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劉宏:推進“一帶一路”還需做好機制化建設
http://www.CRNTT.com   2019-04-26 20:05:51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暨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長,“一帶一路”中心首席研究員劉宏教授
  中評社北京4月26日電/“一帶一路”倡議基於開放合作,聚焦互聯互通,意在開放共贏。六年來的實踐表明,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內在需求,彰顯了同舟共濟、權責共擔的命運共同體理念,因而越走越寬廣、越走越通暢。當前,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實現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沿線國家的普遍願望。

  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即將召開之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暨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長,“一帶一路”中心首席研究員劉宏教授接受中國網智庫中國專訪,圍繞 “一帶一路”發展經驗、如何更好推進“一帶一路”合作、智庫應發揮哪些作用等話題進行了總結和分析。以下為採訪實錄摘編:

  中國網:“一帶一路”從提出到現在發展得怎麼樣?您對此如何評價?

  劉宏:“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六年來,我認為中國的國家形象發生了積極變化,在很多方面可以看到成效。“一帶一路”項目不斷增加,參與國越來越多,“朋友圈”不斷擴大,在國際社會上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

  當然,作為一項世紀工程肯定會面臨一些困難與挑戰,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冷靜思考,總結過去的成功經驗,改進需要彌補的地方。我認為過去幾年中,“一帶一路”建設在基礎設施等硬聯通方面做得很好,但軟聯通還有進一步改進和提升的空間。

  軟件和硬件相互搭配,相互支撐,才能發揮最有效的作用。

  中國網:您認為“一帶一路”如何能更好地做到民心相通?

  劉宏:我認為在“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首先要衡量建設和發展的不同尺度。有的是重視經濟效益,包括投資帶來的回報,基礎設施長遠使用的回報;有的重視政治效益,這有助於推動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的友誼。

  但是,我認為還應該增加社會效益。社會效益可以從民心相通的角度來衡量,體現在一個國家的主流媒體、知識分子、社會精英等,怎麼看待“一帶一路”倡議。這就需要我們更好地詮釋“一帶一路”倡議,了解當地人的需求,站在共建國的角度講好“一帶一路”故事,真實地告訴當地人“一帶一路”能帶來的經濟效益、政治效益、社會效益以及長遠的正面影響。

  另外,還要在圍繞怎樣推出更好公共產品的目標去努力。比如,希望工程改變了一大批失學兒童的命運,改善了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喚起了全社會的重教意識,促進了基礎教育的發展。我想中國是不是能夠推出類似希望工程的公共產品,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升教育與經濟發展,這類公共產品所需的費用與“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的總投資相比,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它所帶來的影響是長遠性的,也是全社會性的;還可以設置專門的“一帶一路”國家獎學金,讓這些到中國來留學的人,學成畢業後回到各自國家能從事與“一帶一路”建設相關的工作;也可以圍繞當地民生問題做相關的努力,比如把醫院、社會所需的就業工程聯合在一起,讓“一帶一路”的理念以一種具體的方式播種到民間,讓當地社會感受到“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並不僅僅只是高鐵、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畢竟這些對當地民眾來說,與其利益有一定距離性。因此,有益於民心相通的公共產品尤為重要。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