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滬首推英文旅遊地圖 小籠包上“城市指南”
http://www.CRNTT.com   2017-08-09 14:00:08


(圖片來源:東方網)
  中評社北京8月9日電/這真的是一張地圖?開辟了美食板塊,小籠包、大閘蟹、紅燒肉照片一字排開,還首次以歷史文化風貌區作為主題分隔……

  這真的是一張地圖。它的名字叫做“Shanghai Map”,是上海市測繪院推出的首張英文旅遊地圖。經過一個星期的加緊印刷,現已碼上各大書店貨架,還將亮相於8月16日開幕的上海書展。

  對於項目負責人、市測繪院的李晨虹來說,地圖問世之前,重點在問———怎麼做好一張旅遊地圖;而地圖問世之後,則忙於答———向人們解釋這是一張什麼樣的旅遊地圖。“每逢思路卡殼時,就在300多份地圖中汲取靈感。”這些形形色色的“城市指南”,是她游歷30國、100座城市的珍貴私藏。

  做一張新地圖“以正視聽”

  “地圖”這兩個字其實蠻有意思。“地”是一個場所,可意指地場與氣場,有著“空間”與“精神”的概念,包括地理與文化的關係。地圖作為一種信息載體,刻畫世界,而非完全複制世界,這正是地圖“形散而神不散”的魅力所在。李晨虹深知,過去,人們看到白紙黑字,幸福感陡升。而今天,純文本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因為信息視覺化的時代到了。它源於三個方面:第一層是事實概念,地圖是科學性、客觀性極強的證物;第二層是審美概念,對圖形、視覺的美感需求越來越受關注;第三層是可讀性概念,人們需要快捷地獲取信息,圖恰恰比文字快捷。因此,要做一份新地圖,要求很高,空間也很大。

  對於老牌的市測繪院而言,每一份新地圖的誕生,都承載著無可替代和非做不可的使命,“Shanghai Map”也不能例外。談及理由,從李晨虹的話中首先能聽出一絲“憤憤不平”。“現今市面上發行的英文地圖,大多是免費廣告圖,或是旅遊攻略配送的簡單示意圖———內容有短板,紙張質量也堪憂。”之前很難想象繁華的大上海竟一直缺少一份專業權威、攻略與地圖相結合的英文地圖。“地圖是最好的領路人,測繪工作者有責任拿出專業態度‘以正視聽’。”

  在如今智能為王的“發條世界”,在都市中迷路,幾乎不太可能。紙質地圖在一代又一代測繪人手中求變求新求突破求生路。青年一代測繪人對地圖功能的思考和挖掘未曾間斷,挖潛“活潑且嚴肅、趣味且專業”的發展空間。這一點在“Shanghai Map”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它絕不是對已有中文地圖的簡單“中譯英”,而是滿盤皆有創新點。它用歷史文化風貌區取代常規的行政區劃,老城廂風貌區展示歷史底蘊,衡複風貌區的老洋房代表流金歲月……如此這般,用不同區域凝煉不同主題。還選取舊式裡弄、旗袍街、雲南路美食街、博物館、創意園區等特色景觀,有些投其所好的安排,估計不少上海居民都鮮有聽聞。

  攻略的編排布局遵循同樣原則。美食板塊呈現小籠包、四大金剛等特色上海小吃,還有以大閘蟹、紅燒肉為代表的本幫菜,同時手繪上海的建築藝術並配以詳細介紹,還涵蓋了上海的大型節慶、酒吧、夜生活,以地圖、文字及圖片相結合的形式,推薦上海熱門的觀光游覽路線。語言以英文為主,但保留了路名和軌道交通的中文名稱,以便讀者在實地能進行比對。

  經得起大陣仗,捋得順新思路

  做一幅地圖有多難? 平常,市測繪院依托強大的數據庫、經驗豐富的團隊,製作一張常規性實用地圖僅需幾個月。而且,對地圖測繪人員來說,對“大陣仗”已習以為常。去年8月底,最新版《上海道路交通指南》 在出版前不到一個月,變化突然來臨———崇明撤縣設區,縣級行政建制在上海成為歷史。這意味著在極其有限的時間裡,要完成相當程度的修訂工作。經過團隊的不懈努力,一個月後,最新版上海地圖中,崇明區三個大字已赫然“亮相”。再往前論,還經歷過原閘北區與原靜安區“撤二建一”,成立新的靜安區,還有新世紀以來上海經歷的數次重大區劃調整。

  可這次有些不一樣:常用對象不一樣、核心用途不一樣,制圖思路也不一樣。行於大地、成於探索。身為一名資深背包客,李晨虹學會從使用者角度出發,提供有效信息。

  “Shanghai Map”的策劃調研工作早在2015年就已鋪開。她坦言,工作八年來,參與製作的地圖已有一定數量,但這麼大的工作量還比較少見。她和同事們做了大量實地調研和策劃工作,發放的調查問卷囊括20多個問題,幾乎尋遍了外籍人士喜歡的酒吧、咖啡館等集中地帶,還走訪了擁有“民間食神”的小餐館,尤其對一些由洋房改造而成的餐廳歷史也都一探究竟。

  地圖折叠方式也有門道

  基於多年來的職業慣性,每到一地,李晨虹便會下意識地去書店、紀念品商店購買正規地圖。即使是需要提前在上海做行程安排,也會在旅遊論壇搜尋他人分享的地圖,或者在外文書店尋覓。分析地圖,頭頭是道。正因為此,院裡覺得她是負責“Shanghai Map”的不二人選。

  隨手翻看李晨虹收藏的地圖,可以用大開眼界來形容。有的地圖實用性強,如一份日本地圖,有硬卡紙封面做保護,容納了城市全景圖、中心城區圖和目錄三份資料,信息細致詳盡。從專業眼光看來,日本地域區塊小,顔色多,但搭配不雜亂,啞光紙張有助於柔和表達,且中文和日文字體差不多,編排布局上的規則相對一致,參考價值高;有的地圖讓人一見就禁不住贊嘆好看,如布達佩斯、布拉格兩張地圖,就像城市的手繪照片,建築細節展露無遺。無論何時翻看,往昔的游覽場景頓時歷歷在目。就地圖的表達方式而言,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有強烈的藝術感。波利尼西亞人是天生的航海家,僅憑幾根小木棍,就能表達他們新獲取的航海信息;而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畫就是地圖,特別是長卷、大場景的畫,舉例的話必須首推《清明上河圖》。

  博古鑒今,博采眾長。製作地圖產品涉及到一個重要概念———再設計,對地圖文化中的變量進行嚴密的收集、采編、組織、深化,以“再造”的理念和手法展示別樣的地圖設計。這300多份地圖儼然成為靈感的源泉,配色、裝幀設計、折叠技巧、圖文符號等表現形式都是借鑒玩味的對象。李晨虹拿地圖的折叠方式進行講解,近年來流行“手風琴式”折法,折後為窄長形,方便使用者握在手中,使用時大可不必將整張地圖打開,只需翻起區域小圖即可。

  不過,外國地圖中暴露的問題也值得警醒。“有些國外出版的中文旅遊地圖,一看行文就是翻譯軟件所為。”為了保證外文地圖的表述規範、純正地道,李晨虹大量閱讀了國外旅遊游記和攻略,並請來外籍友人幫忙校對,最後還要經過出版社編校人員多重把關。“對現在負責,就是對歷史負責。”

  (來源:文匯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