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南沙濕地將打造成廣州海洋文化基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1-18 20:30:48  


  中評社廣州訊 紅樹林下,萬鳥齊飛。16日上午,由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和廣州市南沙區政府主辦的“暢想濕地”南沙濕地文化論壇在南沙區舉行。此次論壇的主題是“自然.文化.未來———構建和諧共生的濕地生態文化”,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管委會副主任、羊城晚報社副總編輯周建平博士主持論壇,十多位專家及學者從不同角度暢談自己的見解。與會專家認為,南沙濕地可從多個層面進行開發建設,但生態保護仍是前提。

  劉斯奮(廣東省文聯主席、作家、畫家): 

  濕地文化積累應從現在就開始 

  “農業文明發展至今,幾千年過去,現在我們應該站在工業文明的新起點來看濕地建設,要有新觀念和新做法。”劉斯奮以西湖的白堤和蘇堤為例說,白居易和蘇東坡在建造堤壩時,大概也未曾想到上千年後會成為著名文化景觀,“因此南沙濕地的文化積累應當從現在就開始著手,找到濕地建設的文化靈魂”。 

  劉斯奮說,擴大南沙濕地的文化內涵,不應當僅僅局限於觀光旅遊,還應當圍繞增強全民的環保意識,將濕地打造成環保的教育基地。 

  顧澗清(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主席): 

  與黑瞎子島形成南北濕地聯盟 

  “南沙新區開發的核心理念是‘科學開發,從容建設’,我認為在實踐中應當把‘從容建設’放在前面。”顧澗清給出了具體建議,認為可在濕地上建設綠道,用建橋的方式,將綠道網延伸到濕地,讓綠道成為水上旅遊項目,吸引更多的遊客來觀光游覽。同時,南沙濕地可與中俄邊界的黑瞎子島濕地形成“南北濕地聯盟”,“這樣能更好地提升南沙濕地景區的知名度,更好地發揮品牌效應”。 

  顧澗清還認為,在鴉片戰爭中發揮過重要意義的南沙炮台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但類似的影視題材拍攝地都在橫店而不是南沙,“應當努力將類似的外景地挪到南沙來,提高南沙的知名度”。 

  黃淼章(廣東省文史館史學院院長、廣州市政協常委、市政協學習和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 

  應讓濕地文化節成為百姓節日 

  “開發濕地應當生態優先、科學保護、以鳥為本,同時也要注重濕地文化,提高文化品位。”黃淼章說。 

  黃淼章認為,由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和南沙區政府主辦的濕地文化節應當變成市民的節日。黃埔波羅誕早已成為廣州市民的盛會,每年的參與人數都在70萬至80萬,南海神廟到處人頭湧湧,“如果南沙濕地文化節也可以打造成類似的市民的節日,這樣人氣上來了,名氣也就出來了”。 

  黃淼章說,南沙區還可以大膽建造濕地博物館、有關濕地歷史的雕塑等等。 

  葉春生(中山大學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主任): 

  應該努力拓展海洋文化的內涵 

  “我來過南沙五次,感覺南沙的景觀比較單調,尚欠缺文化底蘊,應當發展多元文化品牌。”葉春生認為,濕地開發應當從保護濕地的動植物做起,使之成為一座活的海洋生物的博物館。同時,還可再建一座海洋文化博物館,努力拓展海洋文化的內涵。他說,漁家民俗文化、濱海漁業養殖文化、海湧健身競技體育文化、民間信仰文化等等,都是海洋文化的內涵。 

  葉春生表示,南沙旅遊開發可廣開思路,比如建立觀鳥亭、釣魚釣蝦區,開辟親水、親鳥區域,甚至還可打造水鄉特產的美食文化節,讓廣大市民吃喝玩樂盡在南沙。 

  羅宏(廣州大學中文系教授、評論家、作家): 

  打造成為慢生活方式的示範區 

  “旅遊的最高檔次是休閑,如果能讓人在此成為慢生活方式的體驗者,南沙的文化品牌就建立起來了。”羅宏說,慢文化,其實就是休閑,也就是要站下來、坐下來、躺下來。旅遊,就是品味和欣賞文化,比如博物館文化、養身文化、健身文化、書法棋藝等等。如果把南沙打造成為慢生活體驗區,一定能不斷吸引目標群體前來。“慢生活體驗區不僅僅是品牌,也能在某種程度上讓旅遊者形成新的人格。要讓人們像南沙濕地的候鳥一樣經常來,慢理念應當成為核心概念。”羅宏幽默地說。 

  羅宏認為,挖掘南沙文化不能簡單地依賴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更應當在不違背歷史的前提下發揮創造性精神,“文化既是積累,也是創造”。 

  梁鳳蓮(廣州市社科院嶺南研究所主任、廣州市文藝批評家協會主席): 

  借助文藝作品能激活南沙靈魂 

  “文化,只有活化在藝術作品中才能形象化與符號化,才能流傳於世,被眾人熟知。”梁鳳蓮認為,任何一種文化如果不能進入書寫,那麼肯定不能被大眾所熟知。無論是小說戲劇、民間傳說,還是詩歌音樂,都起著傳播文化的作用。她說,應當借助文藝作品的力量,激活南沙靈魂,但創作要保證不能違背基本事實與歷史依據。 

  梁鳳蓮說,無論是濕地還是整個南沙大開發,都應當更注重精神層面的文化,注重保持南沙的嶺南風情與濕地神韵。 

  胡慧健(中科院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博士): 

  把濕地打造成為生態教育基地 

  “我們應當讓濕地成為學生接受生態環境教育的基地。”胡慧健說,雖然我們也有很多的青少年教育基地,比如青少年科普館、水族館等,但都是人為建造的,真正原始生態的教育基地始終缺位。“政府應當針對學生乃至整個社會教育,將濕地打造成為自然生態的教育基地,讓學生能在最真實最自然的狀態下去體驗與感知”,胡慧健說。 

  (來源: 羊城晚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