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爭論“撿到一元錢”反襯當代兒歌創作貧乏
http://www.CRNTT.com   2019-09-10 18:34:50


  近日,一張著名兒歌唱段“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被改成“一元錢”的截圖在朋友圈流傳。有人認為,別說一分錢,就連一角錢也很少有使用的機會,將兒歌中的“一分錢”改成“一元錢”,算是與時俱進;也有人質疑,這樣改編經典,對經典文化是一種消解。

  在兒歌《一分錢》初創時,一分錢是常用的計價單位,但隨著一分錢淡出現實生活的支付場景,便和兒童的生活經驗脫節。兒童理解這首兒歌,就會存在認知障礙,基於此,“一分錢”改編為“一元錢”有一定合理性。

  隨著移動支付的場景越來越多,盡管紙幣依然常見,但循著“一分錢+改編”的邏輯,也有網友調侃,不妨直接改編為“撿到一張二維碼”。

  然而,撿到“一分錢”這個情節,不僅因為一分錢在當時常見常用,更在強調拾金不昧的美德面前,沒有金額多少和大小之分。

  經典不是不可逾越的高山,只有兼收并蓄,經典才能在文化長河中歷久彌新。如我們耳熟能詳的神話傳說大禹治水,就被魯迅先生挪用到《故事新編》的《理水》篇中,《山海經•海內經》對大禹治水的表述是“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複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而魯迅先生的表達更加直白生動:“鯀大人因為治了九整年的水,什麼效驗也沒有,上頭龍心震怒,把他充軍到羽山去了,接任的好像就是他的兒子文命少爺,乳名叫作阿禹”。在《故事新編》中,文白雜用、挪用古籍甚至部分“學者”人物使用“O.K!”等的英文對答描寫不勝枚舉,這種改編契合白話文運動時期的時代風貌。如今,魯迅對經典的改編已成為現代文學的“新經典”。

  優秀的改編能延續經典的生命力,但經典的湧現離不開優秀的原創。如果時代發展的細節和局部,難以在新作品中得以展示,只能訴求於返回經典、改編經典,那麼遲早將觸及經典隅於時代的諸多局限。“一分錢”改編爭議背後,是不得不令人正視的兒歌創作問題。

  在有關媒體報道中,我國每年創作的兒歌不低於1000首,但傳唱度卻很低,能讓孩子們哼唱的依舊是《讓我們蕩起雙槳》《小燕子》《丟手絹》《賣報歌》這些經典兒歌。和孩子們見不到一分錢一樣,如今很多孩子不會使用手絹擦汗,也想象不到舊時代報童的模樣。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