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荔枝灣:荔紅渺邈,苒苒物華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3-06 16:44:03  



  ●恢復勝況,怎一個難字了得!

  有沒有必要、能不能恢復荔枝灣的舊貌,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

  荔灣博物館一專家表示,恢復荔枝灣舊貌既無必要也無可能。她介紹說,極盛時期的荔枝灣濃縮了廣州自然和人文景觀的精華,記錄了廣州發展史上的一段重要歷程,但如今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舊有景致的格局已經被打破,所以很難恢復,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這位專家同時表示,如果荔枝灣修復得美輪美奐,搞不好又成為某些特殊階層圈地獨享的所在。

  而民俗專家崔志民則讚賞恢復荔枝灣舊貌的提法。他認為在一個特定地段,政府通過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是有可能恢復“荔灣漁唱”之美的。崔志民同時也表示,風光的恢復要容易一些,但要恢復原來荔枝灣所固有的氣概、韻味、風格,則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了。

  不少專家對荔枝灣的保護和恢復表示無奈。一位專家不無幽默地表示:河湧變成下水道,一部分河道變馬路,河岸變成人行街,要恢復荔枝灣怕是不太現實了。

  ●遊河:大眾娛樂的民間記憶

  荔枝灣自古便是著名的消夏遊樂場所,吸引著眾多王侯將相、達官貴人到此參觀、遊樂,使得荔枝灣在很多朝代都成為王宮禁地,非平民百姓可以踏足。因此,儘管荔枝灣繁盛千餘載,可供老百姓真正開展娛樂活動的卻只有幾十年。

  “遊河”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後在荔枝灣上興起的遊樂項目,每至盛夏,人們乘坐各式遊艇、舢板,蕩漾在河湧上,沿途重重紅荔夾岸,陣陣荷香圍裹,一片清爽醉人的景象。除了遊客的小艇外,海鮮蝦艇、魚生粥艇、煙果酒艇等來往穿梭,伴隨著聲聲吆喝叫賣、咸水歌、嬉笑聲,構成了一幅別有情趣的南國城郊水鄉風情畫。

  這景象亦讓當年的許廣平印象深刻:荔枝灣上總是艇仔如織,而每一艇上莫不嵌滿了遊人,像小魚般一隊隊地游來遊去。荔枝灣上雖沒有靚妝豔唱的歌女,偶而或者也會遇到兩三個“盲妹”,輕舟款款地被搖近前來,細聲問:“可要唱一曲歌嗎?”你可以花幾角錢聽一支粵曲或什麼的,時而遠遠地傳來一聲聲女嗓的半高音:“要魚生粥嗎?”“好靚的魚生粥!”也夠勾起你的饞涎欲滴。那潔淨而黃色光閃閃的木板上,擺著一盤盤的新鮮生魚片,淡咖啡色的吊片魷魚和翠綠惹人的香菜……在柔弱的炊煙上,從粥煲裏盛起一碗碗香噴噴的艇仔粥,也足夠遊人大快朵頤。自那時起,艇仔粥便名噪一時,成為人們爭相品嘗的名小食。

  遊河的舟艇亦因乘坐人身份的高低而有所分別,普通人家多乘坐較為簡陋的小艇、舢板,而富有人家則乘坐裝飾較為考究的花艇,豪華的是一種名為“紫洞艇”的樓船,這種船一般有三層,雕樑畫棟,裝飾甚為華麗,內部寬敞舒適,陳設亦豪華,可容納數十桌筵席。

  1958年荔灣湖公園建成,市民樂於在此納涼、攀枝、賞荔、休閒。1959年,在市、區人民政府的籌劃下,由我國著名園林建築專家莫伯治設計的園林酒家“泮溪酒家”落成,昔日“棹轉清溪宛若耶,樓船掩映樹周遮”的美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復原。

  ●詩詞猶在,風貌不存

  一個有幾千年歷史的城市,卻找不到多少有幾百年歷史的文物,總是叫人傷感的。實體的文物如此,更別說風物、民俗、景致了:詩歌中的荔枝灣美麗婀娜依舊,而現實中的荔枝灣則背身而去,漸行漸遠。

  荔枝少了,至少最好的荔枝不是出自荔枝灣了。晚唐詩人曹松讚歎說“葉中新火欺寒食,樹上丹砂勝錦州”,頗有些情趣地讚賞了荔枝奔放的顏色和累累的姿態,而這些,當下是難得一見的。早在2003年,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等單位的十幾位專家即應邀為荔灣湖公園喑啞的荔枝樹們會診,雖說判定極有可能是綠化的細節影響到荔枝的掛果,但是即便再樂觀的人也不會懷疑:環境污染存在,美麗豐實可口的荔枝怎會遂人願笑於枝頭呢!

  情致也隨之少了。廣州人余藻華寫《沁園春》詠荔枝灣:“古之楚庭,浮丘寺西,陸賈城邊。有昌華舊院,仁威神廟,海山仙館,葉氏田園。往事前年,滄桑幾度,代有風流事可傳。聊一試,把荔灣漁唱,譜入新弦。”譜入新弦的願景固然可嘉,但是昌華舊院、海山仙館、葉氏田院等舊跡或已不存、或皆為仿古新秀之作,風光不再、韻味不再,遊人自然也就少許多了。

  廣州市老領導朱光曾歎曰:“廣州好,夜泛荔枝灣。擊楫飛觴驚鷺宿,啖蝦啜粥樂餘閒,月冷放歌還。”感情的澄澈純粹真讓人欽羨!只是時過境遷,如今廣州的年輕人怕是不能理解了。(來源:南都廣州)          昔日的荔枝灣舟楫往來穿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