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古稀之年的博士為何只能是外國人?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6-05 09:35:58


美籍華人黃祖申(圖片來自網絡)
  中評社香港6月5日電/又到大陸高校畢業季。近日,兩名年逾七旬的“博士爺爺”引起外界圍觀。一位是被稱為四川大學“最老博士生”的74歲美籍華人黃祖申,一位是花近10年時間在中國拿下兩個博士學位的75歲韓國老人金英俊。兩位古稀之年的“老學霸”成為“活到老、學到老”的最新注解。

  美國《僑報》6月2日載文《中國古稀之年的博士為何只能是外國人?》,文章說,在大多數人眼中,70歲應該早已步入頤養天年、含飴弄孫的“慢生活”,這兩名老人為何偏要選擇這種焚膏繼晷、皓首窮經的“苦日子”?黃祖申說,和其它學生相比,他沒有生活負擔,沒有功利的目的,就想純粹地求學問;金英俊說,自己的願望就是找一個地方,有充分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樣樸素的願望堪稱當下浮躁社會的一股清流。

  不過,有網民注意到,這兩名“老博士”之所以能圓夢,或許得益於其外國人的身份(金英俊是韓國人,黃祖申4年前亦以留學生身份申請入學)。而此前,哈爾濱48歲女子範冬梅兩次考中國人民大學的博士均進了複試,卻因年齡問題最終未被錄取。

  範冬梅的處境暴露了中國的制度尷尬。根據相關規定,中國公民報考全日制博士,年齡一般不得超過45歲,這使得不少大齡考生只能對著夢中的博士殿堂望洋興嘆。然而,是否有資格成為一名博士不應以年齡劃綫,“老學霸”的研究成果未必比年輕人差。正如黃祖申所說,很多年輕人讀書,想著要趕快畢業、掙錢,未必能耐得住寂寞,有一直坐冷板凳的鑽研精神,而他退休後有閑也有錢,經常往返於大陸、台灣、美國三地,只為得到可靠的研究史料。金英俊亦常為了寫論文,常飛境外購買最新參考資料。他們“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不正是求學問道者該有的模樣嗎?這種狀態下產出的研究成果或許含金量更高。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