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粵港澳文化:敢爲天下先
——《中國評論》2004年4月號“思想者論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3-08 21:47:56  



  黃偉宗:論壇結語

  今天的會的確開得非常好,說實在話,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好。我對此也有自己的一些感想。

  第一,我們對于粵港澳三地文化交流,要從現實去考慮問題;目前只是注意到了,但是還不够充分。另外一個是要從文化角度看三地的問題,其中的確顯示了珠江文化所包括的大珠三角地區文化的同與异。

  第二,從文化來看我們三地的共性,主要應該注意什麽問題?我們原擬邀請香港文化委員會的主席、城市大學校長張信剛參加此次論壇,二○○二年他帶領一個文化代表團來過中山大學,指名要見我,要我談嶺南文化。我對代表團說,我們珠江文化研究會剛剛研究了兩個事,一個是珠江文化的發源地在哪里?一個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在哪里?

  我當時問,兩廣的“廣”字是在哪里開始的?湖南湖北以洞庭湖爲界,山東山西以太行山爲界,河南河北以黃河爲界,我們廣東廣西的“廣”是在哪里呀?當時香港文化委員會的成員中,沒有一個人知道這個問題。我告訴他們,“廣”就是在“廣信”。張信剛當時就說,哎呀,我們生在嶺南文化的地方,却不知道嶺南文化發源的“廣”字在哪里,文化委員會的確是應該好好熟悉一下嶺南文化。香港文化委員會與我們省政府參事室很相似,是由各方面的文化專家組成,爲香港特區政府提供咨詢的,有很多名導演、名作家。

  我們今天從文化角度講了香港過去的特性,與其他幾個地方的差別,存在的問題,的確是講中了很要害的地方。香港公務員的上層之所以疏離感比較重,中西文化對撞是其中重要的原因。香港事情那麽多,我看要從文化上找原因;矛盾那麽多,也要從文化上找原因。

  第三,我們此次對于粵港澳文化的討論,意義幷不限于對三地文化的討論,是在中國的文化,或者說珠江文化的基礎上,如何發現一種新型文化——也就是中西文化的新型結合點。也就是說,中國新型文化的結構,現在慢慢地給我們發現了,這是一個逐步發現的過程,還不能說我們已經對珠江文化完全都發現了。通過這個過程,才能知道爲什麽中國在這一百年能够前進,是什麽産生了阻礙,這都可以從文化上找原因。

  第四,將來珠江文化研究應該做些什麽,今天也得到了一些共識,未來更清楚了。

  第五,三地的文化交流現在面臨三個新的形勢,一個是“一國兩制”,一個是“香港與內地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一個就是“大珠三角”。如何處理三者的關係?剛才黃樹森教授提出“經濟文化”的概念,應該特別給予關注,這可能也是我們珠江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色,也是新的三地文化的重要特性。

  第六,此次論壇也針對香港的實際提出觀點,就是香港本身可能還沒有意識到這種文化的東西。包括我們廣東,雖然提出要建“文化大省”,但是怎麽樣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我就認爲廣東沒有抓住要害。

  廣東建設“文化大省”,“大”在哪里?《人民日報》指定我寫一篇文章,我提出要做“五大文章”:一個是大的文化意識,水文化的意識。一個是大的文化概念,整個中國都是多條江河的文化,多元一體的文化;文化概念要有珠江文化的概念,泛珠三角、大珠三角文化的概念。一個是大的文化精神,其中廣東的文化精神是一種迎接新的東西同時揚弃舊的東西的文化精神。一個是大的文化手筆,地區文化、地域文化,從“大”字著眼。最後一個是大的文化品牌,必須拿出大的品牌,而不是僅僅在這裏搞一個歌舞劇院,那裏建一個場館;而是面向整個珠江文化,“粵”牌本身就是品牌。浙江金華有投資幾千萬的“艾青紀念公園”,投資上億元的“施光南廣場”,僅僅金華就出了15個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700多個。我們廣東建設文化大省,要突出什麽特色、什麽品牌呢?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附:評論員簡介

  曾敏之 香港著名報人,抗戰時期著名記者。筆名望雲、丁淙,歷任《大公報》記者、特派員及香港《文匯報》代總編輯、文匯出版社總編輯。現爲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暨南大學與同濟大學客席教授,香港作家聯會創會會長。2003年獲香港政府頒發榮譽勛章。

  黃樹森 1935年生于武漢,1959年畢業于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現任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山大學兼職教授。系中國批評“文藝黑綫”論、爲“香港電視”辯導、爲“恭喜發財”張目、引進白先勇小說和新派武俠小說的“第一人”。理論專著《題材縱橫談》是“中國首部題材學專著”。

  何善心 1968年畢業于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分配到部隊工作。1979年轉業到廣東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曾任組織人事管理系副主任。1979年後調至廣東省直機關工作委員會任職宣傳部長、組織部長。2002年底調至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館)任主任(館長)。

  朱崇山 1931年生于廣東臺山,歸僑,曾就讀于香港達德學院經濟系,後投筆從戎參加解放戰爭。曾任大學講師,長期從事農村工作,1979年開始創作,已經發表《流動的霧》、《風中燈》、《十字門》等中、長篇小說和報告文學300萬字。

  鐘曉毅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對外工作交流委員會秘書長。出版學術專著10多部,曾獲全國優秀暢銷書獎,廣東省魯迅文藝獎等二十多項獎項。

  作者:《中國評論》編輯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