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心理咨詢得有“聊效”
http://www.CRNTT.com   2019-08-30 12:09:05


資料圖:上海首家離婚服務公司的心理咨詢師在進行在線咨詢服務。新華社發
  中評社香港8月30日電/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山大”已成為很多中國人的生活常態。這些人渴望有心理咨詢師幫助解開心結、指點迷津。不過,很多患者發現走過最長的路原來是這個行業的套路。近日,媒體報道稱,一患者4年花費了40萬人民幣卻幾無“聊效”,申請退款時卻被對方以公開隱私相威脅。

  美國《僑報》8月26日載文《心理咨詢得有“聊效”》,文章說,2019年7月,中國官方出台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顯示,以抑鬱障礙為主的心境障礙和焦慮障礙患病率呈上升趨勢。可是,中國心理咨詢行業卻完全無法滿足社會需求。目前,設立心理科室的醫院寥寥無幾,開辟住院部門的醫院也鳳毛麟角。另一方面,社會上的心理咨詢機構亂象叢生。

  雖然中國2001年出台的文件對報考心理咨詢師有學歷教育、專業背景等要求,但在現實中這些門檻形同虛設。只要繳納幾千元人民幣費用,培訓機構就能幫報考人搞掂一切。心理咨詢市場需求旺盛,意味著高報酬高收入。一切“向錢看”下,各路人馬先後湧入心理咨詢行業。擺地攤的、做推銷的......紛紛趕來“凑熱鬧”。

  沒有專業知識,又走速成路綫,這些偽咨詢師的水平可想而知。一些人“掛羊頭賣狗肉”,打著咨詢師的名頭,玩起了“跨界經營”,從賣藥品到看風水,可謂無所不包。更不用說,一些咨詢師通過“看表收錢”來拖延時間,搞得患者叫苦不迭。

  心理咨詢行業之所以魚目混珠,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監管缺位。目前,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只負責相關證書認證和頒發,咨詢師開設門診又不在衛生部門監管範圍,只需在工商部門注册就可。

  當下,中國主要依賴行業協會約束。顯然,在利益面前,缺乏剛性的制度和懲罰機制,自我約束遠遠不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