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 
建設節約型社會:中國穿越「資源高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3-31 18:23:50  



  系統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對策建議

  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社會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通過採取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收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形態。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它包括資源節約觀念、資源節約型主體、資源節約型制度、資源節約型體制、資源節約型機制、資源節約型體系等。因而,建立節約型社會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總覽全局,系統規劃,綜合推進。

  確立節約資源的重要戰略地位,將節約資源提升到基本國策的高度。

  「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共同作為新時期中國的基本國策,並以此為依據建立綜合反映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因素和體現科學發展觀的指標體系,徹底改變片面追求GDP增長的行為。所以建立科學的政績考核機制,不能僅看經濟指標,必須同時考慮到社會指標、人文指標和環境指標;既要看當前的發展,又要看發展的可持續性。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發揮市場的基礎作用。

  要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宏觀調控體系,推動能源、資源產業的市場化改革,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建立科學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和價格結構,以改變當前因資源的低成本、非公開化而造成的浪費。節約型社會僅僅依靠主觀理性來約束收效甚微,資源短缺的殘酷現實並不能促使人們在行動上自覺保護資源,而經濟槓桿則有立竿見影的作用。

  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

  建設節約型社會,需要把產業結構調整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產業調整是最大的節約。首先,遏制部分行業和地區盲目投資、低水平重複建設是節約資源的當務之急。其次,應從中國地域分異規律出發,充分考慮資源稟賦特徵和區域比較優勢,改變區域產業結構趨同特別是以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現象,形成各具特色、整體協調的產業佈局,從源頭上避免由於重複建設造成的資源浪費。再次,抓住中國經濟發展難得的戰略機遇期,通過高新技術手段,大力發展綠色裝備製造業,全面發展服務業,逐步形成節材、節能、節水、節地、環境優良的產業結構,進而推動經濟增長模式從以資源依賴和投資驅動為主向以3R為主的循環經濟模式的轉變。最後,在工業化過程中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發展有所控制,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是目前國際上最能代表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戰略模式。與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所構成的物質單向流動的傳統經濟不同,循環經濟的核心是以物質閉環流動為特徵,運用生態學規律,把經濟活動重構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和「低開採、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環利用模式,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從而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如果說傳統經濟對資源的利用是粗放型的和一次性的,以把自然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廢物來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的話,那麼,循環經濟就是通過物質的循環流動,可以解決長期以來資源、環境和發展的衝突。目前,全世界鋼產量的三分之一、銅產量的二分之一、紙產品的三分之一都來自於循環利用。

  發展循環經濟,應加快制定中國循環經濟發展戰略,明確循環經濟發展的思路、目標、步驟和政策措施,用以指導全國循環經濟的健康發展;同時應強化政策導向,堅持鼓勵與限制相結合。

  加強法制建設,促進資源的有序、高效開發和利用。

  加強環境資源、糧食資源、水資源及各種主要礦產資源保護等方面的立法和完善,如:要完善《節能法》、《水法》、《土地管理法》,並加大實施力度,盡快制定《可再生能源法》,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完善產權法律制度,規範和理順產權關係,保護各種產權權益,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完善產品質量和市場交易法律法規,規範市場交易,減少資源損失;還要建立能源、資源審計制度,與現行的環境評估制度共同構成社會性管理的新框架。

  構建節約文化,塑造節約型公民。

  要構建一個節約型的社會,首先是需要有一個很好的社會環境來支撐,目前的資源和環境危機,不僅有經濟和技術方面的原因,還有更深層次的價值取向和文化觀念方面的原因。文化是一種決定性的力量,制約著發展的軌跡。為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需要一種構建「節約型」社會的生活文化、生活哲學。首先要放棄「人類中心」、主宰世界的本體理念,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科學發展觀。其次,也要放棄無限度追求享樂的「高消費」生活態度。這些都需要通過日常生活去實現,「歷覽前朝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增強全民節約意識,讓節約意識滲透於日常生活之中,「一針一線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變「我要浪費」為「我要節約」,變「讓我節約」為「我要節約」,對建設節約型社會責無旁貸。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突破以往制約的科技瓶頸。

  科技創新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關鍵。首先,對與建設節約型社會相關的科學技術予以重視。其次,應該明確,科技創新應是為了解決國家的實際問題而創新,應當號召科學技術界為了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的社會而創新,而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第三,要改變引進和發展生產中「重硬輕軟」的局面,不僅要引進設備,更要引進技術,並注意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走長遠的節約和可持續發展之路。

  實施人才戰略,充分開發中國最豐富的人力資源。

  在「人口與資源」這個矛盾中,人是主動的,起關鍵作用,也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向高效率、低能耗的技術經濟結構轉變,必須要有相應的人力資本準備。中國最豐富最具開發潛力的是人力資源,因此要充分發揮比例雖小但總量大的科技大軍作用,堅決杜絕人才浪費。要擴大教育範圍,提升教育層次,同時發動和組織大規模的科技培訓。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5年7月號,總第91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