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楊開煌:文化復興包含三方面發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14 00:59:30


台灣銘傳大學教授兼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中評社 趙宇鵬攝)
  中評社北京11月14日電(中評社報道組)台灣銘傳大學教授兼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13日在中華文化復興論壇上致辭。他表示,兩岸交流中,由於缺乏接觸,台灣對大陸的印象存在刻板印象。他將文化復興理解為是文化發展,認為文化的發展,尤其是與網絡結合,有助於增加兩岸理解。

  2008年以後,兩岸出現大交流、大發展和大溝通。然而面對全面鋪開的兩岸交流,大陸的熱情與台灣的反應不成正比,大陸希望加速多層次、多渠道的交流,台灣則有所保留。

  大陸付出的成本和效力之間有落差,這讓從事兩岸交流的人有無力感。而且兩岸交流出現了新的現象,就是經過7年的努力,台灣人民對大陸人民和政局的好感度都大幅下降,這讓我們對落差更加失望。

  2008年以來,我們反思導致這種誤差的是理論錯誤,還是兩岸有其特殊性。在我看來,主要是在分析問題時沒有注意到進行兩岸交流的人的身份。

  兩岸交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大陸去台灣交流的是學術精英,主要進行專業交流,這樣的交流是擇優的文化交流。第二階段,大陸赴台考察。第三階段,是大陸客赴台觀光。

  三個階段從文化交流變成交流文化,這樣的三階段帶給台灣人的印象不同。剛開始精英間的交流是擇優交流,然後慢慢普世化。由於人們了解一個人時首先是看對方的形象,台灣人看到大陸人的言談舉止,生活表現,他們會在內心做出選擇,會覺得與大陸人不是同一國的人,這就是台灣人民對大陸的印象不好的原因。

  楊開煌提醒大家注意,隨著時間過去,台灣人對大陸人的印象也在慢慢改變。他舉例說,過去大陸嫁去台灣的婦女被叫做“大陸妹”,這種歧視非常明顯。現在這批人開始融入社會,展現自我,被改稱為“陸配”。此外,陸生的積極對相對較散漫的台灣學生是一種刺激。所以台灣人對陸生和陸配的印象是在慢慢改變的。

  他強調,文化交流可以被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文化的交流,另一個是交流的文化。文化交流要注重效果,而政策次之。

  楊開煌提到,兩岸交流是屬於族群之間的交往和接觸,海峽兩岸的學者均不約而同地使用了Gordon Willard Allport的《偏見的本質》中提出的族群接觸假說。他認為族群之間的偏見,是由於某一群體對另一族群體缺乏充足資訊,或存在錯誤資訊而產生的,因此,只要族群之間增加接觸,獲得新資訊,可能修正原來的偏見。

  楊開煌隨即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應該做什麼,中華文化的復興是拯救兩岸刻板印象的方式嗎?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