戰。但是在中美兩強問題上,由於中國是崛起的強權,則第一項隱憂修昔底德陷阱就常被提起了。

  第二個就是安全困境。這在國際政治當中多年來被討論到,即強權雙方也許覺得相互合作比相互對抗要好,但是因為缺乏互信,所以還是維持了對抗的局面,就是困境沒有辦法擺脫。現在中美之間就是嚴重缺乏互信,所以冷戰時期的名詞“安全困境”到今天後冷戰時期,中美之間的此種困境依然存在。

  第三個層面,我引用美國現實主義的大師米爾斯海默的“攻勢現實主義”觀點。他曾到台灣來,那時我擔任國際關係學會會長,接待過他。他就跟我講了一個觀點,令我相當震驚。他說你們台灣是我們的友邦,但是如果哪一天你們的實力變得非常強,你們台灣就是我們的對手,從某個角度講就是敵人。換言之就是美國現實主義有些學派認為,你衹要實力強,你就是敵人、對手。所以現在中國的力量和平崛起,其力量與以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對美國造成相當大的壓力,特別是在科技層面。如果從攻勢現實主義觀點來看,中國就是美國的敵人,即使美國總統拜登儘量避免用“敵人”、“對抗”的詞彙,而用的是“高度競爭”。所以從這三個層面來看,新冷戰興起的隱憂的確是存在的。

  “新全球化”概念和趨勢受關注

  第二個就是“新全球化”興起的趨勢。我們過去講的全球化,後來因為美國特別是川普總統實行“美國優先”,在國際上多邊退群,比如退出TPP,形成了美國的保護主義,到現在的拜登總統都沒有脫離此種氛圍。中國大陸方面提倡“一帶一路”,就是跟美國的保護主義形成一種對立。因為美國從川普之後實行保護主義,張忠謀都說過去講的全球化已死。全球化是不是已經沒有了,這是一個可以討論的課題,但不可否認過去的全球化的確已經產生了相當程度的變化,現在變成所謂“新全球化”。就是以中國大陸為首,搞一個全球化架構,像“一帶一路”,去跟一些相關國家建立起一個局部的、不算是全球的聯結架構。由於美國實行保護主義,在某些學者專家眼中就說全球化已經結束了,但是在中國大陸這一塊,包括俄國等一些相關國家,如參與“一帶一路”的國家,又或如上合組織等,北京還是希望能夠維持在中國架構下的全球化運作,所以有個新的名詞叫做“新全球化”,這是國際上一個新的發展趨勢。

  第三個就是亨廷頓很早就提到的所謂文明衝突。這個文明衝突現在看起來似乎真的可能,而且還有加劇的現象。像美國現在仇中反中,挑起所謂種族主義。所以由於美國和中國大陸之間政治上科技上的對抗,演變成文明的衝突。就是說從整個政治架構、潛在的軍事對抗和文明的衝撞來看,現在國際整個趨勢的發展,的確有一些很值得我們關注的現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