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不能把申遺當成政績工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7-12 10:03:06


  中評社香港7月12日電/在波蘭舉行的第41 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青海的“可可西裡”、廈門“鼓浪嶼” 分別於7 日和8 日成功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和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數量由此達到了52 項。申遺成功令人欣喜,與此同時,已有不少人開始擔心申遺成功帶來負面影響。

  美國《僑報》7月11日載文《不能把申遺當成政績工程》文章說,近年來,中國出現了一些與申遺有關的亂象,有些地方政府把申遺當成政績工程,結果在申遺的過程中造成人財物的過度浪費,有些地方把世界遺產當成發展旅游業的“金字招牌”,對遺產進行過度開發,結果對遺產本身造成了破壞。造成這些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地方政府和世界遺產主管部門對世界遺產的認識存在偏差,而這些偏差又往往是植根於中國社會的。

  世界遺產首先是“遺產”,在“遺產”管理中,保護和開發必須保持平衡。中國雖然沒有一個主管部門來統管全部世界遺產,但早在1982 年中國就頒布了《文物法》對文物管理原則做出了規定,即“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這一原則也可推廣到整個世界遺產管理領域。一般來講, 遺產管理中最重要的任務是保護和搶救,只有做好保護,及時搶救,才能確保遺產的完整性,這既是設立遺產名錄的最主要的目的,也是對遺產進行開發和利用的基礎。

  近年來,中國的遺產管理領域開始越來越重視開發利用。這一潮流的形成,主要是因為過去長期以保護和搶救為主,忽視了開發利用,讓各類遺產“遠在深山無人知”, 不但沒能充分發揮遺產的展示、教育功能,也浪費了可供提振旅游的寶貴資源。隨著對遺產認識深入,人們開始重視起對遺產的展示和利用。此外,互聯網和新媒體的興起也在助推遺產開發利用,很多原來只能躺在博物館裡的文物,很少為人知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傳統手藝)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展示給大衆。

  然而,在重視展示、利用的潮流之中,有些遺產的展示呈現出了過度展示的趨勢。最明顯的例子當屬北京故宮,故宮在1987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近來,故宮借助多媒體技術展示了諸多館藏文物,也在不斷增開原本沒有開放的區域。故宮屢屢展出館藏多年未能展示的文物,這種做法讓故宮賺足了眼球,也頗得社會各界好評,但有些做法太過注重“社會效應”, 反而忽視了文物保護本身,引起了文物界的質疑,比如在幹燥的冬季展出絲綢、字畫等易因濕度變化受損的文物,過度增加進館觀衆人數等。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