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保障“不被打擾”也是文明指標
http://www.CRNTT.com   2019-10-31 21:17:12


  乘坐地鐵時你最討厭別人的什麼行為?恐怕不少人的首要答案是手機聲音外放。近日,交通運輸部發布《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明年4月1日起,以“使用電子設備時外放聲音”為代表的一系列不文明行為都將受到嚴格管理,不聽勸阻影響他人的乘客將登上“黑名單”。

  以法規禁聲,看似小題大做,實則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就拿地鐵追劇來說,一個人外放,一群人抓狂,但礙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忍忍算了。而類似情境在生活中并不少見——本該安靜讀書的圖書館,時不時有孩子嬉笑打鬧;休閑放鬆的公園,常常聽到堪比酒吧的勁爆音樂;就連在家午休小憩,都可能被樓下商場的叫賣聲、隔壁鄰居的裝修聲吵得心煩氣躁。別看每樁事情都不大,但噪音確實已成當代人的現實困擾,難怪有人調侃“世界那麼大,我只想靜靜”。

  聲音也有邊界,在公共場合控制分貝更是城市文明的體現。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車水馬龍、人聲鼎沸被視作一座城市現代化的象征。然而,當越來越多的城市熱鬧起來,負面效應也逐漸顯現:無孔不入的噪聲造成環境污染、影響市民健康,讓每個人的私人生活空間受到擠壓。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追求一種更和諧宜居的生活環境。而今天我們對和諧宜居的定義,早已不限於完備的設施、便捷的交通等硬件,更在於一種舒適度,“不被打擾”正是衡量這種舒適度的關鍵要素。從這個角度說,讓恬靜回歸生活,既是城市文明程度的直接表現,也是惠及每位市民的公共福利。

  眼下,相關法律法規及時出台,為治理生活噪音開了個好頭,但讓城市真正安靜下來,還有不少細節值得思考。城市生活包羅萬象,除醫院、圖書館等有明確靜音要求的場所外,還有不少公共空間是不是也該被考慮在內?比如,地鐵“消音”有了明文規定,那麼飛機、高鐵、公交車呢?另一方面,城市噪聲屢禁難絕,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違規行為難以界定,要求完全“失聲”又不切實際。由此來看,厘清各個場所的違規標准、提高監控技術、配備專門管理人員等等,都是下一步發力的重點。在這些方面,已經有城市走在了前列。比如,南寧、成都早就開始在公園安裝噪聲檢測設備,實時監控區域聲值,提醒游客調小音量;上海出台規定嚴罰“車輛噪音擾民”,去年底由交警開出首張罰單……立規矩只是第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才能確保實效。

  現代化都市,對文明的要求會越來越高。抓好小事,倒逼文明舉止始於自發、成於自覺,你我的生活會更美好。(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關末)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