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峰會引發外交角力:日本提議未獲響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5-12-13 09:04:56  


  中評社香港12月13日電╱12日起東亞將迎來東盟峰會、東盟10+3以及首次東亞峰會,而其中備受關注的就是東亞峰會。從一開始,首屆東亞峰會便成為大國競相爭權奪勢,竭力維護和施加自身影響的目標,以至於峰會尚未開始,圍繞著峰會主導權和代表權的外交戰已如火如荼。與會各國各有各的打算,使峰會前景顯得有些混沌。 

    據文匯報報道,東亞峰會被視為亞洲地區邁向歐盟式的單一市場序曲。這一構想是1990年首先由當時的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提出,他建議通過這一論壇,逐步實現“東亞經濟共同體”。但由於美國擔心此舉會削弱APEC的重要性及其自身在該地區的影響遭到排擠而強烈反對。直到去年11月29日,出席第10屆東盟峰會的各國領袖一致同意,從今年起將目前東盟10+3峰會正式更名為“東亞峰會”。 

    目前,盡管圍繞著東亞峰會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爭議,但有關各方都希望這次會議能有所成果,特別是東道主馬來西亞對主辦首屆東亞峰會極為重視。據稱,巴達維總理親自過問籌備事項,指示務必確保兩點:一是確保會議成為本區域真正的最高領袖集會;二是會議要取得實質成果,而非只是最高領導人為部長先期談好的協議“背書”──簽幾項協議而已。 

  不過此間外交人士普遍認為,本次東亞峰會畢竟只是第一次,不應給峰會太多的壓力和太大的包袱。只要能夠確立一些東亞各國在安全及經濟領域合作的基本框架,就不失為一次成功的會議。 

    東盟之所以積極推動“東亞峰會”是希望進一步密切與中日韓等東亞大國的合作來促進自身的經濟發展,實現政治經濟上的騰飛,然而由於東亞峰會並沒有邀請美國參加,因此,被認為具有戰略上的排他性。 

  作為美國在東亞地區的“代言人”,日本便極力鼓吹如果東亞峰會在現在10+3框架下進行的話,未來很可能被中國所主導,因而主張東亞峰會擴大化,先是提出邀請美國以觀察員身份出席會議,在這一提議被有關各方拒絕後,又提出邀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印度入會。 

  對於東盟來說,一方面它認為自己作為這一構想的倡導者,理應成為東亞峰會的“船老大”,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該論壇能朝著自己所設定的目標發展,但另一方面,東盟深知自己實力與中日相比懸殊,要在今後的“東亞峰會”始終穩坐“船老大”的位置絕非易事,盡管東盟內部至今仍對日本的提議存在不同意見,但為了反擊美國的指責,並謀求論壇內大國間的戰略平衡,最終還是同意接受澳、新、印與會。 

  東盟在其聲明中表示,東亞峰會是開放性的、包容性的和具有透明度的,並提出入會的三個條件:必須是東盟的全面對話國;必須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必須與東盟有著密切的經濟貿易關系。 

  東盟秘書長王景榮表示,即將召開的東亞峰會並不是一個排外的區域組織,也不會破壞美國在東南亞的利益。 

  然而,令東盟始料不及的是,東亞峰會擴大後,不僅沒有看到它所期望的大國間的平衡,反而更增添了峰會的復雜性,陷入了峰會主導權問題的紛爭之中。連日來記者在採訪現場看到,日本、印度等國以中國的“壯大”和“威脅”為借口,竭力提高自己在東盟峰會中的影響和地位。“船老大”則忙於疏通和解釋,力圖化解各種無謂的猜測和擔憂,卻無力專心致志地討論峰會的議題和目標。面對這種形勢,此間觀察家認為,事實上,東盟這個船老大對於峰會的未來已經處於失控狀態。 

    近年來,由於日本在外交上奉行完全的親美政策及在歷史問題上採取極右的強硬立場,其在亞洲的外交環境也處於前所未有的孤立狀態。 

  日本認為中國不斷提升的國際地位和外交影響是其陷入“外交寒冬”的主要因素,而東亞峰會更被認為是中國試圖“稱霸亞洲”的重要途徑,因此,日本要想走出“寒冬”,就必須採取措施來遏制中國。美國便是日本想到的第一張王牌。日本主動要求邀請美國以觀察員身份參與東亞峰會,就是希望通過美國的參與來牽制中國,未料這項“善意”遭到了美國斷然拒絕。隨即,日本又千方百計地將澳、新、印拉進了東亞峰會,以擴大日本在峰會中的同盟。 

  就在峰會召開的前夕,日本外務省又放風稱,小泉打算在東亞首腦會議上提出推進建立東亞共同體的構想,與此同時,小泉政府又宣布將設立總額為1億美元的“東盟綜合支援基金”,試圖以此強化與東盟各成員國的關系。 

  不過,無論是東盟還是其他與會國都沒有對日本的提議作出正面的評論。因此,一些媒體評論稱,“或許日本還得繼續其‘孤獨’的旅程”。中國:宗旨是擴大合作 

  盡管中國的與會受到各種無端的指責和猜測,但中國依然對東亞合作表現出堅定的信心。外交部長李肇星指出,東亞峰會是本地區加強區域合作的首腦間的一次重要會議。東亞合作現在正呈現出迅速順利發展的勢頭。通過這次重要會議,中國希望能夠進一步增進本地區有關各國的相互了解,加強各國之間的互利合作。在這一進程中,中國的態度是支持兩個主導:第一是支持東盟在東亞合作中的主導作用,這已經成為中國對東盟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第二是堅持以“10+3”框架主導東亞合作。中國認為,東亞峰會應有利於東亞國家之間的團結,有利於促進10+3合作進程,有利於實現東亞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共同發展。 

  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崔天凱8日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表示,中國希望首屆東亞峰會能夠獲得成功,同時也希望有關各方都能以建設性的、靈活的態度,支持會議主辦方馬來西亞和東盟,把本次峰會辦好。中國將積極參與峰會並願為峰會作貢獻。 

  對於中國的作用,東道主馬來西亞總理巴達維10日出席東盟商業及投資峰會發表演講時,作出了最好的評價。巴達維指出,當年美國和歐洲把中國當成威脅並對它進行封鎖時,我們卻奉行了與中國合作的政策。我們把中國視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機會。事實表明,中國的發展並不是威脅,現在,東盟作為共同體已經從與中國的商業貿易拓展中得到了利益。 

    盧武鉉總統當政後,提出“東北亞核心國家論”,強調東北亞合作的重要性,成功地周旋於中日之間。應該說,近年來,韓國在東北亞的外交中是富有成效的。但在發展與東盟的關系中,韓國卻一直被認為生活在中日的陰影下,沒有大的作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客觀原因還在於其自身。韓國與東盟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因國內的農產品問題而陷入僵局,致使其與東盟的合作難以獲得實質性的突破。為此,韓國希望通過東亞峰會來打破“沉默”,特別是利用目前中日之間艱難的政治關系,一方面力圖左右逢源,另一方面,借機擴大自己在該論壇中的地位和影響。作為相應的外交舉措,盧武鉉總統將在出席峰會後,對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進行國事訪問。 

    作為正在崛起的南亞大國,印度無論是在地區事務中,還是在其“東進”的途中,都視中國為必須的合作伙伴,又把中國看作是其主要的競爭對手。因此,在拓展與東盟的關系方面,印度可以說是步步緊跟,時刻把握中國的脈動。2003年底,印度與東盟達成了10年內建成印度──東盟自貿區的意向,並緊隨中國加入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 

  為了順利加入東亞峰會,印度在過去兩個月內展開了積極的外交行動,其中包括印度總理辛格上月會見了印尼總統蘇西諾。 

  一位印度資深專家及一位外交官曾明確表示,印度必須成為東亞峰會這輛火車的第一批乘客,一刻也不能耽誤。《印度斯坦時報》在其文章裡稱,印度希望通過參加東盟峰會,從此在亞洲扮演一個“平衡”的角色,從而“可以限制中國在這一地區組織中的主導地位”。 

    澳新的加入是最富爭議的,不僅因為澳新在地理位置上與東亞相距甚遠,更由於澳被視為是美國的堅定盟友,其政治意識形態與東亞國家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澳大利亞、新西蘭的入會問題遭到了東道國馬來西亞的強烈反對。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日前強調,東亞峰會的目的是“向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舞台傳遞東亞共同的聲音”。澳大利亞、新西蘭“受美國影響太大”,參加東亞峰會不受歡迎。 

  對於加入峰會,澳大利亞明確表示,自己雖然是西方體制,但一直以來把亞太視為市場發展重點,願為亞洲安全問題做出積極貢獻。澳外長唐納在10日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再次重申,作為亞太地區的一分子,澳大利亞希望為更好開展地區合作做貢獻。他表示,不會改變現在的外交政策,但為了能夠出席東亞峰會,參與東亞合作,澳願意簽署《東南亞國家友好合作條約》。 

    事實上,東亞峰會主導權之爭從各個角度都映射出美國的陰影。正如此間許多權威專家指出,東亞峰會之爭其實也是美國在東亞地區與中國的另一種形式的對抗。西方媒體報道稱,美國對東亞峰會的召開一直保持沉默,內心是希望這個峰會永遠不會召開。布什政府最大的不安是,中國利用這個峰會逐步架空有美國參加的APEC(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使美國對東亞的影響力不斷降低,最終把美國從這個地區排擠出去。 

  盡管美國在幕後也開展了各種外交活動,但表面上,還是要表現出“大將風度”。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亞當﹒埃雷利8日表示,盡管美國未被邀請出席東亞峰會,但美國仍將是亞太地區的一部分。埃雷利說,“在安全、經濟、政治領域,美國和這個地區的事務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美國在亞太經合組織及該地區其他一些組織中都有著堅定的盟友和重要的作用。 


    相關專題: 溫家寶總理出訪歐亞五國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