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石之瑜:階段性“兩個中國”政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1-09 11:08:32  


  中評社台北1月9日電/台灣大學教授石之瑜今天在聯合早報發表文章說,馬英九發表元旦文告,重申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關係政策。但這三不原則是不是與就職時提的完全同樣意義呢?顯然不是。否則政府仰仗的最高智庫領導人趙春山便不會安排在元旦發表評論,進一步闡釋馬政府的兩岸政策。

  根據趙春山的分析,馬政府的兩岸政策有兩個基石,第一個是必須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第二個是治理兩岸關係應該重在過程,放棄目的。堅持過程論,反對目的論,是通篇的關鍵詞。

  堅持過程論,反對目的論

  在北京追求統一的政策目的下,趙春山所揭示的這個立場,若與早期李登輝領導的國民黨的兩岸政策相比,看起來是一大倒退。

  現任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曾在1993年11月代表李登輝出席APEC時,宣讀台北對兩岸關係的立場是,兩岸“主權”互不隸屬,是“以一個中國為導向的階段性兩個中國政策”。雖然引起軒然大波,但起碼加上了以一個中國為導向。

  後見之明顯示,江丙坤的聲明是李登輝公開其台獨政策的先聲。所配合的,就是在同一年稍早推出的申請參與聯合國政策,島內還組織了民粹組織配合宣傳, 一脈相承15年,到謝長廷在2008年的競選口號——牽手護台灣,加入聯合國。

  但是,故海協會會長汪道涵還是能從這個聲明得到靈感,1997年,他乃提出一個中國不是“完成式”,而是“現在進行式”的主張,力圖拉住李登輝流露的台獨意圖。如果江丙坤沒有提出以一個中國為導向的前提,汪道涵就無法把台北的立場進一步詮釋成是大陸可以接受的立場。

  因為汪道涵的創意新解,使得在李登輝1996年推出對大陸的戒急用忍政策受到牽制,也使得第二次辜汪會談的安排得以進行,更因此迫使李登輝提出兩國論,來破壞第二次辜汪會談。

  趙春山在2010年元旦對馬英九政府政策的說明,正是把江丙坤宣讀的上述立場中的以一個中國為導向的前提排除,變成是無目的導向的階段性兩個中國政策。由於這是嚴重的問題,不能像在1993年那樣由官方身份的代表在國際場合宣告,否則兩岸關係的變化難以逆料,則只能由禦用的民間機構傳達。
  
  排除一個中國的前提

  趙春山並具體針對羅援將軍前此指控馬英九的政策為和平分裂表示不解,但趙春山確實勸告大陸不能用自己的特殊經驗去總結別人的經驗,對兩岸關係發展不要有先入為主之見,否則就無法確保良性發展。

  也就是說,要是北京有先入為主的見解,把統一當成是兩岸關係的目的,那兩岸關係就無法良性發展。表面解讀趙春山這種對羅援間接警告,恐怕只可能加深羅援對馬英九政府是在執行和平分裂的疑懼。

  趙春山是不是其實還有隱語?他開宗明義提到民進黨的台獨傾向帶來的千瘡百孔。深諳辯證邏輯的他,有沒有在用辯證邏輯當成與同樣深諳馬列主義的羅援在溝通時的暗號?

  亦即,唯有不以統一為目的的兩岸政策,才能確保反獨,一旦確保反獨,不統不獨的政策,將來就只會剩下統與現狀兩種可能性。兩岸若能保證良性發展,則在統與現狀之間的選擇,大可有利於統一。那麼,羅將軍又何必急於一時?

  如是推論,則馬英九在政策上與人事上處處對台獨妥協,甚至執行與台獨齊步一伐的兩個中國政策,充其量只能說是策略性的台獨,之後仍期盼在辯證的過程中又轉向統一方向。

  就算馬英九當前的台獨傾向純屬策略性,但兩岸關係的發展是否會依從其意願,在今後某一段時間後,又往統一的方向回擺呢?這可能是趙春山希望羅援相信的。但對於羅將軍而言,為什麼要相信呢?或者,他就算不信,又能如何呢?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