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別輕易用基因編輯嬰兒打開“潘多拉魔盒”
http://www.CRNTT.com   2018-11-30 23:10:18


  11月26日,“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持續發酵。雖然項目方標榜,此舉意味著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了歷史性突破,但這激起的更多的是質疑,生物醫藥圈更是普遍對此持反對態度。

  之後,網傳通過此次倫理審批的深圳某醫院回應稱“這件事不屬實”;項目操盤者賀建奎所在的南方科技大學官網發布情況聲明,稱賀已於2018年2月1日停薪留職;深圳市衛生計生委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答複稱,該項試驗進行前并未向該部門報備;廣東衛健委目前已介入調查。

  乍看起來,基因編輯嬰兒相關研究對於疾病預防大有好處。因為很多疾病如地中海貧血、癌症、蠶豆病等,都與基因直接相關,與基因有間接關系的疾病則更多。通過修改基因,就能徹底預防這些疾病。問題是,基因技術的發展與運用向來頗受爭議,這些爭議除了安全維度的考量,主要就是倫理層面的審視。

  早在2015年12月“全球人類基因編輯峰會”上,多國科學家、倫理學者充分討論後就達成共識:“鼓勵基因編輯的基礎研究和體細胞的臨床應用,但是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研究應遵循限制性的倫理規範,未來在條件允許下才可以考慮臨床應用。”不能隨意打開“潘多拉的魔盒”,也成了基本認知。

  正因如此,包括歐美發達國家在內的很多國家,對於基因編輯在人身上的運用,都有極為嚴格的管制。2016年我國國家衛計委通過的《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明確,人體生物醫學研究需秉持控制風險原則,并對審查過程做出了清晰規定:通常情況下,對於胚胎研究,醫療機構的倫理委員會尚且不能自作主張,且研究僅限於早期胚胎。

  可從目前看,這項研究并不能證實風險可控,畢竟基因剪刀CRISPR/Cas9經常脫靶,是否經過了倫理審查,目前看也存疑——基因編輯嬰兒早就超出了一家民營醫院倫理審查的權限範圍,眼下就連涉事醫院都在否認與此事有關,可嬰兒就這麼出生了。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