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工讀學校“生存錄”:有學校多年無生源
http://www.CRNTT.com   2019-02-12 09:22:22


  中評社北京2月12日電/今年1月,湖南省漣源市13歲男孩用匕首殺害同班同學,引起社會關注。近年來,各地發生多起少年暴力案件,令“工讀學校”這個已逐漸淡出的名詞重回大眾視野。

  被寄予“矯治者”社會期望的同時,中國的工讀學校數量在半個世紀以來縮水過半。新京報記者近日探訪這一特殊“生態圈”時發現,目前工讀學校面臨招生難、教師待遇低、政策不完善等多重困境,北京有的工讀學校甚至已經幾年未招到一名學生。

  專家建議,工讀教育是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方式,應從提出申請、受理申請、作出裁決三方面,完善學生就讀工讀學校的法律程序。

  逐漸淡出的名詞

  在近年發生的少年暴力事件之前,“工讀學校”這一名詞事實上已淡出了很久。

  工讀學校,後改稱專門學校,是國家為有輕微違法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開設的特殊教育機構。被送到工讀學校的青少年中,多數犯有不良行為或犯罪行為。矯治這些行為,成為工讀學校的一個重要職能。

  自上世紀50年代起,國內各地先後開展工讀教育,到1966年左右,全國工讀學校數量超過200所,工讀教育迎來高潮。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工讀教育為題材的電視劇《尋找回來的世界》熱播,工讀學校因該劇得到更廣泛的關注。劇中幾位工讀學校老師通過各種方式教育一群少年犯,帶他們尋回失去的世界,重新樹立起對社會和生活的信心。原作者柯岩就曾在北京市海淀寄讀學校體驗了兩年的輔導員生活,書中的四合院校舍、老教師群演等場景和情節均取材於此。

  但在隨後的數十年,中國的工讀教育逐漸消聲。

  隨著改革開放後社會轉型,國內法治環境改善,以及公眾保護青少年權益的意識提升,人們開始質疑工讀學校招生的合法性以及工讀教育的公平性,也擔憂進入工讀學校會給青少年貼上“標簽”,社會上出現了“去工讀化”的聲音。

  為改善工讀學校發展狀況,同時也為了保護學生聲譽,1994年5月,原國家教委決定工讀學校可以掛兩塊牌子,對內稱工讀學校,對外改為普通學校名稱。此外,對工讀學校學生不再稱呼“工讀生”,並且學生畢業後保留原校學籍。

  然而,工讀教育的特殊意義,令“去工讀化”無法徹底實現。

  “15歲是未成年人不良及違法行為的高發年齡段,因此最重要的干預時間是15歲前,而特殊學校和特殊教育是最好的社會選擇。”在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李玫瑾看來,14歲以下的孩子出現違法行為,本身已經意味著父母的養育存在嚴重缺陷,應該將孩子送往工讀學校教育。

  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在2017年12月公布的分析報告也表明,62.63%的未成年人犯罪被告人是初中生。與此同時,司法機關在處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時卻是力不從心。由於刑法規定刑事責任的起始年齡為14周歲,且只涉及“八種重罪”,如果14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實施犯罪,由於其未到法定年齡,一般不進入刑事起訴和審判程序。

  李玫瑾表示,在此背景下,工讀學校對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的特殊教育就尤為重要。有必要賦予工讀學校一定的強制力,在早期對違法犯罪的孩子進行矯治。

  精確到分鐘的作息

  肖建國對“工讀學校”的記憶始於童年。這位如今已在北京市海淀寄讀學校任教30年的校長,對這所學校最初的印象是一個個“冰冷的大鐵門”。因為害怕裡面“很厲害”的孩子,小時候每天放學回家,肖建國都會扶著校門外的南墻往回走。

  如今,令童年肖建國生畏的“大鐵門”和它背後的軍事化管理制度,依舊是當今工讀學校區別於一般學校的重要標記。

  在工讀學校就讀4年,楊牧被沒收了5個手機。他就讀的朝陽區一所工讀學校採取全封閉的軍事化式管理,周一到周五學生吃住都在學校,周五晚上由家長接回家,下周一再送回學校。學生在校期間的作息也有嚴格規定——每天早晨6:20起床,7:00吃早飯,8:00上第一節課,11:40中午飯……晚上8:30到9:20洗漱熄燈睡覺。

  這所學校校園裡時常有安保人員巡邏。將近100米的教學樓走廊入口和盡頭,及兩側樓梯對面的墻壁上,都分別安裝著1個攝像頭,無死角監控著走廊內的每個角落。

  接近中午12點,10餘名穿著藍色校服的學生排隊走出教學樓,來到學校食堂門口,“稍息,立正!一二三四!”喊完口號,學生陸續走進食堂就餐。

  類似的軍事化作息管理也在海淀寄讀學校實行。整理內務、跑操、上課……從早上6:20學生起床,到晚上9:50熄燈,每個時間段學生做什麼事,都有嚴格的規定,時間規劃細化到分鐘。

  學生稀少的學校

  王鈺是北京市海淀寄讀學校學生會主席,正在學校開設的職高讀高三,即將畢業。來到這所學校前,他在海淀一所重點中學上初二,由於性格叛逆、打架鬧事、經常逃學,年級主任建議家長讓王玨到工讀學校就讀。王鈺的父母帶他來到海淀寄讀學校參觀。在了解學校的情況後,王鈺和父母同意轉校。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工讀學校招生以自願為原則。據肖建國介紹,學生轉校需經過學生、家長和原校同意,並填寫入學信息表,由工讀學校和原校蓋章確認。

  這一招生方式,源於1999年出台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此前工讀學校招生只需經學校報公安局批准,或者公安局報教育部門批准,可以強制實行。這部法規將原先進入工讀學校的標準改為“在少年的家長(或監護人)同意的情況下,由少年的家長(或監護人)、或原學校提出申請,且須經教育行政部門批准”。也就是說,工讀學校招生不再具備強制力。

  “自願原則”之下,很多家長不願將孩子送入工讀學校。

  肖建國表示,不少家長覺得工讀學校名聲不好,孩子送進去以後會被社會“貼標簽”,即使孩子出現了違法行為,家長也不願意做此選擇。

  過去50餘年間,國內工讀學校數量不斷減少。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等單位統計,與1966年的200餘所學校相比,數量下降過半。

  截至2017年年底,國內工讀學校有93所,北京現存6所工讀學校,且都存在招生難題。

  北京市朝陽區一所工讀學校的老師稱,學校初中在讀學生不到20名,授課老師共有13名,師生數量比接近1比1。海淀寄讀學校是學生數量比較多的,初中加職高六個年級也僅有280名學生。最極端的例子出現在北京市門頭溝區,該區一所工讀學校已有幾年未招到一名學生。

  招生難題在其他地區的工讀學校也很常見。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等單位抽樣調查的國內21所工讀學校中,多數學校的在讀學生不飽和,有兩所學校甚至沒有學生。

  專職師資的缺口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