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東莞:從文化新城向文化名城跨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1-04 16:26:26  


圖為在東莞會展中心舉行的動漫博覽會,人氣頗旺。
  中評社廣州訊 文化是城市形象的深度體現,是一座城市的精、氣、神,沒有文化的城市很難稱得上是一座名城。

  改革開放後,起步於製造業、發達於製造業的東莞,終因製造業聞名寰宇。然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關於這座製造業名城的文化表達和記述,卻總是湮沒在“世界工廠”的喧囂聲里,被人們或淡忘、或忽視。在為數不多的認知中,也多是一些偏見和誤讀。

  發端於新世紀之初的“文化新城”實踐,客觀上扭轉了這一局面。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東莞再次適時提出的“文化名城”戰略,正逐漸將東莞的文化建設引向更深層。

  10月中,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會議部署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

  會後第一天,東莞召開了市委常委會議專題學習貫徹全會精神。東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志庚在會上說,改革創新是東莞思想文化和時代精神的精髓,東莞的文化建設史,就是一部文化改革發展史。面向未來,東莞仍將堅持改革創新,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發展,奮力推進文化名城建設,爭當文化建設的排頭兵。

  這裡原本就是一座嶺南文化名城,1200多年的建城史,讓她有著濃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積澱;這裡原本也是一個文化勝地,自三國兩晉起便英才輩出,中國近現代史從這裡開篇立意;這裡原本還是一個多元文化中心,農耕文化、商業文化、工業文化和城市文化等在這裡交融相匯。

  但一個尷尬的現實是,當工業化的浪潮席捲而至、城市化的進程卻方興未艾時,20餘年站在經濟發展制高點的東莞,文化建設卻明顯滯後於其經濟現實,城市發展始終難以擺脫“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窘迫感。

  不僅如此,滯後的文化體制所帶來的發展阻力也愈益增大。經濟實力強大的東莞,文化運作卻一度出現了經費緊張,文化與社會聯繫不緊,群眾參與度不高等矛盾尤為突出。

  與之相對的是,國內外區域競爭已經從拼經濟、拼管理轉向到拼文化,沒有文化的繁榮,就不可能有經濟的持久繁榮。在文化發展成為經濟發展主動力的時代背景下,文化建設必須走上“主戰場”。

  2001年,在規劃城市發展新藍圖時,東莞作出了一次歷史性的抉擇。是年,東莞確立了建設文化新城的戰略目標和城市定位,並自上至下掀起了一場“向內”的變革,一場指向歷史的深處、眺望文化未來的實踐探索。

  在文化新城建設的戰略號角聲中,東莞這座聲名鵲起但低調務實的現代製造業城市,卻在文化發展中也迎來了大放異彩的十年,那些一度幾近沉睡的傳統與精神也因此被重新喚醒。

  十年建設,碩果累累。

  統計顯示,10年間,東莞市財政先後投入20多億元建成10餘項重大文化工程,全市每年舉辦各類文化活動1.7萬場次,參與群眾達1500萬人次……10年間,全市文化生產力不斷解放,文化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城市文化氛圍不斷濃厚,市民文化素質不斷提升;10年間,東莞城市軟實力全面提升,經濟社會雙轉型也保持了持續的生機與活力。

  總結文化新城十年實踐時,劉志庚說,“這是東莞文化建設大發展、大豐收的十年”。 

  以先進文化引領轉型升級

  毋庸置疑,建設文化新城,讓東莞的文化生態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然而,清醒的決策者們卻已經意識到,與實現文化科學發展的要求相比,與國內一些先行地區和城市相比,東莞的文化建設總體上仍落後於其經濟社會發展步伐。

  與此同時,東莞的經濟社會已經步入轉型的關鍵期,迫切需要東莞製造在保持硬件優勢的同時,更多地注入文化創意和文化創造的內涵,使傳統製造業與文化在嫁接、融合中提升檔次、煥發活力。東莞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也對文化建設在動力和智力支持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個沒有先進文化作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是不可能有快速發展和持續競爭力的,未來競爭的後勁很大程度取決於文化的後勁和軟實力。”省委書記汪洋的話更加振聾發聵。在新與舊的發展圖景面臨再次更替時,在於內於外此長彼短的關照中,東莞的文化建設必須與時俱進地轉向新的發展目標。

  2010年7月,省委十屆七次全會吹響了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進軍的號角,在全省掀起了新一輪文化發展的浪潮。

  1個月後,東莞出台了《東莞市建設文化名城規劃綱要(2011-2020)》,提出用10年左右時間,把東莞打造成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名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現代文化產業名城和嶺南文化精品名城的目標。

  東莞從文化新城向文化名城進發的號角正式吹響了。

  從文化新城向文化名城全面跨越,這是一個內涵更為深刻、要求更為動態、目標更為長遠的文化發展目標,東莞的文化建設邁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為統一認識,在多個公開場合,東莞市主要領導都反覆強調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同等的重要性。劉志庚曾這樣告誡各鎮街、部門負責人說,“現在的東莞,經濟發展到這種程度,如不更加重視文化,就會犯重大錯誤,不重視文化建設的領導是沒有遠見的領導,不善於抓文化建設的領導是不合格的領導。”

  為確保文化名城工程順利推進,東莞還啟動了“文化東莞工程”,市財政從2011年起,連續五年每年安排10億元用於文化名城建設。與此同時,在文化單位運營、文化社會參與機制創新以及文化人才建設等方面也積極出台了各項配套輔助政策。
 

  十年再造“新名片”

  建設文化名城迅速成為東莞的又一次集體動員令,但顯然它不是一句空口號。

  在宣布由文化新城邁入文化名城建設僅一個月後,東莞的文化名城建設便獲得了一個重要抓手,全省首個粵港澳文化創意產業實驗園區在鬆山湖高新區揭牌。

  然而,相比於文化新城注重城市物質外形的塑造,文化名城更注重城市精神的升華,在某種意義上,東莞已經將其視為是在更高起點和更高層次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

  今年3月初,四個名城建設的具體實施意見相繼出台。其中有預測指出,單是在現代產業名城建設上,文化名城建設將使東莞的文化產業實現突破式發展。具體來說,到2015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將超過400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6.5%;到2020年,相應數字則可達到850億元和8%。

  當然,以推動文化與經濟協同發展為主旨的文化名城戰略,並不能簡單等同於經濟數據的提升。文化名城建設,更不是一場做秀,其目的應該是讓廣大人民群眾能更充分、更便捷地享受到文化建設的成果。所以,在今年初的東莞“兩會”上,“文化惠民”工程被列為今年東莞市政府十件實事之一。

  4個月後,中宣部、文化部召開“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範區現場經驗交流會”,東莞還被確定為第一批28個“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城市之一。東莞參與創建初衷正是,讓圖書館、文化廣場遍及城鄉,讓文化活動來到身邊,讓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到均等的文化服務。

  一個月前,東莞就“文化惠民”工程建設情況召開現場促進會。會議通報了該工程一年來的成果:各鎮街文化站“五個有”建設年底前可基本完成,24小時自助圖書館借閱實現了全覆蓋,文藝演出532場,放映公益電影7964場,受惠群眾近400萬人次……

  雄關漫漫征如鐵。實現城市文化起飛夢想的道路不會平坦,文化名城建設也將是一項長期工程。

  著眼未來,東莞已經提出,未來十年,推進文化名城工程仍將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政府補貼提供免費、低價文化產品機制,逐步讓全體市民共享均等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務;完善流動文化服務體系,打造文化服務向城鄉基層末梢延伸的“文化綠道”;加快推動深莞惠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建設區域聯動、優勢互補、服務一體的都市文化圈……

  十年後,文化名城又將成為東莞的一張“新名片”。 (來源:東莞陽光網)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