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汪老澤被兩岸 風範長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5-12-31 10:27:19  


汪老生前向國民黨前主席連戰贈送《江山如畫》國畫。
  中評社香港12月31日電╱昨天上午,海內外各界人士在上海龍華殯儀館送別了汪道涵先生。在這場低調卻莊重的遺體告別儀式之後,一位德高望重、澤被兩岸的仁厚長者永遠離我們而去,這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損失。

  《新京報》今日刊載題為〈澤被兩岸風範長存〉的社論讚揚汪老一生功勛卓著。以76歲高齡擔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在過去十幾年的兩岸關係史上扮演關鍵角色,更是濃墨重彩的一筆,讓他盡顯“最美不過夕陽紅”的風采。他的辭世能引起兩岸同悲、眾口嗟嘆,就是最好的說明。

  不管兩岸關係如何風雲變幻,有什麽樣的陰晴圓缺,過往的一切畢竟都已被定格成歷史。但是,汪老身上所散發出來的那種人格魅力與道德風範,卻不僅不會淡出人們的記憶,反而更讓人感懷深思,並將會被轉化為推進兩岸關係發展的精神動力。

  社論說,汪老最為人稱道的就是他對兩岸同胞、對中華民族的那種博大的愛。因為有這樣的大愛,他才既能守住民族大義,又可如海納百川般地包容。他對於台灣同胞歷史悲情與現實考慮的深切體察,對於“兩岸之道,惟和與合”的那份堅持與信念,令所有與他有所接觸的人都為之動容。正是在這樣的一種歷史高度上,他才會被與他僅有數面之緣的談判對手、原台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引為知己,成為大陸對台政策很好的“形象大使”。

  作為一位站在兩岸對話第一線的老人,他身上的那種勇於創新的開拓精神尤為難得。他不顧年老體衰,在通過多方面接觸瞭解、親自選定課題等方式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傾聽各方意見,潛心研究對台方略,為對台政策的不斷發展貢獻力量。1998年,他所提出的有關一個中國的“86字箴言”,在海內外引起了廣泛而積極的迴響。時至如今,他那“雙方應共同努力,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平等協商,共議統一”的話語,仍閃爍著理性與智慧的光芒。

  社論指出,汪老自然有憾。他晚年最大的心願是希望能踏足台灣,親眼看一看海峽對岸的中國人是如何生活的。但是,由於李登輝拋出“兩國論”惡意阻撓,他精心準備的1999年秋天訪台計劃未能實現。此後,民進黨上台,拒不接受“九二共識”,極力推行“台獨”路線,甚至公然拋出“公投、制憲、建國”的“台獨時間表”,把兩岸關係推向危險的邊緣。汪老的憂心可以想見。年初,辜振甫先生逝世,1998年的上海汪辜會晤成為絕響。“滬上之晤,竟成永訣”。汪老的唁電中透露出的是深深的遺憾。

  社論表示,令人欣慰的是,兩岸關係並未因分裂勢力的阻撓而停滯不前。年初以來,兩岸關係更出現了帶有標誌性意義的變化:“台獨”所造成的迫在眉睫的威脅明顯得到緩解,“台獨”勢力近年來惡性膨脹的動能開始下降;兩岸民眾的相互理解與信任得到加深,兩岸關係出現了良性互動的局面;大陸不僅在戰略上而且在戰術上真正掌握了兩岸互動的主導權,找到了做台灣人民工作的切入點;年底台灣縣市長選舉結果表明,島內主流民意期盼兩岸和解合作、共創雙贏。汪老抱病會見來訪的連戰、宋楚瑜,對於兩岸氣氛的這種變化當有切身的體會。這對他自然是最好的慰藉。

  社論認為,如今的兩岸關係,當然稱不上“輕舟已過萬重山”,前面還將有不少的困難。但是,恰如滾滾的長江之水,兩岸關係朝著互利雙贏、和平發展方向奔湧的大勢,卻是任何人都阻擋不了的。兩岸同胞如能把握機會,順勢而為,將汪辜未盡的事業往前推進一步,就是對他們最好的紀念。  


    相關專題: 海協會會長汪道涵逝世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