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做好技術引進需把握三個重要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9-03-24 09:46:45


  中評社北京3月24日電/技術在國家之間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資源供給也具有時效性。從理論上看,技術相對落後的國家可以通過投入大量的研發資金實現技術進步。但現實情況是,技術後發國家一般缺乏雄厚的基礎研究實力與足夠的資金投入。所以,從發達國家引進先進技術,成為這些國家快速實現技術進步的首選。一般而言,這些國家不僅可以通過技術引進促進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縮小與技術先發國家之間科技和經濟領域的差距,而且還可以通過消化、吸收以及自主創新,形成後發優勢和比較優勢。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執行研究員陳曉東文章稱,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通過引進發達國家先進的設備與技術,迅速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質量水平,加快縮小與先進國家的技術差距,並進一步通過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實現了跟跑、並跑,甚至在一些領域實現了領跑。大規模的技術引進,使中國整體技術水平實現了質的飛躍,在促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和推動高技術產業迅猛發展的同時,培養了大量科技人才。在技術引進的過程中還越來越重視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地進行自主創新,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產業創新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應該看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推動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和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一環。當前,中國的高新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總體上存在較大差距,一些關鍵核心部件還受制於人。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應該繼續做好技術引進工作,使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新水平得到更快提升。

  文章指出,新時代做好技術引進,必須進一步優化結構,加強消化與吸收,大力推進自主創新,為中國早日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一是加大對適宜性技術的引進力度。當前,中國面臨產業轉型升級步伐緩慢、高科技產品缺乏等比較突出的問題,許多產業缺乏相關領域的核心技術,這與技術引進中對軟件技術和知識技能等的引進不足有很大關係。以往的教訓是,由於忽視軟件技術引進、人員培訓,以及對自身技術條件的考慮不足,我們在引進成套設備後難以掌握和控制生產設備的現象較為嚴重,一些企業選擇重新改造設備,降低了設備效率。在沒有很好地消化吸收新技術的情況下,不斷引進更新更多的機器設備,不僅浪費了大量的有限資金,還加大了人力成本的投入。今後,必須高度重視技術引進的適用性問題,或者直接加大對適宜性技術的引進力度。

  二是加快消化吸收先進技術。長期以來,中國對進口技術的消化與吸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忽視了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國際經驗表明,對於進口的每1美元技術,企業需要配套2至5美元來消化與吸收。據日本工業技術院機械技術研究所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對日本技術進口和技術吸收支出的調查,日本機械工業研究支出的16.9%用於外部進口,而68.1%的支出用於消化吸收。今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關係,處理好引進適當技術和先進技術的關係,為實現未來10年至20年的技術創新和產業變革奠定基礎。應該看到,我們無法統一為所有產業選擇先進技術或適用技術,但必須認真考慮當前發展階段以及當下的消化吸收能力,還要充分考慮長遠的產業規劃和技術發展趨勢,使中國的技術引進不僅要當前有用有效,而且要能促進自主創新更好發展。

  三是大力推進自主創新。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在對一些尖端技術的集成攻關方面具有優勢,但在一些高端技術和基礎技術發展上,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在技術儲備、研發能力和科技人才等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全球化時代以及各國不同的資源禀賦決定了很多技術及產品來自於相互協作,技術引進也是一些發展中國家解決經濟發展難題的一個快速、便捷、有效的手段。但作為大國,中國對一些重大的基礎技術及產品必須有自己的技術積累和人才儲備。當前,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對產業結構升級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制定技術引進政策時,必須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導向,加快消化吸收所引進的先進技術,不斷積累科技實力,實現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有機統一,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與自主創新協同發展。

  當前,中國既面臨新技術趕超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與發達國家差距拉大的嚴峻挑戰。必須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全面提升創新實力,認真總結技術引進與使用的成敗得失,力爭在新一輪全球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