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美與真善在高處匯通
http://www.CRNTT.com   2018-11-04 16:04:35


(圖片來源:網絡)
  中評社北京11月4日電/美育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讓情感從馬克思所批判的商品拜物教中解放出來,通過文學形象的熏陶和潛移默化,進入高尚境界

  美育提高人的審美感受力,使人易於進入文學表達的世界,在言盡處體會豐富意蘊,使人能夠通過辨析理解思想的真諦,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美育最高理想乃是人的全面發展,德育、智育莫不如此。人的知情意、文學的真善美從差異處升華,最終統一
  
  我國古代傳統教育理論集中於德育和智育,也很強調詩教。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只是沒有明確概括為德育、智育、美育的系統範疇。最早從教育理論角度提出美育的是王國維,1903年他在《論教育之宗旨》中說:精神之能力中,又分為三部,知力、情感及意志是也。對此三者,而有真善美之理想……完全之人物,不能不具備真美善之三德。欲達此理想,於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亦分為三部:知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這種知、情、意和真、善、美三者統一的觀念源自德國康德。五四時期,蔡元培進一步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王國維、蔡元培取康德思想合理內核,把真善美作為人的全面發展綱領,使美育從形而上學的迷宮回到現實人生,對我國教育理念現代化具有開辟之功。馬克思曾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人把握世界的理論的整體理論方式“是不同於對世界的藝術的、宗教的、實踐—精神的掌握的”, 這就是說,藝術的美的情感價值和理性價值是有所不同的,人不僅是理性的動物,而且是情感的動物,二者統一才是完整的人。

  美育重視審美超功利性

  美育要落實,首先要在理論上明確情感審美與實用功利的善的區別和聯繫。實用性在人類生存中占有先天優勢,出於生存需要,情感受到理性的壓抑;被壓抑的情感使人產生超越實用功利的審美追求,進而把被壓抑的情感索回。這種超越實用的審美追求是動物進化為人的標誌之一。

  不理解美的超越性就很難從經典文本中獲得精神營養。《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與木瓜相比,瓊琚不但異常珍貴,而且是不朽的,二者價值明顯不相等,故詩再三咏嘆“匪報也”,指出友情和愛情超越實用功利。這種“不帶任何利害關係”的情感使人進入審美境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