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網評:民營博物館怎樣活下去?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7-11 00:34:15


  中評社北京7月11日電/網評:民營博物館怎樣活下去?

  來源:東方網 作者:王洪

  在多倫路文化名人街上,有一排小小的商鋪,原本這裡都是民間博物館,上世紀90年代末陸續進駐多倫路。如今只有“大上海1933”家庭集報館和筷箸博物館還在苦撐著。

  博物館作為傳承人類文明的場所,公共文化服務的機構,對展示人類文明,促進文化交流,提升人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幾十年來,隨著經濟發展的利好,加上文化發展的驅動,造就滬上民營博物館建造風生水起,許多民間組織、企業家和市民收藏家,興辦了各種各樣的博物館,現在申城建造的各類博物館,總數已突破200家,其中有相當部分屬民營博物館。

  民營博物館對發展上海的文博事業,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起著的拾遺補缺的作用,彰顯上海厚重的文化底蘊,體現國際一流城市濃鬱的博物館建設業績。那些座落在全市各區和商業街上的民營博物館,平時吸引市民和中小學生進入,對活躍市民生活,彌補國辦博物館的資源不足,發揮了拾遺補缺的作用。有的民間博物館開辦之初,政府曾給予了一次性補貼,但如何持續推進民間博物館發展,讓其更好的運營下去,由於無法律依據,所以一直無法找到扶持的依據。民營博物館建成之後,如何融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務行列,規範的推動和持續運作,還都沒有找到很好的解決辦法。儘管國家已出台《博物館條例》,明確所有博物館管理和開放的要求。但各種民間博物館,還沒有享受國有博物館同等的政府財政支持和業務指導待遇,去更好的運營和正常開放,那些由個人收藏開辦起來,難以支撐的民營博物館,基本上就是這種狀況。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