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創造平等教育機會 中國送早教進貧困地區
http://www.CRNTT.com   2018-09-03 11:43:15


資料圖片:貴州一名留守兒童孤單地站在家門口。
  中評社香港9月3日電/為達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現有貧困人口全部脫離貧困的目標,一群人默默遠赴西北部地區,開展了貧困兒童早期教育工作,致力給貧困地區孩子更平等的學前教育機會,希望從根本上解決中國貧困人口的貧困代際傳遞難題。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8月27日報道,2015年9月,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在甘肅省華池縣開展了“慧育中國”兒童早期養育首個試點項目,在當地聘用35歲以下女性、具有初中以上學歷的家訪員,每周進行一小時的拜訪,與幼兒及看護人共同玩游戲、繪畫、唱歌,學習新詞匯、學習從一張圖做聯想擴展(看圖說話)等,同時家訪員也會向看護人灌輸兒童營養和衛生健康等知識。

  任紅女(46歲)一家住在華池縣喬川鄉,屬於黃土高原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在接觸33歲的家訪員穀巧梅之前,任紅女對“兒童早期教育”全無概念:20多年前照顧兒子的方式,竟是用一米多的繩子把他拴在炕上,不讓他四處跑動。因此,剛開始照顧兩歲多的孫子徐啓睿時,她也只是隨手給他買了些玩具,或讓他看電視解悶,“以為只要吃好穿好、孩子不哭不鬧就行”,也沒給孩子看書識字。然而,當穀巧梅手裡拎著新玩具掀開窑洞門簾時,徐啓睿興奮地從炕上跳起來,撲上去向穀巧梅伸手討玩具。穀巧梅用廢棄塑料瓶制成的小汽車令小啓睿玩得不亦樂乎,穀巧梅則在一旁向任紅女解釋活動的目標,是要教會孩子“走、停、快、慢、遠、近”六個詞的意思。

  和任紅女一樣,中國許多農村普遍缺乏基本的早期養育和看護照料知識,幼童無法獲得高質量的早期教育。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稱:“很多父母都相信小孩應該自然成長,不需要太多的拔苗助長。但實際上,研究已經表明,0歲到3歲是幼童大腦發育和能力形成的敏感期。如果有充分的營養、有早期教育的刺激,就能成長得很好。所以不能自由放任,而要有特別精心的關愛。”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郭良菁也稱:“從長遠看,優質的學前教育將為人的語言、認知、情緒,以及社會適應等領域發展奠定良好的根基。”

  “慧育中國”項目的一個特點,是通過有目標性的游戲,把教學融入玩樂中。家訪員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學習需求,親手制作相應的小玩具。評估顯示,該項目實施三年來,已顯著提升兒童智力發育,參與項目的兒童情緒較為穩定,面對陌生人的反應也更積極。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