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道涵鮮為人知故事:謹記父訓易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5-12-27 18:35:35  


  12月24日,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先生與世長辭。關於汪老,見諸報端的更多的是關於其為推動海峽兩岸關系所作的貢獻。而關於其生平,諸如其原名為汪導淮,青少年時任過武術館長等故事則鮮為人知。為此,本報記者昨日採訪了與汪老淵源頗深的武佩河先生。

  武佩河,安徽省民間文藝家學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其父曾任嘉山縣(現為明光市)縣長,而汪道涵即為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首任縣長。   
 
  舊時汪家與武家住址相距不過200米。

  印象

  記憶力非常好

  本報記者昨日聯系到武佩河,談起那次難得的近距離接觸,武佩河仍然激動不已。

  2002年4月12日,武佩河在汪老的侄女婿曹正章陪同下來到汪老的家。

  武佩河是為寫作《汪雨相傳》(汪雨相,晚清舉人,中國現代基礎教育奠基人之一,汪道涵的父親)而採訪汪道涵本人;而在汪老看來,這是一次與老鄉敘舊的好機會。

  武佩河回憶說,那天,87歲的汪老早已在客廳等候,滿面紅光、十分謙和。談話中,他始終是面帶微笑。

  “汪老記憶力非常好!”盡管只與汪老僅有過這麼一次直接接觸,但汪老卻給武佩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談及在嘉山縣的生活,創建皖東抗日革命根據地的前前後後,以及和父親如何動員全家人投奔延安等等,雖然是六十年前的事,但汪老都能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秘密

  孩子抗戰中夭折

  與武佩河的談話勾起了汪老的回憶。汪老也首次披露了鮮為人知的故事:他的第二個孩子在抗戰中夭折。談及此事,汪老仍一臉悲痛,聽者也不忍再多問。

  據介紹,汪老第二個孩子於1943年日軍大掃盪時出生,在不停的轉移過程中缺少營養,生下來七天就夭折了,妻子戴錫可身體也十分虛弱。當時汪道涵在淮南行署工作,妻子後來通過地方進步士紳的幫助,被安排在一位偽鄉長的家裡休養,很是危險,但是,在那種特殊的情況下,“最危險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地方。”

  武佩河事後了解,這個消息汪老一直隱藏在心底,對於子女也從未提及。汪老子女聽到這個消息後也很是震驚,說:“哎呀,父親從來沒講過這事!”

  趣事

  曾任過武術館長

  武佩河曾聽家鄉長輩說,汪老家有一名長工因母親生病向人借了5塊錢,但沒能及時還上,最後對方找上門來,幾句指責後動手打了這位長工。

  當時,年輕的汪道涵馬上上去與之理論,對方人高馬大沒有把面前的文弱書生放在眼裡,舉拳便打汪道涵,豈料被汪道涵一招“四兩撥千斤”摔了個“狗吃屎”。

  此次與汪老會面,武佩河向汪老求証此事。汪老笑得開心,答道:“這是年輕時候的事了。”

  這段趣事後來被記錄在《汪雨相傳》中。武佩河介紹說,汪道涵文武雙全,青少年時還和當地幾個年輕人一起創辦少林武術館。汪道涵當時身手敏捷,功夫還不錯,被推舉為武術館的首任館長。

  鄉情

  變換角色“採訪”家鄉變化

  武佩河的這次採訪從上午9時30分開始,由於擔心時間長了汪老的身體吃不消,武佩河於11時30分提出結束採訪。

  沒想到,汪老絲毫沒有疲倦的感覺,還幽默地說:“離12點還差半個小時,這半個小時該我採訪你們了。”

  緊接著,汪老仔細詢問了家鄉的農業、工業、城市建設、人民生活水平等情況。聽到家鄉的種種變化,汪老笑得很開心。

  今年10月14日,思鄉心切的汪老還派女兒汪靖、汪凝和小兒子汪雨一起,來到老家明光市(原嘉山縣),拍攝家鄉發展變化的畫面。汪老的小兒子汪雨是首次回鄉。一個月後,汪老又派次子汪致重、侄兒汪菊生到老家聯系落實捐贈其部分藏書事宜。

  作風

  不接受專訪對報道“不聞”

  據汪家一位與汪老本人有過兩三次接觸的親戚介紹,汪老為人非常低調,在世時為自己和家人立下了三條“規矩”。

  一是不接受任何媒體記者專訪,就連一些非常著名媒體的記者也從未採訪過其本人。

  二是不給自己留下只字片語。據介紹,有不少人均表示想為汪老作傳記,但均被否決。

  三是對於外界的報道“聽而不聞”,即不加任何評論。

  汪老家鄉親戚如此評價汪老:“一生為國建功,為民造福。心系海峽兩岸,情牽家鄉故土。”

  汪道涵簡歷:

  1915年3月出生於安徽省嘉山縣(現明光市),原名汪導淮

  1932年,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交通大學

  1933年11月,因宣傳演講被捕1934年1月13日出獄,出獄後繼續從事抗日救援活動

  1937年秋,與其父一起奔赴革命聖地延安,被分配到陝北公學學習

  1938年,陝北公學學習結束,被分配到皖中抗日前線新四軍四支隊,任戰地服務團團長

  1940年,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汪道涵任首任縣長

  1949年後,汪道涵任華東工業部部長等職

  1953年後,歷任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等職

  1980年後,汪道涵任上海市副市長、市長等職

  1991年12月起任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

  故事

  識破騙局征繳槍支

  1940年3月,安徽省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急需建立一支武裝力量。但缺少槍支,唯一的辦法就是從當地的地主那裡收集槍支。

  汪道涵等人得知一個小鎮上的一個地主家裡有十幾支步槍,即前往動員。但是這位地主獲知消息後將所有槍支均隱藏起來。

  汪道涵帶領手下前去尋找,找尋了半天,最後,汪道涵將視線放在進門的“門檻石”上。在來回走了兩趟之後,汪道涵突然站住不動,厲聲說:“把門檻石搬開!”

  果然,十幾支步槍用布裹起來,正嚴嚴實實地躺在門檻石下面。

  細說緣由顯智慧

  回到縣總部後,手下人問汪道涵:“您怎麼知道槍支就在那裡呢?”汪道涵這才解釋道:“房子是老房子,但是門檻石下的青石板卻是動過的,有泥土的痕跡;而且地下是空的,走在上面有些不同的聲音。再說,我在青石板上一跺腳,那地主的臉色就變了。”聽汪道涵講明原因,大伙不禁都被他的智慧所折服。

  這個地主的槍支被“征用”後,其余地主也不再抵抗,紛紛主動交出槍支。如此,縣總隊很快發展壯大起來。

  為工作需要改名

  汪道涵,原名汪導淮。這一名字包含著汪雨相“治理淮河”的決心。而“治理淮河”使人們不再遭受水患之苦,正是汪道涵父親一生的一大心願。

  根據武佩河的考証,以及向汪道涵本人的求証,汪老當年改名是出於工作需要。

  那是在1937年夏,中共黨組織活動還處於秘密狀態,為了活動方便,不暴露自己,時任中共明光臨時支部書記的汪導淮要求支部裡的幾名黨員都改名,《快報》、壁報上全用新名,汪導淮自己改名為汪道涵。

  新名字大有來歷

  為什麼取名“道涵”,這與汪老年輕時為家裡的長工“出氣”,與人打鬥的事有關。

  那一次“打鬥”之後,父親汪雨相把他叫到一邊說:“你是讀了十幾年書的大學生,在過去也算是個秀才,怎麼能和人家動起手了呢?俗話說君子動口不動手,你雖有滿腹的道理還不行,還得有涵養才是。一個有道德有涵養的人是不會輕易和人動手的。”

  汪導淮知道爸爸在說教時最討厭別人打斷話茬,一直沒吭聲,但他也確實認為爸爸說的話有一定的道理。

  所以幾天後汪導淮在中共明光臨時支部的會議上,他建議大家改名,自己將汪導淮改為汪道涵。
                             【來源:北青網─法制晚報】  


    相關專題: 海協會會長汪道涵逝世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