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實施就業優先政策的理論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19-05-22 08:14:33


中央為何將“穩就業”置於“六穩”之首並提出實施就業優先政策?
  中評社北京5月22日電/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要求今年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

  經濟日報發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東京文章分析,中央為何將“穩就業”置於“六穩”之首並提出實施就業優先政策?而“六穩”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 

  投資、消費、出口不是三駕馬車而是一駕馬車

  文章介紹,凱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重點研究了投資、消費與就業的關係。他得出的結論是:一個國家要實現充分就業,政府必須通過擴張性財政政策刺激投資和消費。後來有學者將凱恩斯的結論進一步擴展,提出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言下之意,擴大就業可從投資、消費、出口三方面同時發力。

  “三駕馬車”的說法流傳甚廣,而且已有不少經濟學者將其作為理論框架研究就業問題。投資、消費、出口並非三駕馬車,三者合起來才是一駕,其中消費是“馬”,投資是“車”,出口是車後面的“貨箱”。這是說,車和貨箱並不是馬車,它們要靠馬去拉動。

  這當然是一種形象的解釋。從經濟學的學理邏輯講,我們說消費是“馬”、投資是“車”,因為投資需要以消費為牽引。一駕馬車若沒有馬在前面拉動,車不可能行走;同理,若沒有消費需求作牽引,投資也就沒有動力。我們知道,投資(生產)的目的是滿足消費,若是消費需求不足,擴大投資所形成的必然是產品庫存和無效產能。顯然,這樣的投資對擴大就業毫無意義。

  目前有一種觀點,認為擴大投資也能增加就業。不錯,擴大投資確實可以創造就業。但從整個需求鏈條看,投資需求只是中間需求,消費需求才是最終需求,若沒有消費需求,用擴大投資的辦法創造就業是飲鴆止渴,對生產過剩無異於火上加柴。若產品長期壓庫,投資無法回收,資金鏈遲早要斷裂;而資金鏈一斷,大規模失業將不可避免。

  另有一種觀點,認為國內消費需求不足可用擴大出口來彌補,人們將“出口”看作拉動經濟的馬車,恐怕就是基於這種認識。事實上,這種看法是錯的。亞當•斯密早就論證過,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而在存在國際分工的前提下,一個國家出口是為了進口他國商品,並通過進出口貿易互通有無,分享國際分工的收益。

  按照亞當•斯密的分析,出口的目的是為了進口,那麼一個國家如果只出口、不進口,就意味著該國主動放棄了分享國際分工收益的機會;而出口多、進口少,也表明該國未對等地分享國際分工的收益。這樣看,一個國家要平等地分享國際分工收益,就必須在擴大出口的同時也積極進口。可問題就在這裡,若一國出口多少也進口多少,它怎可能用出口彌補國內需求不足呢?

  由此可見,出口也不是一駕獨立的馬車。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中央強調“穩外貿、穩外資”,主要不是要用“外需”替代“內需”,而是為了維持國際收支平衡。往深處想,對外投資與引進外資其實也是進出口。引進外資是出口商品,只是商品未離開國境;對外投資是購買外國商品,不過未將商品買入國境。既如此,一個國家要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當然既要穩外貿、也要穩外資。

  就業、收入、消費的關係及其傳導機理

  文章表示,擴大就業離不開投資,而投資要以消費為牽引,消費需求增加才能帶動投資增加。既然投資由消費需求帶動,那麼消費需求又由何決定呢?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討論就業、收入、消費三者之間的關係。

  一般地講,消費是由收入決定。從亞當•斯密到馬歇爾,大多經濟學家也都這麼看。然而馬歇爾之後經濟學家的看法卻有了改變。費雪在1930年出版的《利息理論》中,開篇就說“收入是一連串事件”。何為“一連串事件”?他解釋是指一連串消費活動。如某人擁有10萬元,其中7萬元用於消費,這7萬元是他的收入;餘下3萬元不是收入而是他的資產(如儲蓄、股票等)。顯然,在費雪看來收入分兩種:狹義收入等於消費;廣義收入大於消費。

  凱恩斯雖然不否定收入對消費有決定作用,但他認為消費不會隨收入同比例增長。為了說明一個國家消費需求為何會不足,提出了所謂“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意思是:隨著人們收入增加,消費也增加,但消費增加卻趕不上收入增加,這樣消費在收入中的比重(消費傾向)會下降。從增量看,一個人收入越高,消費在收入中的占比就越低,故收入增長與消費增長並不一定同步。

  當然,也有經濟學家堅持消費由收入決定的觀點,而且對如何看待“收入”提供新的視角。莫迪利亞尼根據他的“生命周期假說”指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消費與收入會有不同的安排。通常的情形是:年輕時消費會大於收入,有負債;中年時收入會大於消費,有儲蓄;老年時,消費會大於收入,用儲蓄彌補缺口。前後算總賬,一個人一生的消費仍取決於其一生的收入。

  弗裡德曼將收入分為現期收入與持久收入,所謂持久收入是指三年以上相對穩定的收入。根據這一劃分,弗裡德曼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說”。此假說認為,決定消費的主要是持久收入而非現期收入。後來有學者做過大量的驗證,其結論也與“假說”一致。是的,現期收入對消費會有影響,但確實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一個人現期收入不高,但若持久收入高,他可以從銀行貸款增加消費。於今消費信貸風靡全球,足以證明消費需求與持久收入有關。

  可是這樣又帶來了一個問題,持久收入是預期收入,如果收入預期不穩定,消費也會不穩定。那麼如何穩定人們的收入預期呢?經濟學的答案是:要穩定人們的收入預期必須先穩定就業。道理簡單,社會上多數人都是工薪階層,對工薪階層而言,只有就業穩收入才能穩。正是因為這個理由,中央所以將“穩就業”置於“六穩”之首,並明確提出要實施就業優先政策。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