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海外華人掀“尋根”熱潮
http://www.CRNTT.com   2018-04-25 11:27:03


近日,泰國華裔青少年在江西鷹潭龍虎山華泉小村傳習中國書法、寫中國字。
  中評社香港4月25日電/時間滌蕩著青春的艶麗,歲月滄桑了年輕的浮華,光陰荏苒過紅塵的喧囂。一代代海外僑胞老去,但一代代華人血脈延續。不論年複何年,故土情緣難以割舍,祖籍根基不可動搖。

  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戰火紛飛的年代,有人流亡海外;貧苦艱辛的年代,有人遠渡重洋;國泰民安的當下,亦有人縱橫四海。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環山之水,必有其源”。對故鄉的思念,是根植於華人血脈的“基因”。近年來,受益於愈發便利的出入境政策,越來越多海外華人來華尋根溯源。

  飲水必思源

  近日,“2018年海外華裔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春令營”鷹潭營開營,來自泰國曼谷的80餘名青少年,在“中國道教祖庭”江西鷹潭龍虎山開展為期10天的“尋根問道之旅”。

  開營儀式上,江西省鷹潭市外僑辦主任謝雯表示,希望營員們多看、多學、多思、多想,不僅要尋炎黃血脈之根、華夏精神之根,更要尋中華文化之根。

  著名僑鄉泉州市近年開展並深化“泉籍精英故鄉行”活動,通過“以老帶新”的形式,引導海外華裔新生代常回家看看,維繫好他們對泉州的親情鄉情,增強對家鄉的歸屬感。泉州市外僑辦邀請了菲律賓總統中國特使、菲律賓宋慶齡基金會董事長施恭旗家族成員一行23人回鄉省親謁祖、考察訪問。

  有報道稱,幫助人們追蹤家譜的服務正變得越來越受歡迎,而展示社會知名人士尋找家族淵源的電視真人秀節目或許助長了這種趨勢。荷蘭籍華人李偉漢是首批“嘗鮮者”,成功通過民間力量的幫助找到自己的祖籍地。

  在過去的幾代人當中,有的海外華人往往把過去視為一個黑盒子,為了在陌生的外國世界中保持低調,華人的故事被緊張焦慮的父輩密封起來。但隨著新一代海外華人日趨成熟,如今許多人正在尋找線索,以尋覓自己隨著時間而消逝的身份。

  血脈情牽牽

  根是義烏精神。

  “義烏十八腔,隔溪不一樣”。在海外生活了18年的王雪琰再次回到家鄉義烏,感覺“不一樣”的絕不僅是鄉音。

  “義烏是個小城市,但如今這個人口不過百萬的城市居然已是高架林立!”當談及家鄉,王雪琰不由感慨道,“雖然我在少年時期就離開了這裡,但這座城市一直是我的根。老家條件並不優越,父輩們卻通過自身的勤勞,努力,創新,敢闖敢幹的撥浪鼓精神,把這座小城建設成了國際小商品城而享譽世界。”王雪琰為家鄉的變化而自豪。如今,她已是智利義烏海外企業聯合會會長。

  “現在的家鄉是被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多次關懷並且寄予厚望的城市,擔負了很多試驗性的任務。我非常期待能在這發展浪潮中參與義烏的發展和建設。近年來,我正努力發揮自身優勢加強義烏和南美的經貿往來。義烏人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或許需要加強適應,但我希望家鄉人能快速進入角色,抓住發展機遇,把義烏建設得更好!”身為智利僑領,王雪琰在推進個人事業發展的同時一直不忘為家鄉建設出力。

  根系湘土情緣。

  “給人當了大半輩子導游,不想老到走不動了連家鄉都沒‘游’過。”年近花甲的馬來西亞地接導游羅永誠今年清明節終於在一個熱心中國遊客的幫助下回到祖籍湖南湘潭,可惜沒能找到老家的具體位置。

  “離家的時候太小,只記得祖墳在有映山紅的山頂,父親讓我不論找不找得到祖墳,有生之年一定要回去看看。”羅永誠傷感地說。

  湘潭的丘陵起起伏伏,如今鮮有砍柴人。山林早已人跡罕至,茂密的灌木掩去了厚厚的歷史。

  “我去了毛澤東故居,終於當了回‘遊客’,很榮幸跟偉大的毛主席同鄉。”羅永誠帶著濃厚的馬來西亞口音說道,“雖然找不到老宅了,但故鄉的土地讓我感到踏實。看到家鄉的茶樹、溪流,我也感到十分親切。”

  “父親一直跟我說要落葉歸根,但他老人家卻沒機會看到如今的家鄉了。”羅永誠哽咽道。

  這些年,羅永誠在馬來西亞接待了無數個中國旅遊團,他不僅給人介紹馬來西亞的風土人情,還時常向中國遊客打聽家鄉的變化。然而幾十年過去,故鄉早已滄海桑田。

  根在彩雲之南。

  華僑大學學生黃富成在緬甸出生,回國後一直想回到母親的故鄉雲南。“從小母親就讓我堅持上華語課,我的課程比其他同學多出一倍。在家也必須說中文,我現在十分感謝母親,因為我確實愛上中國文化了,比如清明祭祖的習俗就十分有趣。”

  “雖然我還沒真正去過雲南,但會經常在地圖上尋找她,祖籍的位置在我心里已經很熟悉了。我也經常在網上瀏覽當地的風景圖片,十分向往能盡早親眼看一看。”

  “問根”引“尋根”

  “我是誰,我來自何方?”“尋根”之旅往往由這簡單的問題開啟。惦念的,或許是義烏的江流;難忘的,或許是湘土的煙葉;向往的,或許是滇池的清麗。但對海外華人而言,故土始終是心田溫暖的一隅。

  “‘勤耕好學、剛正勇為、誠信包容’的義烏精神在義烏人身上有著極為鮮明的烙印,也烙在我身上。父輩們走南闖北,走出國門。雖然文化不高,語言不通,但終於在海外闖下一片天。家鄉的生命力是強大的,不論我走到哪裡都被這股強大的力量深深吸引。”王雪琰無不動情地說。

  “父親告訴我他小時候練習毛筆字,去馬來西亞後還堅持過中國的節日。我希望我的孩子今後也能回到中國,學習豐富湘土文化。”羅永誠表示想去岳麓書院參觀,雖然中國傳統文化懂得不多,但心向往之。

  “我始終記得自己姓‘黃’,炎黃子孫的後代,不論走到哪裡,中華文化都是吸引我回家的動力。”黃富成很享受在華僑大學的學習,想珍惜在中國的時光,更深入地了解中華文化。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