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美華裔二代放棄中式教育 華媒:融合是優勢
http://www.CRNTT.com   2018-07-12 14:13:52


  中評社北京7月12日電/據美國中文網報道,很多新移民選擇到美國時,會將子女的教育放在一個首要的位置上。“為了孩子的未來”被成最重要的移民原因之一。而7年前,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一本自傳性質的育兒著作《虎媽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曾在美國和中國都引起極大的轟動,在這以後的多年裡,“虎爸虎媽”這個詞似乎成為了華人社會中隱形的一種力量,時刻提醒著新移民的父母,即便在一個更廣闊寬鬆的教育環境中,也不要忘記傳統嚴苛的中式基礎教育。

  受益於父母“虎媽”式的教育方式,亞裔家庭相對於其他族裔家庭在教育上的付出也得到了回饋。《紐約時報》近日的一篇文章中,同為亞裔二代的作者Ryan Park就表示,父母沉重的期望與“虎爸虎媽”式的家庭管教,讓亞裔二代躋身社會精英層次的速度驚人,從而被稱為“第二代優勢”。

  然而Park認為這種整體族裔的優勢,正在亞裔第三代中慢慢消退,原因是因為華裔二代不願意讓他們的孩子重走他們的老路,於是一個新的詞“告別虎爸虎媽(The Last of the Tiger Parents)”從此刻產生。

  我們將中式教育模式帶到美國後真的有問題嗎?需要告別虎爸虎媽嗎?面對稍顯尷尬的境況,可能每一位華裔父母都會自問一句,我對你要求嚴格,你也獲得了應有的回報,難道錯了嗎?

  “一切都是按計劃進行的,我在學校表現優異,上了哈佛法學院,按照父親的計劃當上了律師。”雖然不能說華裔家庭都只看重孩子的教育,但是Park所走過的路線,也許說明了很多華裔家庭給孩子的一個大致人生規劃。然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以及孩子都同樣面臨著抉擇。

  在我們談及華裔二代所面臨的教育困惑和抉擇時,絕對不能忽略同樣面對抉擇的華裔一代父母們。去大量的興趣班,去上補習課,去練習音樂才藝這對於每個家庭來說,都是一個全家性的儀式。在孩子抱怨失去童年玩耍的樂趣的同時,每一位父母也花去了自己黃金的時間選擇了陪伴。這可能成為了家庭矛盾中的導火線。Park在文中說自己一生之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認為一定要在灌輸式的學術成功和幸福之間權衡取舍,所以他與父母的爭論一直都存在。

  而華裔美國人在教育上的執著,除了帶給家庭本身內部爭論外,也引發了社會現象。華裔學生普遍學習好,尤其是在考試上面分數也比其他族裔更有優勢。這讓政治家們看到的是“不公”。

  紐約市長白思豪曾在上月轟轟烈烈的搞起了特殊高中改革,希望社會能夠給紐約的貧困群體公平接受優秀教育的權利,將原以考試分數制度決定錄取的特殊高中擴大黑人和西語裔學生的比例,著名的史岱文森高中(Stuyvesant),亞裔的比例占到了73%。在紐約市長白思豪的邏輯中,因為少數族裔家庭貧困所以他們的孩子無法上補課班,所以考不上特殊高中,這是不公平的。但是公平的定義對於亞裔美國人或者其他族裔來說並不只是一個補習班的距離。

  “當進入美國一所郊區小學讀一年級時,我就像是個學術雜耍魔術師。同學們目瞪口呆地看著我啃下一本本大部頭的中世紀歷史著作,寫了研究報告並獲得發表;擺著一副十來歲少年百無聊賴的樣子,輕輕鬆鬆就做出了五年級的數學題。老師們把我奉為天才,但我知道真相:我的非亞裔朋友沒有像我這樣花幾個小時在雪地裡跋涉,背誦乘法表,沒有在黎明時分專心致志地站在那裡高聲朗讀報紙,一丁點磕絆都會受到嚴厲的訓斥。就像一個海豹突擊隊員被拋進一群青澀的應征入伍者一樣,從記事以來,我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訓練上,就為了六歲那年入學的這一刻。”

  ——Ryan Park

  在這段文字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孩子從有記憶起就為了特殊高中,為了哈佛法學院,為了當律師而努力。白思豪口中的有錢人上上補習班就變得學習好了,正是對這個群體長期努力最大的不公。白思豪的特殊高中並不是我們今天想討論的,但是這種社會現象已經越來越顯現,如果亞裔美國人在學業上一直保持如此大步向前的話,相信這樣的不公會越來越多。

  對於教育的付出成為了許多華人家庭一個必經的過程。然而當華裔二代長大時,他們是否會像父母一樣繼續複制這樣的教育方式呢?據一項研究表明,亞裔很大程度上正在放棄傳統的亞洲教育方式,轉而採取西方的現代方法,注重培養開放而溫暖的親子關係。而另一方面,移民的孫輩們則通常會經歷“第三代衰落”。這種情況當然也正發生在華裔身上。Park用自己的經歷講述了他與孩子的相處。

  “在我大女兒開始早起的上學作息之前,我會在一定條件下縱容她,任她不理會睡覺時間:只要這個晚上是用來學習的就行。我們有時會熬夜到半夜,趴在床上,腳翹在空中,擠在一塊擦寫板和一碗爆米花前練習拼讀法,或是學習海洋生物。相比之下,我的父親則會嚴格管控睡覺時間,會憤怒地打破我拿著書和手電筒藏在被單下的企圖。”

  其實這樣的轉變本來也在情理之中。伴隨著長大一批華裔二代的社會地位轉換,他們在美國社會中外來的移民形象正在淡化,可以游刃有餘的處理周邊的環境和人際關係,歷史上,移民家庭後代往往會吸收美國文化價值,不再對成功抱有狂熱的移民激情,他們在各種真正的意義上已經不再是移民了。而在家中他們也不再是學習者而成為了教育者。這樣身份的轉換成為了教育的十字路口。華裔美國人如何選擇第三代教育,是美式還是中式?

  在Park的文章中他說他的目標是培養出快樂、自信和善良的孩子——而並非一定要像模範亞裔兒童那樣發奮、勤勉而成功。哪怕這意味著我們的下一代中將不會有那麼多技藝超群的小提琴家或神經外科醫生,我依然欣然接受這樣的沒落。

  並不是華裔一代對於孩子們的教育就讓孩子不再擁有快樂和善良。只是在追求職業上,華裔一代更希望孩子們不要像父輩一樣辛苦,可以從一開始就定位在美國更舒服更體面的職業上,而這樣的職業不管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需要十分的努力的,所以為了這個目標華裔家長動力十足。

  反思我們的傳統教育,“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被第一代華人移民帶到海外,並深信在異國他鄉,只有學習才能保證一代代華人迅速成長、提升社會地位。看看今天在醫學,高科技等領域亞裔所占的比例,可以看出這樣的教育模式確實做到了迅速改變生活質量,這不可否認是傳統教育的一種成功,但是優秀的職業並不僅指醫生,律師等,在今天的社會,華裔正在意識到除了許多優秀的科技界和商界人士,同樣需要政治家,藝術家。而這些人的誕生,要靠每一代華裔改變思想,只有這樣才能用新的思路徹底打破美國社會的天花板。

  近些年來,有很多關於中西方教育的對比,其實中式教育和美式教育無所謂對錯和高下,由於歷史、文化、傳統、社會乃至氣候和環境等諸多因素的不同,中西教育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現象上的差異,但是從“好的教育”出發,事實上二者之間並無本質差別,至少差別不像想象中的那麼大。亞裔美國人作為剛好可以接受兩種教育的族群,此時是將中西方文化融合去教育下一代還是一定要選邊站隊的選擇一種模式是要考慮的。中西教育取長補短,折中的教育方式或許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英特爾科學獎”入圍者陳舒揚的父母曾在採訪中表示很尊重他自己的意見,在學習方面給他很多可以自主選擇的空間,當他嘗試新事物時每次都得到父母的熱情鼓勵,但是同時並沒有因此放棄對他的嚴格教育。

  可見,因為亞裔美國人的特殊身份,在保有中式教育思想的同時,不斷善用美國教育方式鼓勵和嘗試,對於亞裔美國人不是壞事反而是一個優勢。而作為父母雖然可以保留傳統教育模式 ,但在子女擇業上能夠更認同孩子選擇多元職業,從一開始把目標放得更廣闊;不拘泥於傳統教育所定義的優秀;不失於傳統教育賦予的優勢;將這種接納更多地體現在對“優秀”的理解上;或許我們不需要就此告別虎爸虎媽。

  隨著新一代移民成長環境相對寬鬆,經濟地位大幅度提高,對華裔族群文化的認同,華裔政團擴大,未來一代二代在教育上也會更加多元。相信未來長大的一批華裔美國人身上對於教育的困惑會越來越平緩。

  (來源:中國僑網)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