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大家》淪落背後的“中國式職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7-02 15:15:16  


  在很多人眼中,“純文學”給人的印象是堅守“傳統的節氣”遠離銅臭。不料如今卻被“野雞版”《大家》雜誌給“涮了一把”,尤其是這本雜誌還有過輝煌的歷史上世紀90年代文學轉型期最具影響力的純文學雜誌,唯一與《收獲》一道兩摘“魯迅獎”的國家核心中文期刊。從“操守”來看,網友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批評《大家》雜誌的自甘墮落也是應該的。而與網友們情感不同,我覺得更應該關注的是一本雜誌如何能每年斂財高達2000萬。

  我之所以這樣思考問題首先是基於兩個原因。一個是很多網友將《大家》的墮落與去年文學雜誌《延河》的拖欠稿費事件相聯繫,指出《大家》的墮落源自“純文學”日益受冷,不這樣自尋財路就難以存活,實際上,這樣的觀點顯然站不住腳,因為其荒謬和“吃不上飯,所以偷盜有理”的邏輯如出一轍。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像《大家》這樣一號多刊的期刊很普遍,這就決定了只拿無良期刊說事意義不大,因為糾結於個案無益於找出類似事件頻發的根因,不利於解決問題。

  繞了這麼多,歸納起來就一句話,《大家》的“沉淪”不僅在於自身,更在於市場的“熏陶”。這一點,從報道中可知,《大家》每月出三期,多的時候一期可“容納”300篇論文。記者對10餘名作者隨機採訪後得知,他們的花費,普遍在4000元~5000元之間。而編輯更是稱,“你發文章可能要等等了,6月份的3期都排滿了,努努力,爭取7月下旬能排上你的。”這就是說,市場對論文期刊的需求也是導致《大家》以身試法的原因之一。正是基於這樣的事實,我覺得著名雜文家徐迅雷在微博中的點評比較中肯,他說:“雲南一官方文學雜誌出"野雞刊"斂財都是中國式職稱給害的。”一定程度上說,我們成了一個論文的國度,研究生畢業需要發論文,教師評職稱需要論文,技術人員晉升更需要論文……而據報道,目前,我國合法刊物一年可發表論文248萬篇,遠遠難以滿足每年1180萬人需要發表論文的需求,“論文之盛”可見一斑。巨大的市場需求後的利益鏈讓一些雜誌保持應有的“矜持”都難。

  與從中獲利的群體不同,論文利益鏈背後,是被論文捆綁在不斷考試晉級道路上的龐大人群。這讓我想起著名評論家童大煥在《醫學信息》“鴛鴦刊”事件時曾經說過的話:“中國是個考試和論文大國,卻遠遠不是一個閱讀、思考和創新的大國,甚至可以說,這兩個方面成了負相關關係:越是成為考試和論文大國,就越成不了閱讀、思考和創新大國。這樣的大國,是一種智慧自我消耗的生產力內耗型大國。”也就是說在一個體制健全的國家,一個人的職稱晉升應該是靠市場來完成的,而我們卻陷入了行政主導的誤區。從這個角度講,“中國式職稱”該休矣了,因為它耗費掉的不僅是金錢,更是一個民族的創造力。(時間:6月30日 來源:新文化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