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荔枝灣:荔紅渺邈,苒苒物華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3-06 16:44:03  


海山仙館是坐落在荔枝灣的一座私人園林,建于清道光年間。(資料圖片)

  ▲清至抗戰前 浮華鼎盛新景更風流

  清代至民國抗戰前是荔枝灣最為鼎盛的時期。一方面,荔枝的種植有了長足進步,無論是荔枝種類、覆蓋面積,都達到了歷代之最;另一方面,荔枝灣人氣之旺也達到極致,文人騷客對酒當歌、吟詩作畫,富賈巨商則在此圈地,建起了一座座別墅。“卓轉清溪宛若耶,樓船掩映樹周遮。一灣荷葉碧于水,兩岸荔枝紅似花”便是對荔枝灣風情的生動寫照。

  這個時候,新舊荔枝灣開始了更替。清時荔枝灣的範圍已拓展至今多寶路廣州第二人民醫院、荔灣湧、西郊泳場東邊等一帶,舊荔枝灣日漸成為歷史陳跡,而新荔枝灣則以其鐘靈毓秀吸引著人們。但見這裏八橋畫舫,靜謐平和,堤邊楊柳輕拂,綠影婆娑,河面碧波蕩漾,輕舟飄泛。每到夏至,蟬聲如潮,一叢叢荔枝含丹怒放,惹人垂涎。達官貴人在此先後建起了唐荔園、海山仙館、葉氏小田園、停讕堂水榭及小畫舫齋等名園別墅。

  到陳濟棠主粵時期,荔枝灣甚為繁盛。至日軍佔領廣州時,灣水出河口的珠江河道被日本人封鎖,遊客大減,荔枝灣漸趨蕭條,之後由於城區人口增加,荔枝灣河湧兩岸漸成菜農、貧民聚居之地,居民在荔枝基上建屋,砍掉不少荔枝樹。
 
  ▲新中國成立後城市建設平添幾許愁

  荔枝灣盛景自清末後逐漸式微。新中國成立後,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打破了荔枝灣的舊有格局。1958年,荔枝灣一帶開闢荔灣湖公園,1966年區政府整治河湧在荔枝灣出口處建成防潮閘,小艇從此不能沿灣水出珠江,大部分支流濠湧被填塞或做暗渠成為新型內街,荔枝灣這一被多少代傳唱不息的題材永遠地留在了文人們的歌詞詩賦中。

  荔枝灣故道的複建曾讓人心憂。在荔灣湖公園內保留著一段長約400米的故道,1999年相關部門提出了關於“複建荔枝灣故道”的提案,並制訂了以“改善江岸河堤環境,開發水景旅遊景觀”為主題的規劃方案。然而,市政部門整治荔灣湧計劃已在1998年敲定,並於1999年5月進場施工,把它當做市政工程的污水分流渠加以整治,進行徹底地改造:將故道兩岸基圍高程(海拔高度)由原7.2米挖低至6.5米,再填高至7.8米,把原寬二三十米及最寬50米的故道,改窄為10米、16米、18米,最寬40米,並把故道兩岸原有的名木古樹砍伐得所剩無幾。這樁故道複建的舊事庶幾成為公案,喧囂在塵埃落定之後,荔枝灣已經換了模樣。

  尤其讓人愁苦的是,荔枝灣新植的荔枝樹竟許久生不出荔枝來。現在有80%的荔枝樹都在荔灣湖公園裏,專家曾為沉默的它們望聞問切:荔枝是配合綠化需要種植的,荔枝樹下是成片的綠草,而周圍又是成蔭的細葉榕樹,這與荔枝樹“喜光照”、“樹下不能植草”等種植原理是不符的。因為有榕樹的遮擋,導致了光照不足;而雜草的生長又吸收了本來是施給荔枝樹的複合肥養料,荔枝樹由於營養不足自然難結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