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楊闖:中國的國際秩序觀有文化底蘊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14 00:52:43


外交學院教授,國際關系、外交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楊闖(中評社 杜川東攝)
  中評社北京11月14日電(中評社報道組)外交學院教授楊闖近日在中華文化復興論壇上表示,中國的國際秩序觀有文化底蘊與歷史傳承。他說,十八大以來的中國外交理論和實踐都有重大的發展,這種發展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決策核心對國際形勢總體把握,也展現源於中國悠久文化的智慧力量。

  楊闖指出,以習近平為首的黨中央提出構建“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的外交新理念和以“合作共贏”為核心建設“新型大國關係”的外交理念,以期塑造當今的國際關係體系與國際秩序,擴大新興經濟體在國際機制中的地位與作用,並以“一帶一路”、“亞投行”、“絲路基金”等具體倡議計劃、同周邊及世界主要國家的發展戰略對接,共建自由貿易區,以合作、平等、互利、共贏為原則,共商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這些組合措施不僅同軍事干預為特征的單邊主義劃清了界限,而且對各國認識中國外交本質,對國際安全機制及全球治理作出建設性貢獻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5000多年的文化發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深深植根於中國人的精神中,深深體現在中國人的行為上。” 楊闖教授總結中國外交關於全球治理的倡議,認為這些倡議體現出“仁愛”、“和合”和“誠信”精神。中國將全球治理理念推向世界,並同當今時代特點相結合,必將豐富並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楊闖教授說,“仁愛”是中華民族最核心的價值理念,也是儒家的核心價值觀。儒家的“仁愛”思想,將盡己之心為忠、推己及人為恕的忠恕之心,擴展到鄰居、朋友,乃至國家和天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已經成為聯合國的座右銘。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提出“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進一步體現“仁愛”精神。

  我國外交中強調的合作共贏的思想,在楊闖教授看來,其源於中國的“和合文化”。儒學的“和合文化”思想主要強調: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二是“協和萬邦”的國際觀;三是“和而不同”的社會觀;四是“人心和善”的道德觀。習近平強調各種文明的相互交流與借鑒的必要性,指出:“我們要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人類文明多樣性賦予這個世界姹紫嫣紅的色彩,多樣帶來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產生進步。”

  在楊闖教授看來,國家間關係要體現“誠信”精神。“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儒學文化認為,“誠信”是個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治國安邦之道。習近平已在多個外交場合談及國家間的合作不僅講平等互利,更要講誠信。中國與發達國家相處,在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南南合作中,都提倡“誠信為本”的外交思想,並指導中國的外交政策落實。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