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厭華」情緒與中日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06-03-13 15:56:45



  近年來,中日兩國在政治、安全、經濟和文化領域中的摩擦事例頻繁發生,而日本社會「厭華」情緒在兩國之間發生的一連串正面衝撞事件中都有十分明顯的表現,其中在「歷史問題」和「台灣問題」上的表現最為突出。「厭華」情緒認為,中國在歷史認識問題上對日方錯誤言行的批評是對日本國家的「無休止的輕蔑」,是在對日外交上「打歷史牌」;中方提出的要求日本領導人停止參拜靖國神社、反對日本學校使用歪曲歷史的教科書、以及要求日本拒絕向台獨勢力的總代表李登輝發放赴日簽證等是「公然干涉日本內政」;中國國內進行的多數愛國主義教育是「反日教育」,中國國內「充滿濃厚的反日情緒」;中國對日本多年來提供大規模政府日圓貸款和對華經濟援助「甚少宣傳」;中國對台不放棄武力對日本的海上通道和亞太地區安全形成了「重大威脅」;中國政府在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問題上持「消極態度」並傾向實施「打壓」政策。持有這些不滿情緒的人公開主張,日本政府應以強硬姿態頂住來自「中國的政治壓力」,使中日政治關係走出過去的「不平等困境」,實現「正常化」。

  與此相反,對多數中國人來說,日本的對華不滿情緒不僅沒有道理,而且還構成了引發中國國內反日情緒高漲的重要因素。因為從中國的立場上來講,當前日本「厭華」情緒的擴散是冷戰後日本社會「右傾化」的重要表現。日本在「歷史問題」和「台灣問題」上的態度不僅缺乏誠意,而且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相比更是一種「倒退」的表現。中日兩國在靖國神社問題上的對立完全是由「日方挑起的」,中國國內的反日情緒多數也起因於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的錯誤言行,因此,日本方面應該承擔全部責任,並應首先邁出改善中日關係的第一步。

  由此可見,中日兩國不僅相互抱有強烈的不滿情緒,而且兩者在內容上有難以彌合的差異。從中日政治關係的現狀看,這種差異還在不斷擴大。就日本方面的情況而言,如果說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國內的上述對華不滿情緒仍主要來自反華勢力的話,那麼在當今的日本國民特別是青年人中,對華不滿情緒擁有相當的市場並且呈現不斷擴大之勢。日本「厭華」情緒之所以能不斷擴散,與冷戰後日本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特別是由於左翼政黨和主張對華友好的政治力量的大幅度萎縮,使「厭華」情緒的膨脹失去了政治上的制衡力量等有直接關係。從目前形勢看,日本國內缺乏推動在「歷史間題」上與中國達成共識的政治意願和力量。如果今後「歷史問題」持續成為中日關係的焦點,那麼「厭華」情緒的擴散將難以得到有效的抑制。

  危機意識的表面化影響中日關係

  強烈的危機意識是日本國民對外認識上顯示出來的重要特徵,也是推動日本對華觀念發生變化的認識上的深層根源之一。因為不論是從歷史事實還是從現實狀況來觀察,日本堪稱是東亞各國中危機意識最強烈的國家。近代以來的歷史表明,每當日本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時,日本國內強烈的危機意識就會以兩種形式表現出來。一種形式是明確樹立戰略假想敵;另一種形式是極力強調國家觀念和民族主義。

  從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強烈的國家危機意識曾先後驅使日本將中國、俄羅斯、前蘇聯以及美國等國家視為戰略假想敵。而這些假想敵最終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先後變成了日本真實的戰爭對手。與此同時,在強烈的危機感和假想敵觀念的刺激下,日本社會的國家觀念和民族主義得以迅速膨脹,要求保護和擴張日本國家利益的呼聲也隨即高漲,最終為軍國主義體制的確立提供了有利的內部條件。

  二戰結束後,日本面臨的內外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些變化雖然使日本重走軍國主義道路的可能性變得非常微小,但它卻無法改變日本民族對外認識上時而凸現的強烈的危機和憂患意識。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日本面臨的許多經濟和安全方面的內外因素,諸如:日本經濟的長期蕭條、犯罪率和失業率的上昇、美國經濟規模的擴大與信息技術的領先、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高速發展、朝鮮的導彈與核武器開發、中國的國防現代化進程和海上軍事活動以及海洋調查行動等等,都在日本媒體不同程度的渲染下,強烈地刺激著日本國內危機意識的表面化。

  從總體上看,日本國內危機意識的急劇上昇並非完全由「中國因素」引發,所以它的影響也不會僅僅限於日本社會的對華感情。但是,如果從地緣政治和「中國崛起」在當今世界引起的巨大震動來看,日本國內危機意識的高漲無疑是促使日本社會對華感情發生變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不僅如此,這種危機意識與「恐華」心理和「厭華」情緒在更深層次上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對當代日本國家觀念和民族主義的刺激效應等,將對未來的中日關係產生嚴重影響,中國對此應密切關注。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5年2月號,總第86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