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AED普及須打破“有”與“用”的瓶頸
http://www.CRNTT.com   2019-04-04 22:36:10


  近期,一位球友在東單打球時突發急病,倒地不起,被6位恰好在場的協和大夫合力救回生命,一時引發網友熱議。在醫生搶救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AED(自動體外除顫儀)也被帶火了。

  新京報記者近日在探訪了北京多個地鐵站、繁華商圈、體育館、景點、高校共25個人流密集場所後發現,僅9個場所配備AED,其中地鐵站均未發現安裝AED。在探訪中發現,幾乎沒有市民知道AED是什麼,因為顧及救人不成反而擔責,很多人不敢救人,AED利用率很低。

  AED即自動體外除顫儀,被稱為救命神器,很大程度上在於它輔助急救不但可以降低人工操作技術准入門檻,還可能大幅度提高效率和可靠性,專業人士表示只要及時正確使用,成功率遠高於徒手心肺複蘇,這是技術裝備化的優勢所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雖然AED可以令急救事半功倍,也有利於推動急救普及,但急救終究離不開“人”這個決定因素。

  記者的調查顯示,市民對AED的知曉率低,說明AED被公衆普遍認知以及普遍配置,還需要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而如何敢於使用、正確使用AED,則有一個從“有”到“用”的過程,這些都取決於人們對急救常識、技術的掌握與了解程度,以及相關場所真正將急救納入到公共服務中考慮。

  就目前來看普及AED還須打破“有”與“用”兩個瓶頸。所謂“有”是設備的配置。AED應成為公共場所的標配,而且不能只是形式上的存在,配置一兩台當作裝飾;畢竟為急救所用,還得服從急救時效的需要,如“黃金4分鐘”。

  保證遇到公衆突發疾病時,在這個時間內能快速便利地獲得設備,包括配置的數量、放置的地點、具體指示標識等,都需滿足要求。毫無疑問,推動AED在公共場所的普及,標准與規範應當先行,提供一個普適的基本規範。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